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動物·植物

釋義

刀和砧板,比喻實施迫害的人。

辨析

「俎」字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注意「俎」字不要寫錯為「組」或「狙」。「組」為組織,而「狙」多用於「狙擊」。

起源與演變

甲骨文中「俎」字像置肉於砧板或祭祀用的禮器之上,《說文解字》將「俎」的小篆字形說解為「從半肉在且上」。「俎」的本義是指祭祀或宴會時用來盛放牲體的禮器或者砧板。

《左傳·隱公五年》中「鳥獸之肉,不登於俎」,意思便是鳥獸的肉,不能放入「俎」這樣的禮器中作為祭品。

「刀俎」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句。「刀俎」也可當作動詞使用,表示宰割的意思,或者指非常危險的境地。

例句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難道轟轟烈烈的大丈夫,平白地受人刀俎麼!

遯廬《童子軍·謀劫》

字裡字外

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的起義領袖。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是合作夥伴,共同目標是推翻暴虐的秦朝。項羽稱霸之後,劉邦因為不願意臣服於項羽,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苦心經營。時機成熟之後,楚漢戰爭也就爆發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諸多較量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當時,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實際上是想趁機殺掉他。劉邦因實力稍遜,不敢得罪項羽,只好帶著張良、樊噲等人硬著頭皮來赴宴。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不斷地尋找機會,對項羽不斷使眼色,並讓項莊舞劍並希望能藉機除掉劉邦。劉邦的手下都勸他偷偷逃走,他猶豫不決,擔心不辭而別會惹惱項羽。樊噲便對劉邦說:「做大事的人不應該計較這種小細節。現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們是擱在砧板上的肉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趕緊跑還等什麼?」於是他們連夜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之後,人們也用「鴻門宴」指加害客人的宴會。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