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極 陰陽 五行

第一節 太極 陰陽

一、太極

陰陽五行學是通過定太極、分陰陽、看五行,來發現世界的規律性。

無極、太極是古聖先賢創造出的兩個名詞,並有無數的古代聖人為此繪製出各種太極圖。

太極圖,又稱《先天圖》或《天地自然之圖》,是中國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張圖,也是最眾說紛紜、爭論最激烈的一張圖。

《周易·系辭傳》中已明確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漢代以後傳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極圖》,直到宋朝道士陳摶創繪出《太極圖》,並有“先天”、“後天”之分。

據邵雍說,先天《太極圖》為伏羲所畫,後天《太極圖》為周文王所作,並指出:“伏羲之易,初無文字,只有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

本書討論的核心是陰陽五行學說,重點不在太極、八卦,故選太極圖中的一種,即來知德的太極圖供讀者賞析。

圖1 來知德太極圖

筆者認為:無極是一種絕對的純存在,它不需要任何具體的東西來規定,不以任何東西為前提,不包含任何內容,是一切的基礎和開端。太極也是一種絕對性的存在,但並非一種抽像的純存在,是一種自在。沒有東西與之對立,是自己和自己的統一,也就是在自己之外再也沒有外在於自己的東西了。太極自身包含兩個屬性:一方面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稱之為陽;另一方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否定,稱之為陰。因為自在的東西有著自己對自己肯定的同時,並不排斥自己對自己的否定。

二、陰陽

太極的自我肯定,動而生陽;太極的自我否定,靜而生陰。動靜之中會有生、化、返三種情況。

所謂“生”,就是當“無有合”時,則生“陰陽”;“陰陽合”時,則生“天地”;“天地合”時,則生“萬物”。

所謂“化”,就是“太極”和“物”合時,則化“形”;“太極”和“形”合時,則化“象”。

所謂“返”,就是“太極”和“象”合時,則返“無”。

在陰陽五行的世界中,太極是一,陰陽是二。太極和陰陽的關係是生、化、返的關係。不是一分二的關係。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筆者認為如果太極是“一”,陰陽是“二”,那麼這個三就是陰陽生、化、返的產物。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這個產物是“三”,是由一生出來的陰陽,再由陰陽合出來的“三”。但就太極的“一”來說,它是一種絕對,沒有時間上的先後、空間上的大小,因此這個合出來的“三”,本身就是太極的“一”。一般人鑒於時間和空間概念的認知,認為先有“一”後生“二”,再生“三”,這種先後時間秩序、空間大小對“一”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筆者認為“三”在整體上其實就是“一”,它包含了陰陽的“二”,只有到了陰陽的世界中,時間和空間才有意義。

筆者推崇的來知德太極圖,此太極圖中的陽中陰、陰中陽的魚眼,是太極本身的全息再現。這張太極圖,就太極生陰陽,陰陽合生“三”而言,這個“三”用我們可以理解的話說,是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的。這樣第一個太極,就是“一”,然後生陰陽,之後陰陽合,生出一個新的太極。這個新的太極,就是“三”。這兩個太極的關係,是一種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是總系統和子系統的關係,是低層次和高層次的關係。

在陰陽五行的世界中,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全息的相互對應關係;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他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他部分之中。在我們現在能夠感覺到的三維陰陽世界中,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獨立整體,在太極中則是全息相關聯的統一體,各個部分之間、部分和部分之間是全息對應的。由於太極並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它可以出現在任何維度的時空中,也可以出現在任何空間大小和時間先後中,並將沒有關係的對應獨立整體連接在一起。而對應的法則就是本書寫的五行中各種天干和地支關係。這是我們祖先五千年來對生命和宇宙法則的總結。

三、五行學文化

很多人將五行學文化和易經混為一談,認為這是易經的一個分支。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筆者認為易經文化是上古時代中原的文化,在秦漢時代,各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字語言都是不統一的,每個地區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易經主要在山西、河南一帶。孔子主要在魯國,道家主要在齊國。而五行學的文化是比易經更古老的文化,分佈在黃河下游,河北等地,是黃帝時代的文化。

五行學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代的鄒衍,此人在電視劇《尋秦記》中出現過。如果你認真讀司馬遷的《史記》,就會發現,此人很了不起,在當時比孟子名氣要大很多,是當時的大科學家。孟子見梁惠王時,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也就是孟子見魏國的王,王並不是很尊敬他。但是鄒衍到齊國和其他國家時就不是這樣,都是王率百官隆重歡迎,設宴。

我們的歷史只是說鄒衍是個陰陽五行學家,沒有提到他講些什麼。他的學說中僅僅有一句被保留下來,就是“九州”。他說,我們生活的土地有九個州,我們住的叫神州,是其中的一塊。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說法。因為他不可能繞地球一圈去看。

按照傳統的說法:太極八卦,陰陽五行。

八卦和五行思想是兩套思辯體系。筆者的學生很多人沒有學過八卦,但是可以將人物和事件描述得很清楚。

五行對矛盾的解釋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比如一對矛盾,在五行學中,可以是金和木,也可以是水和火;又可以是立體的四維矛盾,也就是金木水火同時存在;再分陰陽時就是八個點的矛盾。五行本身有易經八個基點,六個面的特點。如果你將五行分陰陽,就是十個天干,缺一而動,就是九宮。這缺的一,可以是任何一個天干。其他的九個天干,就是對這個天干的說明,這樣就是九宮,自然成八卦,中間是土。這些是易經二分法則不能表達的。這個九,本身是一個圓。好比一個人看一個西瓜,將它用四刀切成九片,中間一塊沒有皮只有瓤。這種對西瓜的結構說明,直觀地表達了五行內涵。如果用八卦只能看到八片,中間的土,是沒有的。

八卦是二進制結構,所以只有八,到了九,就回到一。五行是五進制結構,分陰陽時是十進制結構,也就是算盤的結構。五行是到了五就回到一;分陰陽的話,就是到了九回到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九宮八卦。當然在易經體系中,還有種納甲的方法,將五行的干支納到六十四卦中。

筆者的幾點看法:

1.五行在現代用法中,取樣多是時間。(不是不能取空間)

2.八卦在現代用法中,取樣多是空間。(不是不能取時間)

古人認為時間空間是一體的。所以時間離不開空間,空間離不開時間。這兩套體系都有自己對空間、時間的規定性,但各自成體系。讀者可以在九宮八卦中互相補充,也可以獨立使用。

第二節 五行

一、五行生剋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一門哲學,認為木、火、土、金、水,是對現象世界的抽像表達,是一種邏輯關係上可能性的設定,是建立在時間、空間動態變化基礎上的思維藝術。其理論系統的完整性和嚴密性接近完美無瑕,能出人意料地揭示事件存在和發展的客觀事實。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醫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及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天文學家用五行編製曆法來指導農業生產;軍事家用五行統領軍隊和制定作戰步驟及決策;外交家用五行來制定外交策略;占卜師則用五行的相生相剋來推斷人的命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圖2。

圖2 五行順圖(相生圖)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圖3。

圖3 五行逆圖(相剋圖)

二、五行生剋論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儒家曰:仁義禮智信。以此為生,立言,立德,立行。兵家曰:智信仁勇嚴。以此為克,明死生之事,存亡之道。

五行,在天時曰:四季寒暑,日用時刻,節令強弱;在地利曰:內外遠近,前後表裡,上下虛實。

五行之質,首在關係。關係妥當曰:吉;關係不妥曰:凶。世人以利平衡善惡,損己利人為善,利己損人為惡。五行獨以關係相宜與否平衡善惡,相宜為善,不宜為惡。故欲趨吉避凶,先明相互關係。五行關係者,生剋而已。常人以生為吉,以克為凶,誤人之論。需知陰陽並無好壞,生剋本無吉凶,當生則生吉,當克則克吉。

何者為生?

生之核心在於給予。給予之道,在時機。待其所急而予之,順其所需而付之。若人之不欲而強予之,則凶。

何者為克?

克之核心在於制服。制服之道,在奇正。以正合,以奇勝。正合者,自養固本,立於不敗之地;奇勝者,待時尋機,不失敵之所敗。若僅以強弱定勝負,不觀形,不察勢,非智者所為。

五行之用,在知人。知人者王,知事者臣。王者,以知人御人用人為要;故人王,以御人為其能。臣者,以能言理事執行為要;故人臣,以自能為其能。欲學王道,必先知人;若要知人,首選五行。

三、五行與太極、陰陽

五行是對於陰陽的再描述,相當於“三”,但是它本質上講含有太極的“一”和陰陽的“二”。對於“一”而言,它無處不在,又一無所在,無法描述。本書中提到的心法大多數和這個太極的“一”有關。對於“二”來說,就是陰陽,即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轉化,也就是生、化、返。

太極“一”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動靜,沒有一切的相對概念。人類為了分別這個“一”,就產生陰陽的概念。在陰陽的基礎上再一次細分,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對立統一和轉化的理論如下:

1.金木水火土本身的矛盾和統一。比如:金分陰陽,但統一為金;木分陰陽,但統一為木。

2.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矛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統一。

3.矛盾的轉化指,金克木是矛盾,但可以有條件地轉化。比如庚金克甲木為矛盾,但庚金合乙木就是矛盾的轉化。

在五行中,最難理解的是“土”。這個“土”有兩方面的概念,一般人理解認為土是和金木水火平行的一個元素。事實上,土除了和金木水火有一個平行的概念外,另外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太極“一”的概念。本書後面會提到的墓和庫的術語就是這個概念。土分為辰土(水墓、庫)、戌土(火墓、庫)、丑土(金墓、庫)、未庫(木墓、庫)。當土作為墓和庫來看的時候,它和金木水火是整體和個別的關係。比如說:一個大拇指,它就是土。當你把它當土看的時候,它和其他手指的關係是平行關係,當你把它當成墓庫來看的時候,它本身含有兩個指節,可以和任何一個手指構成一個太極,共有五個指節。這個墓庫的土可以和其他的手指構成四個不同的金木水火太極圓。因此,在五行圖的畫法中,有兩種不同的畫法。一種是平行關係,一種是土在當中的關係。如圖:

圖4

圖5

四、五行對應表

“五行對應表”是坊間廣泛流傳的便於初學者記憶的匯總表。筆者認為,此表僅可作為記憶的參考。如:“五色”中木代表青綠,而實際只有木與木發生關係時才是青綠色,木與火發生關係時,則是紅、綠相作用後的顏色。

五、五行情志論

五行情志論是筆者在參考《黃帝內經》後,就五行在人類心理情志上表現的一種理解,供讀者參考。

木在東,為魂。

金在西,為魄。

火在南,為心。

水在北,為志。

土在中,為在。

心本無物,故可任萬物。萬物所寄處其名為在。故五行火土同宮,心物一元而異名。

心在木為心魂,心在金為心魄,心在火為心神,心在水為心志,心在土為存在。心在金木水火土中為自在。

心有所動,其名為意,意有所動,其名為思,思之存變,其名為志,志而慕遠,其名為慮。

因慮而處物謂文明。故五行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心好喜樂,其名為貪,貪之所指,其名為婪,婪之吉凶,其名為禍福。意好名利,其名為志,志之所指,其名為向。向之得失,其名為成敗。故五行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人以心為太極,故火克金其名為泣,得為喜,失為泣;金克木其名為損益,失為損,得為益;木克土其名為榮辱,得為榮,失為辱;土克水其名甘苦,得為甘,失為苦;水克火其名為貴賤,得為貴,失為賤。

肝悲而哀動,此為木傷,木傷則魂傷,此為失魂。肺喜而樂無極,此為金傷,金傷則魄傷,此為落魄。兩者相傷則失魂落魄,兩者相存則悲喜交加。思而有慮,不解為愁,此為金木相戰土傷,土傷則意亂,意亂則心憂,心憂則怵惕。怵惕為腎虛而恐,因恐而傷志,此為土克水傷。金木水土之傷皆為神傷,神傷則傷心,心傷為病。

六、“五行亢悔理論”(古代先賢的口訣)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為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五行結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