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區塊鏈率先敲開金融的大門

從貝殼到數字貨幣

從以物易物到以牛羊、布帛或者貝殼作為交換媒介,傳遞的是基於信任的生活理念。在人類漫長的關於貨幣的求索中,貨幣落腳在金屬上,黃金承載了人類關於貨幣的記憶,而貝殼和布帛不過是貨幣的“腳注”。紙幣是最原始的信用貨幣,隨著科技的進步,貨幣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電子貨幣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2009年,比特幣橫空出世,它是一串密碼、一個數值,構築了一個跨越時間、空間和國界的信任體系。

“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元確立了霸主地位。美元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撒到了世界各地,儘管“佈雷頓森林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落幕,但是美元的主導地位並未改變。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一直是一個古老且懸而未決的問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崛起,已經引起了IMF以及各國央行的關注,為超主權貨幣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那麼,貨幣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說黃金是天然的貨幣,而現行的貨幣體系為什麼需要超主權貨幣去拯救呢?

貨幣的演變

1. 貨幣和貨幣體系

貨幣自身的發展主要有兩條源流:一條是貨幣形式的演變;一條是貨幣職能的發展。從貨幣的形式上看,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幾個階段。從總的趨勢看,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生產流通的發展、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變。這一演變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一般價值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後,有一個漫長的實物貨幣形式占主導的時期。貝殼、布帛、牛羊等都充當過貨幣。

實物貨幣之所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退出貨幣歷史舞台,根本原因在於實物貨幣具有難以消除的缺陷。它們或體積笨重、不便攜帶;或質地不勻、難以分割;或容易腐爛、不易儲存;或大小不一,難以比較。隨著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實物貨幣被金屬貨幣所替代也就不足為奇。

第二個階段: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轉化。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是金屬貨幣廣泛使用的物質前提。金屬貨幣所具有的價值穩定、易於分割、便於儲藏等優點,確非實物貨幣所能比擬。

第三個階段:金屬貨幣向信用貨幣形式轉化。信用貨幣產生於金屬貨幣流通時期。早期的商業票據、紙幣、銀行券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最初可以兌現為金屬貨幣,逐漸過渡到部分兌現和不能兌現。信用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濫發導致多次通貨膨脹,在破壞兌現性的同時也促進了信用貨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開始登上貨幣歷史舞台。

第四個階段:貨幣的現在與未來——電子貨幣。電子貨幣作為現代經濟高度發展和金融業技術創新的結果,是以電子和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為基礎的,也是貨幣支付手段職能不斷演化的表現,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貨幣發展的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在全球支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貨幣的形式將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數字貨幣”已不僅是一個概念,還正逐漸變成一種需求。儘管目前數字貨幣發行還面臨科學技術、流通環境、法律規定等一系列問題,數字貨幣的魅力仍然難以阻擋。

伴隨著貨幣形式的不斷演化,世界貨幣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既是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發展變化的結果,也是貨幣形式適應這一變化的轉變。在19世紀初期,由英國主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運行了大約一個世紀。“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使美元成為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儘管在20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世界進入“牙買加體系”,走向多元化貨幣時代,但是美元仍舊佔據主導地位。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產生了對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的需求,並使之成為一個古老且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並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佈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也曾經有學者提出過建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的設想,也有當前建立SDR的實踐。但是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出現,為超主權貨幣的出現提供了想像空間。那麼數字貨幣是什麼?

2. 數字貨幣

2014年歐洲銀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給出了虛擬貨幣的定義,即“虛擬貨幣是價值的一種數字表達,它不是由中央銀行或某個公共權威機構發行,也不一定與某一法定貨幣掛鉤,但被自然人或法人接受用於支付手段,可以進行電子化轉移、儲藏或交易”。根據這一定義,虛擬貨幣包含三層含義:首先,虛擬貨幣是價值的數字化表示。虛擬貨幣具有一定的價值,且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它類似貨幣概念中的“記賬單位”,也可以被看成是私人貨幣或商品。其次,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因為它不是由中央銀行或公共權威機構發行(任何由中央銀行或公共權威機構發行的貨幣,不論其採用物理的或數字的形式,都屬於法定貨幣)。目前金融體系中的電子貨幣屬於法幣而非虛擬貨幣。虛擬貨幣也不一定與法幣掛鉤,即它與法幣沒有固定的兌換比率。再次,虛擬貨幣可以具備“交換中介”的職能,被自然人或法人用作支付手段從他人處獲得物品或服務;也可以用來進行電子化儲存、轉移和交易。不同的虛擬貨幣被接受和使用的範圍不同,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被廣泛接受,也可以只局限在某個社群內。

參照IMF研究報告的分類,我們可以把數字貨幣定義為“價值的一種數字表達”,它包括由非中央銀行或公共權威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即虛擬貨幣,也包括中央銀行或公共權威機構發行的數字化法定貨幣。下面將從數字貨幣的信用建立方式、發行方式、功能以及運行機制來看數字貨幣。

目前從數字貨幣的生成方式來看,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數字法幣、基於算法的比特幣、眾籌發行和資產錨定。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前提是國家或者法律授權,儘管現階段尚未出現,但法律授權將來也會成為數字貨幣發行的一種方式;比特幣是一種算法貨幣;而眾籌發行比較典型的代表是以太幣,以太幣如果希望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一個通用協議,也就是發佈一個技術白皮書,並籌集資金來開發,那麼就可以發行自己的以太幣,以太幣可以用來組織一個開發者社區,並實現在區塊鏈上的應用;很多代幣的產生,是可以把資產登記在區塊鏈上的,以這個資產作為錨定物,來發行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數字貨幣。

從建立信用的方式來看,一種是法幣,一種是私人貨幣。數字貨幣如果是央行來發行的話是基於國家信用,而基於區塊鏈上的通用私人貨幣,如比特幣則是依靠算法來建立信用。以太幣雖然也是算法貨幣,但是它和比特幣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太幣的特定用途,當以太榜上智能合約的使用價值越來越高的時候,貨幣的價值也會隨之上漲。

從功能上看,數字法幣是履行傳統貨幣的功能,即充當價值儲存、價值標準和價值交換的手段。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算法貨幣最主要的是充當交換價值和支付工具的職能。比特幣不合適成為價值儲藏的手段是由於其幣值波動太大。眾籌貨幣主要是用來運行區塊鏈各種各樣的通用協議,比如要運行以太坊上的某種通用協議,就需要使用以太幣來運行。而代幣是錨定貨幣,錨定的對象是登記在區塊鏈上的資產,是一種智能資產。

從數字貨幣的運行基礎來看,數字法幣是基於聯盟鏈或者分佈式總賬系統技術來運行;比特幣是基於公有鏈來運行;而眾籌貨幣如以太幣是基於區塊鏈上的通用協議來運行;而資產錨定的貨幣——代幣,主要是運行在區塊鏈的商業應用上。

由此可見,數字貨幣以其不同以往的發行和運作方式,實現著傳統貨幣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並在某一領域使得貨幣的功能發揮得更加靈活和智能。相比紙幣,數字貨幣優勢明顯,不僅能節省發行、流通帶來的成本,還能提高交易或投資的效率,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同時基於數字貨幣可以產生更多的應用,實現更為豐富的功能。此外,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還可能提升金融政策的連貫性和貨幣政策的完整性,數字貨幣超越時空的特性,也使得其在國際貿易和貨幣流通中發揮作用成為可能。

央行與數字貨幣——不可或缺的區塊鏈

以比特幣為開端,數字貨幣在2009年橫掃世界。如果把數字貨幣的發展進程看成一場遊戲,那麼,比特幣只不過是開啟了遊戲的按鈕。中本聰可能根本沒有想到,比特幣竟然以投機炒作的方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截至目前,中國是數字貨幣交易第一大國,全年交易量佔到了全球交易總量的70%。隨著數字貨幣市場的逐漸冷靜,人們也開始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認識並實踐數字貨幣,各國央行從不認可比特幣到打算嘗試數字貨幣無疑就是最好的證明。

1. 中央銀行——現代貨幣體系的守望者

中央銀行是國家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組織機構,在各國金融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國家賦予其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其他金融機構乃至金融業進行監督管理的權限。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銀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為中央銀行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又為中央銀行的產生提供了客觀要求。

以美聯儲為例,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簡稱,其職能實際上就是“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成立於1913年,由全美12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它的貨幣政策決策機構,每年在華盛頓召開8次議息會議,決定貨幣政策的調整方向。它負責制定美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規定存款準備率、批准貼現率、對12家聯邦銀行和其他會員銀行及持股公司進行管理與監督。其中,有四個基礎政策工具: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金融監管和調準備金率。

美聯儲在貨幣金融政策上有獨立的決定權,直接向國會負責。一般來說美聯儲的貨幣發行是這樣的:首先,美國政府通過預算案發行國債;其次,政府將發行的國債抵押給美聯儲;最後,美聯儲以收到的國債抵押數額發行貨幣——美元。

為了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經濟增長,2008~2013年,美國實施了四輪量化寬鬆政策,貨幣超發,美元氾濫,導致了美元的貶值與全球主要貨幣匯率的升值。匯率的劇烈波動加劇了全球貿易的不平衡,進而又進一步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平衡。2013年,美聯儲啟動了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的按鈕,並於2015年年底進入加息週期。美聯儲加息無疑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動和幣值穩定構成壓力。美聯儲加息就猶如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全球金融市場之上,所以世界各國都在時刻關注美聯儲的加息情況。

如今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數字貨幣的崛起對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全世界發行了若干種數字貨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比特幣。以歐洲為例,2015年,數字貨幣在該地區的交易額超過10億歐元,總量雖然不大,但是來勢洶洶。基於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對數字貨幣及其依托的區塊鏈技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並積累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實踐經驗。

比特幣的崛起使得世界各地的央行行長們開始研究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中央銀行願意發行法定貨幣的數字化版本。比特幣的出現,有便捷同時暗藏危險,有突破但是也帶來了混亂。因此,世界各國央行對待比特幣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2. 各國央行對待比特幣的態度

對於比特幣的監管,各個國家政策差異非常大。

(1)唱好方

美國。在美國加州率先讓比特幣合法後,美聯儲在虛擬貨幣上的野心也不小。早在2014年年底,美聯儲就發佈了一份改善支付系統的白皮書,提出要研究一種加密貨幣。美聯儲在白皮書中提到,“和比特幣一樣,該加密貨幣將利用互聯網的分佈式架構的優勢來降低直接通信的成本”。但不同於比特幣,美聯儲的對象將是金融機構,而非個人用戶,而且美聯儲所使用的術語是“point-to-point”(點對點),而非“peer-to-peer”(對等計算)。此外,比特幣依賴於區塊鏈技術,但美聯儲的項目所依賴的是一個中央總賬系統和當局機關。

英國。英國央行堪稱全球範圍內對區塊鏈技術興趣最高的央行之一。在2016年1月的題為《分佈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的報告中,英國央行提到,正在探索類似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並且分析區塊鏈在傳統金融業中應用的潛力。

不僅是金融領域,英國央行在上述報告中指出,去中心化賬本技術在改變公共和私人服務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潛力。它重新定義了政府和公民之間的數據共享、透明度和信任。同時,英國央行已組建了區塊鏈技術團隊,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2015年9月也曾表示,考慮發行電子貨幣的可能性。

有分析認為,這主要源於英國央行正在尋求支付系統的創新支持,並希望能佔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先機重奪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過去一兩年,英國的銀行自動清算業務系統發生了若干次故障,作為英國所有銀行進行轉賬的主要方式,這一系統在2014年10月曾經一度中斷服務9個小時。

德國。比特幣在德國是一種價值單位。比特幣行業在德國發展相對比較規範,已經納入國家的監管體系。政府表示,應把比特幣當作私人貨幣和貨幣單位,個人使用比特幣一年內免稅,但是進行商業用途要徵稅。比特幣由電腦網絡發行,無須任何服務作為回報,因此被排除在電子貨幣的定義之外,儘管它履行了電子貨幣的相同經濟職能,也有單獨發行貨幣的實際能力。在德國,電子貨幣的法律概念只適用於那些最終源於真實貨幣的金融工具,因此比特幣實際上被定義為一種商品。這類似於最近一些政府決定把比特幣捐贈當作實物捐贈(如捐贈食品和物資)的做法。

2016年3月1日,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公開了一份題為《分佈式賬本:虛擬貨幣背後的技術區塊鏈為例》的內部報告,對分佈式分類賬本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銀行之間轉賬和交易數據的儲存等領域的潛在應用進行了探討。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是德國金融監管的主體,成立於2002年,有權監管包括銀行、金融服務機構、保險公司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並且可以依法對被監管對像進行處罰。不過,它看起來具有為金融市場建立一個新標準的潛力。不過,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也提醒,需要注意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並繼續呼籲世界其他的監管機構對區塊鏈進行更加嚴厲的監管。

(2)唱衰方

泰國。全面封殺比特幣。2013年7月30日,泰國外匯管理和政策部的高官表示,由於缺乏適用的法律和資本管制措施,加之比特幣跨越多種金融業務,因此下述比特幣活動在泰國都被視為非法:買賣比特幣、用比特幣買賣任何商品或服務、與泰國境外的任何人存在比特幣的往來。泰國比特幣創業公司Bitcoin Co表示,由於泰國央行封殺了比特幣,因此該公司將停止所有業務。泰國成為在世界各國中封殺比特幣的首例。

未來,隨著各國監管部門對數字貨幣的瞭解加深,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政策會越來越明晰,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能。

3. 中國對待比特幣的態度從否定、質疑到肯定

IMF認為數字貨幣技術具有改變金融的潛力,而且在清算和結算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業務運營的框架、關鍵技術,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相應的監管方面的挑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國目前是數字貨幣交易量第一大國,2015年比特幣的全年交易量佔全球交易總量的70%。中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產品、安全性及用戶體驗也遠遠超過國外的交易所。比特幣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接受—認可—爆炒—下跌”的階段,到現在,人們對比特幣的認識更加趨於理性化。

在2013年12月5日的央行等五部委公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之前,比特幣交易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比特幣成為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和焦點,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更多的熱錢湧入投機市場,大量民眾參與其中,直接推動比特幣在2013年11月24日上漲至1242美元的歷史最高位。交易平台普遍存在以“網絡貨幣”“未來趨勢”“數字黃金”等煽動性炒作誤導民眾的問題;另外“融資融幣”和“槓桿交易”等高風險交易也增強了虛擬商品的投機性。此現象引起了央行的關注,2013年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立即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抑制比特幣的過度投機。該通知明確了比特幣不是央行發行的貨幣,不受法律保護,同時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明確加強對互聯網網站的管理,進行網站備案等工作,防範比特幣洗錢風險等事項。

通知一公佈,比特幣就開始進入震盪下跌的進程。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交易所選擇在此時進入市場,理由是“法不禁則可為”。2014年3月,央行再次向各分支機構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進一步加強比特幣風險防範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4月15日前關閉境內所有比特幣平台的所有交易賬戶。此舉意味著金融機構為比特幣網站平台的交易賬戶開戶為不合法,投資者無法在中國境內為交易進行銀行轉賬和第三方支付。

2014年4月11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言論,“比特幣本來不是央行啟動的,也不是央行批准的一個幣,我們談不上什麼取締。與集郵者收集的郵票一樣,郵票上雖寫有價錢,但主要是收藏品,人們把它當作資產來進行交易。比特幣也一樣,它更像是一種能夠交易的資產而非支付貨幣,所以,對於央行來說不存在是否取締的問題”。隨後,央行編寫的《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規章和重要規範性文件解讀》一書出版,書中提到央行發佈《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主要是為了防範虛擬商品的投機風險、洗錢風險及其他風險。

2014年底,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財經國際論壇上談及算法貨幣,她把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定義為算法貨幣。其核心內容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算法貨幣只解決了信用問題,但如果沒有適應經濟需求的供給調節機制,就無法解決幣值波動問題。它可以成為金融產品、金融資產,但無法成為一個好的貨幣。

二是算法貨幣能否成為貨幣取決於參與者的認可和幣值的穩定。法定數字貨幣的支付結算與法定貨幣可兌換的算法貨幣的支付結算,必須滿足監管的要求,做到交易過程可溯源。以目前的分佈式跨境支付的研發狀況,它還只能是現有國際清算體系未來的挑戰者,現階段會是多種支付協議的研發和並存。用信息技術構建價值傳導網絡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三是法定貨幣之外的貨幣為私人貨幣,私人貨幣有實物形態,也有數字形態,數字形態的私人貨幣可以與法定的電子貨幣共存。

2016年1月20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探討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等技術,並很快在央行官網上發佈會議公告。從公告全文來看,中國央行對於區塊鏈等數字貨幣技術高度肯定,表示將會積極研究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並且首次表示發行數字貨幣是中國央行的戰略目標。這一態度無疑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央行探索發行的數字貨幣,首先,是一種法定貨幣,具有法定貨幣的一切職能,與流通中的現鈔具有一樣的價值。其次,這種數字貨幣有可能採用某些加密貨幣的優勢技術(如區塊鏈技術)和交易模式(如點對點直接交易),提高金融交易透明度,有效防範洗錢等犯罪行為;還可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安全性,使金融交易的清算時間、交易成本和交易對手風險得以降低;同時,這一數字貨幣體系不大可能採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加密貨幣模式,而很可能採用一種完全創新的混合技術架構。

總體來說,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從質疑、否定到逐步認可,這一轉變實際上是關注對像從比特幣到區塊鏈技術以及未來形式更為豐富的數字貨幣的轉移。隨著央行對於數字貨幣的研究和解讀越來越清晰,數字貨幣的發行越來越成為可能。數字貨幣和現有貨幣體系的融合無疑將加速數字貨幣在全球範圍的發展。

Fintech(金融科技)創新最前沿——區塊鏈技術

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唯有“創新”是不變的真理。如何利用技術更好地發展行業,為消費者帶去更便捷、更方便、更優質的體驗,是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互聯網對日常生活滲透率的不斷加深,人們行為的數字化成為現實。由於金融行業對於信息和數據的高度依賴,數據分析技術對於金融行業的改造既具備了必要的技術基礎,又有其現實需求,投資界甚至為這類創新創造了一個新詞“Fintech”,從這個單詞的構詞方式上也不難看出其與金融和技術創新的關係。那麼Fintech將給金融行業以及我們的未來帶來何種變革呢?

1. Fintech——科技創新變革金融

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絡,出現了各種打車軟件、外賣軟件、手機支付、理財app,似乎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金融理財都能通過互聯網來完成,給我們帶來了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使用體驗。Fintech更貼切地描述了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以及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開展低門檻的金融服務。沃頓商學院給出的Fintech的釋義是:用技術改進金融體系效率的經濟行業。

如今,全球各大金融機構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概念,優化便捷客戶的使用體驗。比如銀行建立生態圈,讓客戶在旗艦店、全功能網點、簡易型網點、ATM和電子銀行間自由選擇,無縫銜接各服務流程;利用大數據統計客戶的偏好習慣,根據不同客戶不同的生命週期,在不同階段提供靈活組合的貿易融資產品、工具和資產配置服務方案;利用硬件軟件技術創新,為客戶在跨境貿易方面提供最優資金匯劃路線和最佳收費模式,等等。這些科技創新可謂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投資理財方式。如今,美國排名前100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借貸、支付、數字化貨幣、交易、投資和資產管理等全部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領域,其他覆蓋領域包括保險、眾籌、外匯、零售銀行和徵信等。成功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可歸納為四條策略:通過與B端合作的模式批量獲取有效C端客戶;利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為客戶提供純線上服務,簡化業務流程、優化產品界面、改善用戶體驗;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實現金融服務個性化;以細分市場作為切入點,專注服務特定類型客戶,並提供相關增值服務。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於利用科技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包括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信息技術的運用增加了金融服務的受眾數量並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頻率,因而擴大了整個金融服務市場的規模。雖然,傳統金融機構受到了來自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衝擊,但是金融科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滿足了過去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實現的金融需求,服務了過去未被服務的客戶,其實質是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從數據方面來看,2015年中國的金融科技服務金額高達27億美元,印度也超過了15億美元,美國的此類風險企業更是吸引了大約74億美元的投資。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不難感受到Fintech如今在全球的火熱程度。

支付可以說是最先讓普通大眾感受到科技改變生活的行業之一。支付業務的核心在於高效和低成本。以往我們習慣於銀聯刷卡、現金支付,如今拿著一部智能手機就基本能夠行遍天下。支付公司和連鎖商戶進行合作,除了能快速獲得客戶量,更是讓客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支付的變革。大部分支付公司致力於為商戶提供界面清晰、流程簡便的收款服務,支持線上、移動和線下多種場景的支付,如瑞典的Klarna和美國的Stripe,以及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

網絡借貸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投資者,也可以說是普通大眾最熟悉的金融科技領域之一。互聯網平台幫助金融實現脫媒,幫助以往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滿足融資需求。2014年12月,美國的Lending Club成為第一家上市的P2P借貸公司;2015年12月,宜人貸赴美上市。雖然說我國近來也有P2P平台涉嫌非法經營,跑路事件頻發,但從整體上看網絡借貸行業還是在穩步前進的。網絡借貸的優勢在於借款方式靈活簡便、利用互聯網等大數據徵信技術對借款人進行篩選,能夠針對未被銀行覆蓋的信貸潛在用戶群體。互聯網借貸能夠與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結合,產品覆蓋車貸、房貸及各類消費貸款。對於網絡借貸公司而言,徵信技術是核心能力,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更為廣泛的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為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以及為投資者進行風險評級,能夠為借貸兩端都提供個性化的信用服務。目前網絡借貸公司主要切入細分市場,總體來說,網絡借貸的客戶主要為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但每家公司的業務切入點各有不同。有專門針對零售服務行業小企業的借貸公司,如另一家美國的上市公司OnDeck;有專門為潛在成功人士提供助學貸款和消費貸款的P2P借貸平台SoFi,在提供貸款的同時,平台還提供職場輔導和創業輔導,並組織各類社交活動,助力借款人的事業發展;另有為學生和年輕白領提供分期付款的公司,如美國的Affirm和中國的趣分期等。

信用是金融行業的核心,徵信技術也可以說是Fintech的核心,利用科學技術來解決金融脫媒,那麼對客戶進行各個維度的數據收集並進行信用評級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美國老牌數據公司FICO,其利用FICO模型得出的FICO分在美國絕大多數金融機構都得到了認可。在Fintech時代,FICO通過電信運營商數據、水電煤數據、金融交易數據等判斷個人的徵信狀況;而在我國也有很多大數據徵信科技公司,比如量化派、神州融等,通過與各大電商、銀行、社交平台、門戶網站及徵信機構進行數據對接,構建自有模型來對借款人進行風控打分,從而把控網絡借貸等行業的風險點。

但如今的金融科技公司還處於Fintech1.0階段,技術創新仍在繼續,而且可以說科技是Fintech的核心競爭力,未來更大的技術創新空間屬於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或者說是分佈式總賬技術的安全、透明、快捷、去中心化、低成本的技術特性對當前的金融系統來說是完美的補充,從加密貨幣,到智能合約,再到超越貨幣、經濟和市場的公正應用,區塊鏈技術有潛力變革的產業可謂非常多。目前,Fintech依托的技術還大多基於互聯網為全球帶來的溝通互聯與數據便捷,而區塊鏈將徹底變革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技術。區塊鏈給全球帶來的變化很可能就像當年互聯網為世界帶來的變化一樣,會顛覆很多傳統的產業,改變生產生活線。

2. 從“幣”到“鏈”,區塊鏈能帶來什麼

談到區塊鏈,我們就會想到比特幣。從技術角度來看,比特幣有三層:區塊鏈、協議以及貨幣。第一層是底層技術,也就是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公開透明的交易記錄總賬,其數據庫是由所有網絡的節點共享的,由礦工更新、全民監督,但沒有人真正擁有和控制這個數據庫;第二層是協議,即區塊鏈上進行資金轉賬的軟件系統;第三層是貨幣本身,如比特幣。不只是比特幣,可以說這三層的技術結構對所有的加密貨幣都是通用的,每一種不同的數字貨幣對應它獨有的貨幣、協議以及區塊鏈。

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都有著無限可複製的特點,可信賴的第三方機構如銀行、支付寶等履行著中心化媒介的角色,幫助雙方確認一筆資產是否被花掉。而區塊鏈點對點的分享技術以及公鑰、私鑰加密技術將貨幣的擁有權改為公共總賬來記錄,且不需要中心化機構,徹底實現了“去中心化”這一特點。

目前數字化貨幣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從目前來看一旦私鑰丟失就無法找回數字貨幣,而普通用戶普遍沒有很好保存私鑰的能力,這也是比特幣目前沒有廣泛流行的原因,但Circle等公司正在試圖為客戶提供備份保存的解決方案。基於區塊鏈的現實應用,美國出現了Bitpay和Coinbase等這些成熟的比特幣支付方案提供商。但目前商戶面臨傳統支付、比特幣支付兩套系統獨立運行的問題,影響用戶體驗。Intuit通過PayByCoin模塊在傳統支付上集成了Bitpay和Coinbase支付,國內方面如果支付寶、微信能切入,將極大地促進數字貨幣的普及率。目前比特幣的交易還是在用法幣結算,其價格波動性也是數字貨幣未被廣泛使用的因素之一。由此也出現了和美元錨定的Ripple;Bitpay和Coinbase也提供了法幣、比特幣實時轉換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在國際匯款方面也有著極大的潛力,時效性、低成本都是區塊鏈技術能夠帶來的優勢,目前傳統國際匯款交易費率為7%~30%。

比特幣可以說是以更宏觀的視覺來看市場,利用區塊鏈技術對整個市場去中心化,通過區塊鏈技術轉換不同的資產來創建不同資產單元的價值。金融的本質是信任,交易雙方或多方通過建立合約來履行信用,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幫助交易多方共同維護信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賬本功能可以被用來註冊、確認、轉移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產及合約。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可以被改造成在區塊鏈上使用,包括股票、私募股權、眾籌、債券、對沖基金和所有類型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貨、期權等。

區塊鏈可以用於任何資產的註冊、存儲和交易,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智能資產能夠通過區塊鏈控制所有權,並通過合約來符合現有法律。說到智能資產,就不得不提到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的出現意味著區塊鏈交易遠不止買賣貨幣,智能合約就是以數字編碼的形式定義承諾。交易雙方無須彼此信任,因為交易都是由代碼強制執行的。比如,基於區塊鏈的眾籌平台主要是以支持初創企業創建數字貨幣來籌集資金,分發“數字股權”給投資者,這些數字貨幣作為支持初創公司應獲股權的憑證。可以說,區塊鏈能夠極大地降低初創公司股權確權的成本,也保證了早期投資人在未來的合理收益。在審計等金融服務機構中,區塊鏈超高透明度、實時又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夠大大節約審計人員的審計時間及人力物力成本,降低第三方服務機構作假的概率。如要通過智能合約和智能資產來記錄和轉移更多複雜的資產類型,那麼這也就需要強大的腳本系統即最終實現圖靈完備(能夠運行任何貨幣、協議和區塊鏈)的系統提供支持,以太坊就是一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項目,旨在提供一個具有圖靈完備屬性的技術平台。

在金融領域以外,區塊鏈技術的價值轉移和信用轉移特性也有很大潛力,例如在數字身份驗證、公證和知識產權保護、音樂及醫療等領域。

3. 各大金融機構紛紛拋出橄欖枝

華爾街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的名字,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譯。“華爾街”一詞如今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更指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華爾街金融機構的走勢動向一直為全球金融從業人員所關注,而華爾街也不乏很多金融行業的明星人物。摩根大通前高管,人稱“華爾街女皇”的Blythe Masters(布裡特·馬斯特斯)就是其中的一員。

“華爾街女皇”在摩根大通工作過27年,對摩根大通金融衍生品業務做出過傑出的貢獻。她是華爾街曾經的大宗商品交易界的“一姐”,28歲成為董事總經理,創下摩根大通史上最年輕的女高管記錄,她擔任過摩根大通多個高管職位,包括首席財務官。作為CDS(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之母,她構思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一度高達58萬億美元,也被認為助推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4年Blythe Masters在摩根大通辭職,沉寂一年之後,出任數字資產控股(DAH,Digital Asset Holdings)的首席執行官,再度引起全球關注。DAH公司的產品主要是為金融機構的結算與清算提供分佈式賬本解決方案。Blythe Masters在華爾街大力倡導和宣傳區塊鏈的解決方案,因此也被華爾街同行以及媒體稱為“區塊鏈女皇”。

2016年2月,DAH宣佈,投行界巨無霸高盛和藍色巨人IBM也加入了其最近的一輪融資,這使得DAH在A輪融資的總金額上升到了6000萬美元,這是迄今為止私有或者授權區塊鏈創業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投資。而投資方的來頭也都非常引人注目,現在它已經獲得了14家金融機構的支持,除了高盛和IBM,本輪融資的其他參與方還包括荷蘭銀行、埃森哲、澳洲證券交易所、法國巴黎銀行、Broadridge金融解決方案、花旗銀行、CME Ventures、德意志交易所集團、ICAP、桑坦德風投、證券托管清算公司(DTCC)以及PNC金融服務集團。這輪融資也標誌著高盛開始參與比特幣和區塊鏈領域的第二筆公開投資,上一筆是發生在2015年,高盛領投了比特幣服務提供商Circle的5000萬美元融資。高盛全球聯席技術主管保羅·沃克在一次聲明中表示,高盛非常相信分佈式賬本技術對於金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交易所將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這將是變革性的,高盛將非常期待與DAH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和技術社區一起參與到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中來。DAH瞄準的市場包括銀團貸款、美國財政部回購、外匯、證券結算以及衍生工具等。在其A輪融資之中,他們獲得了澳洲證券交易所的千萬美元合同,為澳洲證券交易所設計利用區塊鏈技術的證券交易結算系統。澳洲交易所可以說是分佈式賬本生態系統中的領航者之一,非常有可能成為全球最早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證券交易所。其非常看重區塊鏈技術所能節約的證券結算成本、股權確權成本以及高透明度等特點。

除證券交易方面外,澳大利亞銀行業熱衷於區塊鏈在節約成本與安全性上的潛力。目前澳大利亞所有主要銀行都加入了全球金融創新公司R3CEV(以下簡稱R3)運行的區塊鏈項目。

R3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區塊鏈創業公司,由其發起的R3區塊鏈聯盟在2015年末最初一輪的合作中已經吸引了42家巨頭銀行,其中包括桑坦德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摩根士丹利、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R)、法國興業銀行,等等,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銀行“擁抱”區塊鏈聯盟。2016年3月,R3宣佈開始接受新的合作夥伴,而近期日本SBI控股成為首個在第二輪宣佈加入該聯盟的金融機構,從總數上來看,R3聯盟已經與43家全球巨頭銀行達成協議。與R3合作的技術供應商目前有5家,分別是Eris Industries、以太坊、IBM、英特爾與Chain公司,R3還使用了微軟Azure的區塊鏈即服務(BaaS)。目前由R3引導的金融機構聯盟已經與40家銀行合作完成了5個不同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主要針對商業票據、大型企業所使用的短期債權證券等,參與的客戶銀行可模型化金融資產、商業票據、短期債務工具,可以進行創建、購買或出售以及贖回操作。R3負責人表示目前各項模擬測試都會選擇較少數量的合作銀行分成小群體來進行試驗,目前模擬測試已經進行了至少600筆交易,不過測試交易中都沒有使用到真正的資金。在每次測試結束後,技術供應商都會向參與的銀行展示他們的工作,讓R3客戶直觀地瞭解底層技術。而在每次測試後,所有R3聯盟銀行包括沒有參與試驗的銀行都能夠共享研究成果。這也是如此多頂級金融機構都趨之若鶩地加入R3聯盟的因素之一,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想在新技術的成長期掉隊,掌握技術就是掌握未來。

全球各大頂級金融機構的高管也都紛紛發言表示對區塊鏈技術的看好。巴克萊投資銀行的首席技術官Brad Novak表示,巴克萊已經在共享式賬本以及智能合約的價值評估上取得進展,期待能夠利用R3實驗室來協同技術實驗,並期待合作實驗室能夠利用各種知名開源技術。匯豐銀行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首席信息官理查德·赫伯特表示,R3全球訪問實驗環境以及R3聯盟能夠幫助R3聯盟中的會員銀行合作共享實驗成果及智能合約等技術。瑞銀高級創新經理Alex Batlin則表示,將參與實驗的銀行連接到一個模擬現實世界的網絡中,將理論進行試驗,驗證如何有效地在安全環境中運行是非常重要的。桑坦德銀行則表示,R3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其他金融技術平台協同合作建立一個基於加密貨幣和分佈式總賬技術新平台的機會,並表示桑坦德銀行熱衷於推動這一合作,為塑造日後金融行業發展的新平台而努力。荷蘭銀行和金融服務集團ING也是R3區塊鏈聯盟成員之一。ING的全球交易服務主管Mark Buitenhek(馬克·布特何克)接受Coin Desk採訪時說,ING正在積極推進探索區塊鏈技術的進程,這個探索過程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與世界各地知名銀行共同參與聯盟合作探索區塊鏈技術並能在內部進行跨行、跨部門的區塊鏈技術更是能夠帶來實踐意義。Mark Buitenhek表示,ING認為區塊鏈在銀行和金融環境中有很多應用的潛力,包括證券和交易結算、內部辦理、電子身份,也可以作為連接不同設備的支撐網絡。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的推進區塊鏈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目前它已得到了30家大型公司的支持,包括思科、摩根大通、英特爾、富國銀行、倫敦證券交易所、IBM、區塊鏈公司DAH、R3、荷蘭銀行、埃森哲、芝加哥交易所集團等,成員分佈之廣也體現了金融與技術的多樣性。正如Hyperledger官方網站上的描述,這一項目的目標是發展一個跨行業的開放式標準以及開源代碼開發庫,允許企業創建自定義的分佈式賬本解決方案,以促進區塊鏈技術在商業當中的應用。全球各大頂級金融機構給予的支持也體現了金融、技術機構對此開源項目的認可。自從2015年12月計劃成立該項目,超級賬本項目已經收到來自多個企業的代碼和技術,其中包括Blockstream、DAH、IBM和Ripple等,其他社區成員也在考慮如何貢獻他們自己的力量。Hyperledger項目是讓成員共同合作,專注於開放的平台,以在將來滿足多個不同行業各種用戶的案例,簡化業務流程。

“成百上千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正在硅谷崛起,它們擁有大量的智慧頭腦和風投資本,而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開發出針對傳統銀行業的替代技術。”這是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在致股東的信中所說的。摩根大通也參與了R3區塊鏈聯盟、Linux基金會牽頭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賬目以及摩根大通前高管領導的DAH區塊鏈公司。據摩根大通的首席營運官馬特·贊姆斯說,摩根大通計劃在2016年增加對整體技術的資金投入,從2015年的92億美元增加到94億美元,其中40%的預算用於新投資和新技術,這將包括與新興公司的合作。由此不難看出,摩根大通對於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摩根大通大幅度增加對於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積極參與各大區塊鏈聯盟項目,就是希望能夠掌握最前沿的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幫助貨幣結算,為客戶提供更快的周轉時間、降低銀行風險。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摩根大通已經悄悄地在測試區塊鏈技術用於美元匯款的可行性,測試匯款在倫敦和東京兩個金融中心之間進行,大約有2200名客戶參與。在其新的區塊鏈計劃中,據摩根大通的企業及投資銀行的首席行政官薩諾克·維斯瓦納坦透露,摩根大通計劃盡快擴大其對真實交易的測試,第三季度會為某些企業和投資銀行的客戶,包括一些對沖基金,開展區塊鏈測試等。

區塊鏈技術的實時、不可篡改、高透明度等特性完全匹配審計行業,能夠提高審計透明度及各類成本、因此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在馬不停蹄地探索區塊鏈技術。經過大約一年的研發時間,德勤率先推出了區塊鏈一站式平台Rubix。這一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平台不僅能夠提高審核購銷的速度以及透明度來節約審計成本、降低造假成本,還有望幫助企業客戶完成咨詢工作。

德勤的競爭對手,審計巨頭普華永道也推出了類似計劃,試圖使用區塊鏈來服務市場。2016年1月,普華永道宣佈與Blockstream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根據Blockstream官網的新聞稿表示,這一合作旨在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區塊鏈技術與服務。隨後普華永道也成立了一個區塊鏈顧問團隊,英國主要金融監管機構的一名前監管者,已被普華永道公司聘請加入這個最新成立的區塊鏈顧問團隊。2016年2月,普華永道又與DAH達成合作夥伴關係,DAH將為其提供區塊鏈技術支持,幫助其節約時間和成本。隨後普華永道公佈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解決方案組合,旨在幫助其商業客戶從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構想階段一步步接近實際應用。普華永道的區塊鏈解決方案組合由12項服務組成,涵蓋了目前主要金融機構熱議的應用分析,功能主要集中在教育、評估,通過這一套解決方案組合,普華永道希望加強其與客戶和行業合作夥伴之間的協作。普華永道Fintech高管傑裡米·德雷恩對普華永道的新服務感到非常自信,他解釋這是為了幫助公司瞭解區塊鏈給金融服務帶來影響的規模和範圍。

在金融科技、區塊鏈如此火熱的表面下,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待技術創新而不是一股腦地去熱炒。區塊鏈確實重要,全球頂級金融機構的高管都難以否認這樣的事實,但是根據普華永道最近的一份高管調查顯示,有些金融機構對採用區塊鏈技術,仍然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從概念上來講,區塊鏈和銀行業應該是完美的合作夥伴:一個分中心化的數據庫可允許股票或債券交易近乎實時地進行交易,將交易記錄在一個難篡改、難摧毀的鏈數據庫上,無須中間商或清算所的參與,更將繁重的處理成本、長時間的結算時間和人為錯誤風險都從理論上根除。而以往為防止違約風險的寶貴資本和抵押品也變得可有可無。據區塊鏈創業公司SETL估算,每年清算和結算交易的成本高達800億美元,如果能夠削減其中的一定比例,那對於銀行業來說可謂是降低了很大的成本費用,但將理論徹底實踐起來還是存在著一些目前看來不可逾越的差距。比如如何讓清算所、交易所和經紀公司同意一種新的系統,而它是否會對其現有的盈利造成衝擊?監管問題又如何解決?況且銀行自身就聘請了大量的中間商,無論是抵押貸款經紀人還是銷售商,這些中間商在這樣一個直接交易的世界裡又如何能夠生存下去?以上所有的這些問題,使得區塊鏈對銀行的吸引力顯得並不是那麼強烈。難怪瑞銀在2016年1月的白皮書中,將這種技術描述為一把“雙刃劍”。當然,金融科技的創新,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顯然是未來的大勢所向,只不過還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投入,但是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如果不走在技術創新的前列,難免不會被未來的浪潮拍在沙灘上。

金融擁抱區塊鏈

支付匯款——變革的前夜

比特幣於2009年誕生之始,也許只是微露曙光,理想主義者便敏銳地嗅覺到了“世外桃源”的味道。於是乎,比特幣以摧枯拉朽之勢,被挖掘、被追逐、被高高捧起,成就了一批新富的狂歡,接踵而至的是一些人的傷心和迷惘。“挖礦”已經蛻變成一場比較算力的遊戲,挖出比特幣的同時,也挖出了人性的貪婪。當比特幣堆積的泡沫不斷膨脹時,心灰意冷的不僅是設計者(它的發展已經與設計者的初衷相背離),也使得理想主義者心生悲涼。然而,待繁華褪盡,賭徒似的交易者離場之後,經過人們的努力,比特幣終於走出了自由主義的小圈子。人們開始思索比特幣最終給世界帶來的是什麼。回到理想主義的源頭,我們看到了比特幣所信奉的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也開始關注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

支付匯款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讓支付變得更為快捷、便利和實惠。區塊鏈技術的介入,能夠讓虛擬貨幣像流水一般在網絡上流淌,沒有延時,沒有折損。區塊鏈技術將催生出一個全新的支付匯款方式,挑戰著龐大而臃腫的傳統機構。比如Ripple(瑞波)協議創造了一個比特幣投資價值網絡支持的去中心化的支付體系,試圖讓不同貨幣自由、免費、零延時地匯兌,挑戰著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生存空間。技術的突破、資本的加碼、政策的默許,也許這是一個變革的前夜。原來,比特幣才是前奏,一席大幕正徐徐拉開。

1. 不簡單的支付

匯款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礎內容之一,微信逐漸普及之後,微信紅包不僅將匯款的社交功能明顯強化,甚至賦予其娛樂的功能,畢竟在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的支持下,人們之間的轉賬太方便了,這種便利實際上是幾百年來金融業務和現代科技共同發展的結果。15世紀之初,正是威尼斯商人對大量的匯兌業務的處理才促成了現代銀行的誕生,進而又衍生出商業銀行“存、貸、匯”的基本職能。事實上,銀行匯款已經發展成為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利用一定的工具,通過資金頭寸在代理行或者聯行之間的劃撥,將款項交付給國外收款人或債權人的結算業務。匯兌兩地屬於兩國時,即為國際匯款。一般來說匯款的種類有三種,即信匯、電匯和票匯。如下圖3-1所示。

圖3-1 匯款的種類

資料來源:2015年3月普華永道對544位金融高管的調查

(1)匯款的種類

信匯(Mail Transfer,簡稱M/T)。進口人(即債務人或稱匯款人)將匯款及手續費交付給匯款地的一家銀行(匯出行),委託該銀行利用信件轉托受款人所在地的銀行(匯入行),將貨款付給出口人(即債權人或稱受款人)。這種匯付方法,需要一個地區間的郵程的時間,一般航郵約為7~15天,視地區遠近而異。如用快遞可以加速3~5天。

電匯(Telegraphic Transfer,簡稱T/T)。匯款人將一定金額的匯款及匯付手續費付給當地一家銀行(匯出行),要求該銀行用電傳或電報通知其國外受款人所在地的分支行或代理行(匯入行)將匯款付給受款人。這種匯款將時差計入,一般當天或隔天可到,最為快捷,但電匯費用比較高。

票匯(Demand Draft,簡稱D/D)。匯款人向其當地銀行(匯出行)購買銀行即期匯票,並直接寄給受款人,受款人收到該匯票即可去指定的付款銀行取款。這種銀行匯票和逆匯法的商業匯票不同,銀行匯票用於銀行的代客撥款,故受票人和付款人是同一銀行(或代理行)。

電匯是以電報或電傳作為結算工具;信匯是以信匯委託書或支付委託書作為結算工具;票匯是以銀行即期匯票作為結算工具。票匯與電匯、信匯的不同在於票匯的匯入行無須通知受款人取款,而由受款人持票登門取款。匯票除有限制轉讓和流通者外,經受款人背書,可以轉讓流通,而電匯、信匯委託書則不能轉讓流通。

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願意選擇銀行卡匯款,只要提供對方姓名和卡號,即可實現異地無卡存款,多家銀行都已開通此業務。匯款地分佈是否廣泛,匯款支取是否方便成為考慮的重要指標。而眼下,隨著電子匯款渠道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更多的人啟用網銀、手機銀行匯款。尤其是在國際匯款時,更傾向於選擇電子匯款以及網絡匯款的方式。

(2)國際匯款的五種渠道

電匯最常用、最主流,但花費高。據瞭解,目前市民辦理境外匯款業務大多是通過電匯辦理,這分為外匯匯款和外鈔匯款。在辦理電匯業務時,需要向銀行準確提供匯款貨幣及金額、收款人姓名及地址、收款人開戶銀行賬號、收款人開戶銀行名稱、SWIFT碼及地址或者中轉行的SWIFT代碼。

銀行電匯要支付三項費用:一是匯款手續費,二是匯款過程中的電訊費,另外不可忽視的是“鈔轉匯”的費用,也就是說使用人民幣現鈔或者美元等外幣現鈔辦理匯款業務,都會被要求按當日的匯率繳納鈔匯差價費用(匯款本金×當天的現匯賣出價/當天的現匯買入價-匯款本金)。此外,在匯款過程中,中間機構會收取一定的費用,要保證收款人收到既定的金額,一般還需要多匯一些,並在人民幣賬戶中多鎖定一些備用金,以防預期外的手續費產生。由於時差原因和是否需要中轉等原因,匯出的款項通常在3~5個工作日到賬,最快第二天到賬。各家銀行的手續費最低和最高限額有所不同,如表3-1所示。

表3-1 部分銀行辦理國際電匯業務的收費情況說明

以中國銀行為例,匯款手續費按照匯出匯款金額的1‰,最低50元/筆,最高260元/筆收取;電訊費標準為港澳台地區發電80元/筆,國際發電150元/筆。

網銀國際匯款。以往,涉及外匯外幣的很多業務需要親自到銀行櫃面辦理;現在,通過網銀就可以在家操作完成。目前很多銀行都已經開通網銀境外匯款業務。

在國內網銀辦理境外匯款,一般匯出者的儲蓄卡須是用大陸居民身份證開立的,且外匯額度夠用,而收款人賬戶需為個人賬戶、學校賬戶或慈善機構賬戶,暫時不支持對境外公司賬戶轉賬。而填寫申請時的信息和到賬時間則與在櫃檯辦理無異。

值得一提的是,用網銀辦理境外匯款的話,相比櫃檯辦理可以獲得一定的手續費優惠。

支付寶。日前,上海銀行國際匯款業務正式進駐支付寶錢包,通過其“國際匯款”服務窗和應用,支付寶實名用戶可以手機辦理跨境匯款。

與傳統的銀行電匯不同,支付寶錢包的“國際匯款”服務支持24小時手機辦理跨境匯款。用戶只要下載並登錄最新版支付寶錢包,在首頁選擇“國際匯款”應用或者關注“國際匯款”服務窗,即可使用由上海銀行提供的國際匯款服務。匯款時,用戶只要填好收款人姓名、國家、銀行賬號、幣種、金額等必要信息,並用人民幣完成支付後,就可以實現境外匯款辦理,上海銀行會快速完成後續貨幣兌換匯款操作。通常情況下,3~5個工作日就可以到賬。

目前,支付寶錢包的“國際匯款”服務窗支持美元、歐元、港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瑞士法郎、英鎊、新加坡元、日元九大幣種的匯款。

visa匯款的優勢是手續簡單。visa匯款服務也是一種比較方便實惠的境外匯款方式,並支持7×24小時辦理。與其他方式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在於不需要瞭解各種複雜的信息,比如境外銀行國際代碼、地址等,而只需要收款方的一個visa卡賬戶就可以了。

目前該業務的合作銀行為工商銀行,所以需要先成為工行網上銀行(u盾或動態口令卡)客戶,而收款人只需擁有全球任一visa卡賬戶即可。

用西聯匯款或速匯金即時到賬。如果急於在最短時間內將款項轉入境外賬戶,可借助西聯匯款渠道,但很貴。目前專業匯款公司紛紛和國內銀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跨國匯款服務,如與農業銀行、郵局合作的西聯匯款,與工商銀行合作的速匯金匯款等。速匯金到賬一般只需10分鐘左右,而西聯匯款也只需要15分鐘左右,它們免收鈔轉匯費用、中間銀行手續費和電報費,只按照相應的匯款金額所屬等級一次性收取手續費。

目前,西聯匯款與多家銀行合作,開發了網上銀行發出西聯匯款的通道。西聯匯款是國際匯款公司(Western Union)的簡稱,是世界上領先的特快匯款公司,迄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它擁有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電子匯兌金融網絡,代理網點遍佈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西聯匯款公司是美國財富500強之一的第一數據公司(FDC)的子公司。匯款人可以通過銀行個人網銀寄出匯款。辦理時,匯款人需要先填寫“發匯表格”,在遞交表格、匯款、手續費及個人身份證件後,會收到一張印有匯款監控號碼(mtcn)的收據。憑此號碼,可在網上跟蹤匯款狀態。當然,也需要將匯款信息,特別是這個匯款監控號碼告知收款人,以便其領取匯款。

儘管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第三方支付的滲透,跨境匯款方面的便利性與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多情況下,人們在辦理跨境匯款業務時,還是要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如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明和繳納高昂的手續費。可以說,現階段,跨境匯款提供的服務還不能很好滿足人們的需要。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跨境匯款的諸多問題,何時才能享受到方便、快捷與低廉的跨境支付服務呢?

2. 跨境匯款的煩惱

提到跨境匯款,最繞不開的就是SWIFT。每天通過SWIFT網絡進行的支付委託超過6萬億美元,有210個國家的逾1萬家金融機構參與交易。眾所周知,電匯是最常用的國際匯款方式,其中,國際匯款的電文通常用SWIFT制定的標準方式發送。SWIFT是跨國轉賬的高額“電訊費”的真正收費者。

SWIFT是國際銀行同業間的國際合作組織,成立於1973年,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銀行已使用SWIFT系統。同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和美國紐約分別設立交換中心(Swifting Center),並為各參加國開設集線中心(National Concentration),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快捷、準確、優良的服務。通過SWIFT網絡,一個位於中國的銀行使用電子化手段可以和一個位於紐約的機構之間進行客戶信息交換、銀行間資金清算、支票清算、共享餘額或證券交易等信息。SWIFT的使用為銀行的結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標準化、自動化的通信業務,從而大大提高了銀行的結算速度。

《區塊鏈:重塑經濟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