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ɡōnɡ虧kuī一yī簣kui

【釋 義】

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後一點兒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

【名家解讀】

這個成語源自《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孟蓬生)

【辨 析】

「功虧一簣」中的「功」是指所做的事情。「簣」讀kui,從字形上看,跟竹子有關,本義是竹筐、竹簍,是盛土用的器具。「一」是量詞,此處做本義。「虧」讀kuī,是欠缺的意思。

你知道嗎?

竹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典型的、具有良好力學性能的生物體。颶風能輕易將大樹齊腰吹斷,但不會令竹子折斷,原因就在於竹子中的竹纖維材料強度高、彈性好且密度小,強度能夠達到鋼材的三至四倍。因此,竹子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材料,多用於製作精緻耐用的日常工具,如籮筐、簸箕、篩子等等。

【字裡字外】

古時候,有一個人要築一座九仞(約等於24米)高的土山。他非常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拚命挑土,這座土山也漸漸變高。終於有一天,土山距離九仞只差一筐土的高度了,而這個人此時也已經非常疲憊,又正好趕上大雪天,於是他認為反正只差一筐土而已,便決定明天再干。此後,他總是覺得只差一筐土而已,拖後兩天再完成也無所謂。正是因為一筐土而偷懶,所以這個人直到去世的那天也沒能完成堆最後一筐土的任務,這座九仞高山最終功虧一簣。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旅獒》,文中以築山做比喻,鼓勵君王要持之以恆,有始有終。其原文為:「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思就是勉勵君王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要注重細節,否則就像築九仞高山一樣,差一筐土便導致失敗。

古人創造了很多與「功虧一簣」意義相近的詞語,如「前功盡棄」「毀於一旦」「付諸東流」等等,這些詞語都在教育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持之以恆。

【例 句】

夫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全壺實難,故君子貴之。

司馬光《投壺新格》

只要心中存了這種無聊的善惡之念、是非之分,要修習厚顏功便是事倍功半,往往在要緊關頭,功虧一簣。

金庸《天龍八部》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