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抓著東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錢有勢的人並藉機往上爬。
辨析
《說文解字》把「攀」說解為「引也」,即牽挽、抓住的意思。因此下面是個「手」。
另外,「緣」不能誤寫為「椽」。「緣」雖常用於「緣份」,但有向上爬的意思。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寫道:「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憑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願,就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不切實際。
起源與演變
清劉大櫆在《游凌雲圖記》中說:「於是攜童幼,挈壺觴,逶迤而來,攀緣以登。」其中的「攀緣」是抓著東西向上爬的意思。「攀緣」還可以指依附、投靠。宋代曾鞏在《謝杜相公書》中有「煢煢路隅,無攀緣之親、一見之舊,以為之托」的語句,大意是孤單無依,徘徊路旁,沒有可以投靠的親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為生活的依托。
例句
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地牽船過對岸去。
沈從文《邊城》
字裡字外
嚴嵩,字惟中,號勉庵、介溪等,明朝重要權臣,獨攬大權長達二十年,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他年少時就以聰慧聞名鄉里,但出身貧寒,地位卑微,能最終成為權傾朝野的宰相,更多的還是依靠他那善於攀緣權貴、口蜜腹劍、欺下媚上的奸險。
當時的皇帝明世宗沉迷道教,不理朝政,朝中事務都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到世宗的寵信,又是嚴嵩的同鄉,所以嚴嵩拚命討好他。
一日,嚴嵩邀請夏言參加自己的家宴,但被夏言拒絕了。於是,嚴嵩便跑到夏府門前長跪不起。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謝絕,便答應赴宴。自此以後,嚴嵩竟然成了夏言的知己。夏言曾多方舉薦嚴嵩。有了夏言的引薦,嚴嵩從此步步高陞,深得世宗喜愛。
夏言自視甚高,又耿直不馴,逐漸失去了世宗的寵幸。而嚴嵩則處處投世宗所好,一有機會就勾結他人說夏言的壞話,最終設計害死了夏言。
夏言死後,嚴嵩獨攬大權,他的惡行招來了天下人的怨恨。嚴嵩晚年時漸被世宗疏遠,終於受到彈劾而被革職抄家,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