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與其說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宣傳語,毋寧說更是這個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文化節目的承諾與擔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普世浪潮中迎風破浪、高歌猛進。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遍應用,極大極深刻地影響了,乃至改變了中國已延續數千年之久的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生態。其否泰得失,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認識清楚、評判得當。但是,毋庸諱言,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已然浮現。其中,鍵盤代替筆墨後產生的「提筆忘字」現象愈演愈烈,引發了人們日見強烈的關注和不安。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中國主體文化的最重要的根基和載體非漢字莫屬。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的電視工作者也有感於此,不甘心束手無策,一直想盡一份自己團體的力量,利用電視媒體的平台和技術,辦成一個或一系列「節目」,喚醒更多的人更好地掌握文字基本功,學習漢字文化。
從一開始,節目的主創人員想法就非常明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必須是一個「文化節目」,而且必須與眾不同,將重點放在「文化」上,而不僅僅放在「節目」上。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總監金越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堪稱是極簡主義的信奉者,他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定的基調就是:「這不是一個秀場,呈現出來的狀態可能非常單純、簡樸,但卻可以吸引觀眾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遊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
這個觀點深受身兼作家、著名電視策劃、導演、電視節目製作人的關正文先生的認同,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形態設計研發者,他在將極簡主義落實到漢字書寫本身的同時,也極其關注節目的時代性、開放性乃至國際性,成功地將漢字書寫與電視傳播、傳統關懷與現代表達結合起來。關正文先生說:「為孩子們舉辦漢字聽寫競賽活動的想法產生於在美國有英語的全國拼字比賽,從1925年延續至今,一代代孩子參加,成為全民關注的帶有民族性質、國家精神的活動。我們的漢字那麼美,傳承又那麼重要,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活動。」這就充分表明,極簡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背後有著絕不簡單的國際眼光和自覺意識。
將這一切付諸實踐的正是由關正文先生創始的實力文化。這是一家從事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創意、製作的專業機構,是國內最活躍的電視節目製作團隊之一,在業內以豐富的多形態電視節目的實踐積累,超強的創意策劃、製作執行能力,以及嚴謹的管理水平著稱,是極少數的為中央電視台製作直播節目的公司。《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更證明了實力文化也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憑借自主知識產權節目獲得一流社會影響、一流收視率成果的公司化團隊。
極簡主義意味著將全部的精氣神貫注於「漢字聽寫」,以「漢字聽寫」為主體。實際上,這就更加要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動員相關的頂級資源。事實也正是如此,它的主辦方是中央電視台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讀詞主考官由央視著名主播輪流出任,擔任裁判和解說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一流專家。32支參賽代表隊來自全國各地和多個民族,更是匯聚了漢字聽寫能力令人驚歎的初中二年級的優秀學子。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和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播出後,受到觀眾廣泛關注與好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漢字文化,特別是漢字書寫的重視。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收視率也力壓當時最紅火的綜藝類選秀節目,表現格外優異。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證明了文化節目是有觀眾的,學習可以是快樂的,「寓教於樂」不是久成絕響的傳說,而是可以實現的事實。誰能說,這不是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空前的成功呢?
作為兩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決賽階段的嘉賓,我似乎不宜說得過多。最終的評判者當然應該是廣大的電視觀眾。然而,我相信,絕大多數觀眾會認可並同意我上面的話。
感謝關心「漢字聽寫」的電視觀眾,感謝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巨大努力的電視工作者和專家。毫無疑問,最需要感謝的正是那些讓我們對漢字傳承充滿信心的可愛、可敬、可畏的孩子,以及默默地站在他們身後的老師和家長!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 師從季羨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 錢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