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不是好的自媒體平台

揭竿而起、嘯聚山林,自媒體人的創作熱潮,讓許多資訊聚合平台看到了「招安」的機會。

截至2017年5月底,國內已經有搜狐、微信、百度、騰訊QQ、界面新聞、今日頭條、網易、UC、淘寶等多個平台開通了自媒體賬號服務,有的還砸下「重金」提供流量分配、廣告分成、補貼和其他扶持計劃。

這在自媒體人圈子裡的確引發了一輪不小的騷動,似乎要像宋江一樣「納頭便拜」了。我想以後你們可以在名片上印著:享受×平台津貼的中青年自媒體人。

但這只是幾個平台之間的低水平同質競爭罷了。

當下的自媒體平台說白了是在廉價圈占內容生產水源,但並不是在圈人。前搜狐 IT 副主編潘越飛當年就提出「活死人」的概念——只有內容發佈在平台上,但創作者和讀者通過該平台並不互動,當然也沒有粘性。最惡劣的情形就是發明一個簡易工具,能夠一鍵發佈到各大平台上。「只有人在平台上生產內容、消費內容,產生愛恨情仇,扮演生旦淨末丑,才是一個有人氣的媒體平台。會出現『活死人』的事,全是因為一種虛妄:媒體人虛妄得以為內容為王。」潘越飛說。

如果人不在,所謂自媒體平台不是自媒體人的平台,而只是自媒體內容平台。

那麼,到底如何搭建一個良性的自媒體內容生產和分發平台?

我們從如下幾個基本點判斷出發來討論:

(1)是否能激發出更多新的內容創作者的湧現?(用戶)

(2)是否能讓優秀的真正高質量的內容冒出?(分發)

(3)是否能讓自媒體人有尊嚴地獲得創作回報?(機制)

(4)是否能讓自媒體人將之作為創業的最低成本的起點?(孵化)

自媒體可理解為「自出版」的一種。在美國和歐洲,均有類似的自出版平台,作者提交書稿,可與讀者互動,還有編輯介入。在中國,博客時代之後的移動端自媒體平台之起始,不得不提潘越飛在任時的搜狐IT 自媒體平台,就像超級女聲一樣,冒出一批今天仍活躍在人間的自媒體人。那時節,搜狐就已經開始與一批自媒體號進行廣告分成嘗試和項目合作,也組織線下的「無窮俱樂部」,或者帶著自媒體團去「考察」企業。

時光荏苒,估計江湖已不聞搜狐自媒體那段啟蒙往事了吧。

而後百度百家橫空出世,微信開啟訂閱號,及至今天,頭條號、界面自媒體、企鵝號、UC訂閱號……搶人大戰如火如荼,可基本上是同一批面孔來來去去,提供的誘惑無非是流量分配、廣告分成、現金補貼。其實無非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客戶端的內容量罷了。

我們來想像一下,一個最酷的自媒體平台,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第一,其用戶機制,應該能讓更多新的內容創作者湧現。

第二,依賴流量分配想讓高質量內容冒出並不合理。這需要依據新的算法,以人群推薦的信息前置法而非頁面頭條式的編輯推薦。

第三,補貼和廣告分成並不能讓內容創作者獲得有尊嚴的回報,那只是傳統媒體都熟悉的稿費和流量廣告模式。真正的有尊嚴是創作完全與金錢無關,即讀者回報創作者的方式一定不是打賞那麼直接。

第四,因為當下的自媒體平台只掠奪內容,提供的回報方式只是補貼和廣告,所以,所謂自媒體創業和古典媒體時期創辦一本自任主編的雜誌無異,仍然是連接不到讀者,形成不了社群,很難探索其他商業變現方式。補貼和打賞養活不了自己,一旦創作更新枯竭,迅即被平台和讀者忘卻。

好的平台,一定是能夠讓有志於內容創業的人在此進行最小成本的實驗,並找到第一批種子用戶。

也因為,當下的自媒體人還沒有跳出下列意識陷阱:

一、垃圾流量沒意義。不久我們就會意識到,閱讀數、點贊數都是浮雲。

二、廣告模式一定不能持久。包括企業公關贊助費。

三、純口水的快評只是逞口舌之快,還是浮雲。

四、內容不是生意本身,而只是過濾人群的入口罷了。

其實核心觀點就是下面這一句話,就像微信公眾平台做到的那樣:

工具越傻瓜,內容越聰明。

《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