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幻象和內容創業熱潮

不要再對個人自媒體投以鄙夷的眼光。在這個正在重塑的新聞世界裡,專業信息、非專業信息與超個性化信息是可以共存的。

一種觀點認為,自媒體浪潮的出現,一個副作用就是,增加了更多的背景噪聲,反而讓受眾更難以捕捉到真正有價值的信號。由此,稱為「自媒體泡沫」。

但我相信,相比較我們最終要匯聚而成的信息海洋,當下僅僅是小水窪而已;相較於森林,當下的自媒體僅僅是荒原上初初萌芽的草尖而已。我們還遠遠沒有進入人人自媒體的時代,還有許多的暗黑區域等待信息之光去照亮,去連接。

真正要戳破的泡沫且真正值得自戒的是,在初嘗到文章自我撰寫、自我發佈和一大堆點贊評論的快感後,許多自媒體人不免沉溺於擁有意見領袖的權力和光環的自負之中。

對於古典媒體的主編們來說,這種所謂無冕之王的睥睨一切之感是何其平常。但對於沒有當過主編的人來說,這可能是讓人上癮的毒品。

你居然接到企業的邀請函可以去參加新聞發佈會了;你有機會像職業記者一樣去採訪CEO了;你的指點江山般的評論文章居然引發了被評論公司的重視和緊張,公關人員居然屁顛屁顛地打電話來約你吃飯,張口閉口叫你「老師」了;每逢佳節,你居然收到了粽子和月餅;你還被邀請出國考察,馬上混到航空公司的金卡會員了。

這些媒體行業的職業紅利就讓你心跳加速了?不過是浮雲罷了。假如你沉迷於此,不過是被裝進了舊式的企業與媒體的利益套子裡而已。在企業公關部的媒體數據庫表單中,你不過是新增的可「收買」的一行聯繫人而已。

這種光環和紅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還在沿用過去的輿論控制思維維護公共關係。它們害怕失控的網絡中任何異見的聲音,希望通過「收買」式的「交流」影響你的獨立判斷,希望你的文章能夠提高公關部的KPI數字。

一旦企業也成為自媒體,換一種思維進行傳播呢?這一切將很快雲散。

尤其是,大部分自媒體人寫的文章僅僅是口水貼,僅僅是過目即忘的信息垃圾而已。從某種程度上,你根本無能力操著賣白粉的心去點評江山。

與古典媒體所追求的紀律寫作 (如《〈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要求的那樣)相對應,自媒體人依靠的是本能寫作 ——也就是和一個普通網友在網絡論壇上的回帖水平差不多。很少進行主動的多方信源採訪、事實核查、觀點平衡並保持客觀中立。如果你的文章在網絡上被轉發和熱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滿足了圍觀者起哄的情緒。老實說,被你點名的企業之所以有此反應,實在是因為面對海嘯式的自媒體浪潮還不知道如何應對——被嚇到了。

在東漢末年群雄蜂起般的自媒體熱中,看起來這都是信息顛簸反應的其中一個表現:我們打字的速度遠遠比思考的速度要快得多,所有人都爭相希望成為第一個做出當下反應的人。

總之,不要陶醉於意見領袖的幻象了,如果人人皆能是自媒體,你也並不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以 2012 年 8 月微信推出訂閱號公眾平台為起點,如果我們回顧2012—2017 年這 5 年來自媒體熱的潮起潮落,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所謂個人自媒體正從業餘走向職業化、機構化、商業化,也就是一波內容創業熱潮的興起。

這其中的先行者,不僅成功獲得了廣告商的青睞,有的還進行了數輪融資。從商業化方向來看,基本呈現以下四種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高級軟文(Advertorial)。在古典媒體時代,軟文是廣告和新聞煮出來的夾生飯——披著新聞的外衣以傳遞企業的商業信息。之所以它不受待見,是因為大部分軟文的內容製作質量低下,只是通過購買媒體版面和時段來獲得曝光。

在新媒體時代,它有了一個新名字叫原生廣告。而且有趣的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讀者正在掀起一股熱愛讀軟文、熱愛看廣告的新趣味風潮。比如微信公眾號「假裝在紐約」「胡辛束」「六神磊磊讀金庸」「王左中右」等,「軟文」構思巧妙,很多文章讀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是一個長篇廣告——俗稱「神轉折」,但仍有很多讀者會在文末留言表達喜愛之意,甚至有時發現今天推送的文章不是廣告,還會有很多人表示「失望」。

好的廣告仍然是這個時代的最高審美體現之一,我幾乎沒有聽到有人抱怨過蘋果的廣告有多麼討厭。對廣告商來說,這是如何在新媒體上機智地做廣告的一種方式,聰明的金主明白,它購買的並不只是渠道,訂閱人數、閱讀數只是合作的附加價值,而是優秀自媒體的高級軟文製作能力。因為他們的文章賦予了品牌一種新的調性,一種新的可以被粉絲們所能夠接納、熱愛、找到連接的一種方式,並讓品牌故事產生一種趣味感。

這為一部分自媒體人創業帶來了商業機會。純以流量吸引硬廣告是古典媒體的老套路,它帶來的惡果就是讓流量成為毒品,你將一次次屈服於閱讀量壓力,並導致在2016年9月29日微信號刷量醜聞曝光風波中,成為市場上的裸泳者。

只要你能夠成為一個極細分領域的意見領袖,並且擁有所謂的高級軟文製作能力,聰明的廣告商一定會找到你,並希望通過你連接到它的潛在用戶。該方向的案例有「胡辛束」「王左中右」「新世相」,等等。

第二個模式是故事化電商。仍是從高級的內容製作能力入手,獲得較高的電商轉化率。就像「開始眾籌」和「一條」已經初具規模的那樣。不僅如此,未來的電商新物種想賣東西,也必須是從一個好故事開始。

第三個模式是情報/勵志/情感+社群。從內容角度來說,一般性的公共新聞、消息型快訊將來一定會走向機器化寫作以及免費供給。如「付費閱讀」或者「打賞」這樣的變現方式一定不可持續。

要讓優質內容成為獲取用戶的相對低成本的入口,從而建立從社群再到交易的正循環,並有利於探索培訓、咨詢、電商等方向的變現可能。「餐飲老闆內參」是「情報+社群」的代表,「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樊登讀書會」是勵志/情感類內容+社群的例子。

第四個模式是IP化。比如非虛構故事類,把高質量內容和大文娛產業掛鉤,讓好故事能夠改編為電影、電視劇、遊戲等,由此獲得高回報收益。在這方面,在虛構內容領域已經誕生了數個百萬稿酬的寫作者了,如南派三叔、貓膩等。

試圖從內容入手來創業,簡單來說需要三種能力:

第一,是否有優質的製作能力。

第二,是否有獲取精準用戶的能力。

第三,能否走到交易環節,要看你是否具有品鑒事物的審美能力。

但就以上模式而言,基本上仍是古典媒體時代種種舊商業模式的翻版。這不奇怪,因為當下目力所及的各類自媒體還稱不上真正的「新媒體」罷了。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