文學的產生從詩歌開始,所以漢以前的純文學只有詩歌,至於散文,則都是記事說理的實用文,其中文學優美的,可看作雜文學。梁劉勰《文心雕龍》認為五經是後世各種文體的根源,北齊顏之推所作《顏氏家訓·文章》篇也說文章源出五經,韓愈、柳宗元一直到曾國藩,又都崇奉五經為古文的模範。
照現在文學觀點看,五經只《詩經》是純文學,其他都是史書或卜筮之書,其中間包含了一些謠諺、故事或小品文,故僅可視為雜文學。經書以外,談哲理的諸子,也被人當作文學書,特別是《莊子》,包含許多寓言,最為人們所推重。《戰國策》一書,是縱橫家的文章,以議論文而摻入許多故事譬喻,又有抑揚頓挫,為後世論說文的初祖,這可說是策士文學。
在歷史文學中,《尚書》時代較早,文體特別古奧,後來改為之乎者也的文體,就是改用當時口語的白話文運動,可說是古代的文學革命。《尚書》以後,《左傳》及《國語》是歷史文學中的早期佳作,漢朝則有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彪、班固、班昭(彪系固之父,昭系固之妹)陸續寫成的《漢書》。
哲理文學除《莊子》外,《論語》是孔門言行錄,頗有文學意味,還有《荀子》、《老子》、《孟子》等,亦被後人推重,但《孟子》近於策士文,《荀子》則文章平實,更少文學意味。漢朝則西漢董仲舒、揚雄,東漢王充都寫了很多的哲學散文,但只揚雄有文學天才。
策士文到漢朝變成了辭賦與疏表論議之文。辭賦前章說過,疏表論議,如鄒陽《上梁王書》,賈山的《至言》,賈誼的《治安策》、《過秦論》(論秦朝的過失),晁錯的論政治書,仍然有周秦文縱橫馳騁的作風,又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公孫弘的《賢良策》,主父偃的《諫伐匈奴書》,則作風變得平實了。
西漢散文家除上述鄒、賈等數人外,還有淮南王劉安、東方朔、劉向(著《新序》、《說苑》、《列女傳》)、劉歆(著《七略》),而以司馬遷為最偉大。東漢散文家還有蔡邕,而以班固為最著名。可是東漢的散文,形式漸趨於整齊,內容不及西漢文的生動,已經開了六朝文的端倪了。
後世散文家推重司馬遷為第一大作家,因為他所作的《史記》有三種特色:(一)富於情感;(二)善於描寫人物;(三)文字不古奧(引用《尚書》等古史,都翻譯成為當時通行的文字),並且採用俗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