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

炎帝,是帝號。神農,解見下文。

原文 少典之君,娶於有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焉。長曰石年,育於姜水,故以姜為姓,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於烈山,又號烈山氏,亦曰連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直解 少典,是諸侯國名。有氏,是族名。姜水、烈山、伊、耆都是地名。初少典之君,娶有氏的女為妻,名曰安登。生二子,長子名石年,即是炎帝,因養育於姜水地方,遂以姜為姓。比先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帝繼其後,取木能生火之義,以火德王,火性炎熱,故號為炎帝。炎帝雖育於姜水,其起初本在烈山,故又稱為烈山氏,亦稱為連山氏。其祖上曾建國在伊地,後又建國在耆地,合兩處而稱之,故又號為伊耆氏。

原文 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都於陳,遷曲阜。初藝五穀、嘗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實,食禽獸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時,相地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民藝五穀,而農事興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復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號神農氏。

直解 陳,即今陳州,已解,見前。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縣。農,是治田土以種穀之名。藝,就是種。五穀是稻、黍、稷、麥、菽,五樣糧食。耒耜,是種田的器具。耒,即是耜柄。石,是藥中所用之石。炎帝神農氏以火德治天下,建都於陳,後又遷都於曲阜。初種植五穀、嘗百草,蓋上古之人,都只採草木的果實,與取鳥獸之肉以為食,而未知耕種稼穡之事。至炎帝因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生長收藏,各有其候,又相度地勢,高下燥濕,各有所宜,於是斫削樹木做個耜,又把木揉得彎曲了,做耜之把柄,叫做耒,教百姓每將這器具去耕田種穀,而務農之事,繇此興起焉。上古民有疾病,不知用藥石醫治,至炎帝始將各樣草木的滋味,件件都用口嘗過,因審查其性,或寒涼、或溫暖、或平和、或大熱。又辨別那藥味中,可為主以治病的,借名為君;可隨著別藥治病的,借名為臣;可幫助別藥的,借名為佐;可引導別藥的,借名為使。輳合將來,以為治病之法。炎帝因嘗辨藥味,曾於一日之內,遇著七十樣毒藥,他有神聖之術,就把相制的藥味,去解化了,那毒不能為害。恐人不知這等法則,就造為治病的方書,以療治百姓的疾病,而醫藥之道,自此立矣。又審察地上的水泉,有味甘而養人者,有味苦而損人者,使人知避了那苦處,就那甘處。夫避苦就甘,則便於取汲,而民之居處得安;耕種以為食,則民得自食其力,免於飢餓;而又知醫藥以治病,則民得終其天年,而無有夭死之患,天下皆以為方便。因他造為耕種務農之事,以養活天下的人,這事從來無人想到,獨是他製造出來,如通神的一般,故稱為神農氏。

原文 炎帝之世,其俗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始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有火瑞,以火紀官,故為火師,而火名。

直解 廛,是市上民居。交易,是將貨各相交換。炎帝神農氏在位之時,民間風俗質樸厚重,端正誠愨。百姓每都不見忿爭,而財用自然充足;朝廷上未有詔令,而百姓自然順從。以德化民,雖威厲而不用刑殺,法度省簡而不煩瑣。先時未曾布市廛交易,到神農時,才教人布列店房於國都之中,每日中開市一遭,招致天下之人民,收聚天下的貨物。如為農的有米谷,為工匠的有各樣器皿,都把來交換買賣了,方才退去。人人各得其所欲,甚為方便,這是後世商賈之所繇起。神農氏以火德王天下,當時適有火瑞,於是以火紀官,故為火師,而以火名官。如春官名大火,夏官名鶉火,秋官名西火,冬官名北火,中官名中火之類是也。

原文 炎帝之世,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其臣箕文諫而被殺。炎帝益修厥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來歸其地。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也。在位一百四十年,崩於長沙之茶鄉。

直解 夙沙氏是當時諸侯的名號。箕文,是夙沙氏之臣。交趾、幽都、暘谷、三危、長沙、茶鄉,都是地名。炎帝神農氏之世,諸侯有夙沙氏背叛,不奉行神農的命令。他有個賢臣叫做箕文,諫他,反被他殺了。夙沙氏之無道如此,神農也不去征他,只益修自己的德政以感化之。於是夙沙氏的百姓,都惡夙沙氏之無道,而仰神農之德化,遂自攻殺其君夙沙氏,而以其地來歸。於是南邊至交趾,即今安南國地方;北邊至幽都,即今順天府地方;東邊至暘谷,即今東海邊日出的地方;西邊至三危,即今陝西沙州地方,莫不服從神農之教化也。在位一百四十年,因巡狩而崩於長沙之茶鄉。

《資治通鑒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