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3

一口氣讀完《人機平台》,來不及細細消化其中關於人工智能技術科幻般的演進速度、平台經濟上熊彼特式的顛覆勢頭以及核心與大眾孰重孰輕的哲學悖論,思維就定格在愛因斯坦1931年諄諄告誡: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奮鬥的主要目標。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零邊際成本下的共享經濟初步形成,整個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理想國的夢想。與此同時,現代科技使個人也過上了從未有過的好日子,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網絡應用讓知識和機遇也變得似乎唾手可得。可以說,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一致堅信科技和網絡的巨大力量,國人也從未像今天一樣一起擼起袖子與新工業革命共舞。

然而,「未來是什麼」(What』s the Future,WTF)正在引發許多人合乎情理的擔憂:擔心機器將會取代人們現在的工作崗位,甚至擔心人工智能會將人類從自然平衡的翹翹板上擠掉,擔心魔力無邊的平台經濟會廢掉產品勇士的神功,擔心眾包的巨大浪潮會讓社會變成無法有效管理的混沌,以至像霍金和蓋茨這樣的許多權威名流都出來提出告誡,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也把新技術背景的社會就業問題當成最重要的議題。

計算機科學家阿蘭凱曾說過,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創造未來。我們必須看到,在人與機器之間,機器永遠是工具,預測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最大挑戰並不在於它將取代多少職業,而在於人類是否因此變得不僅懶於動手,而且還懶於思考。變化是人類社會的常態,迎接加速變化的新科技和新業態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挑戰。引用作者的話就是:「任何一種未來前景都不是預先設定的。個人可以繪製自己的行動路線,企業和社會也同樣可以。」的確,面對這些變化和挑戰,你可以選擇在機器人面前甘拜下風,俯首稱臣;你也可以視為一種機遇,選擇因勢利導,創新性開發機器人的威力讓它為你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征途中披荊斬棘。同樣,今天任何具有使命感的企業家,一定不會選擇將豪賭壓在平台或產品的任何一方,而是應該採取切實的行動,力爭實現二者之間的再平衡,不應該也不會淪為物聯網場景下被電商巨頭盤剝的奴隸。而任何機構和領域裡不甘平庸的核心與決策者,一定不會選擇讓資源繼續保持內閉環,而是要充分利用網絡經濟的免費、完全和即時性優勢,實現資源的協同共享,不應該也不會在新的外包群體中退變成沒有主見的思想傀儡。推而廣之,作為全社會的每個人,應該探問的不是機器能為自己帶來什麼便利,而是應該探尋自己能利用機器創新點什麼,成為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時期的新創客和弄潮兒。

《人機平台》一書就是對這些擔心的系統性的書面解答,也是對企業家應該如何應對技術和業態挑戰的殷切告白。這份解答充滿積極的熱情,這份告白蘊含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本書的兩位作者立足第二次機器革命的背景,通過翔實的案例,不僅客觀地描繪了機器、平台和大眾所展現出的巨大力量,而且還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機器與人、平台與產品、大眾與核心之間面臨的致命矛盾,進而明確指出這三者之間的創造性破壞已經發生,社會領袖特別是企業家應該積極制訂新商業世界的行動解決方案,有效應對這種破壞,換言之就是有效實現三者之間的和諧,讓對手成為夥伴,攜手為人類創造出更大的幸福。本書同時也不失為一本企業在網絡和智能時代的行動指南,在作者看來,唯有通過建立人和機器的夥伴關係,才能快速改變企業執行最重要流程的方式;具有創新性的企業應該堅持產品和平台協同並舉,加速促進企業的業務轉型;充分利用核心和大眾之間的資源共享,實質性改變企業的組織形態和工作原理。

未來的確是未知的,是可以充滿美好期待的;技術是十分強大的,是可以加以創新利用的。正如蒂姆·奧賴利先生在其新作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it』s up to us 中所說:未來是什麼的答案就在我們自己手中。有鑒於此,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對未來充分自信,就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和胸懷創造未來的壯志,把挑戰看成機遇,通過主動務實的努力,創新性地指引機器的走向,構建產品與平台之間的升級化再平衡,打造核心與大眾之間的新型協作關係,讓網絡經濟衍生更多元的商業模式,讓智能製造為人類綻放更加美好的正能量。

盧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人機平台:商業未來行動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