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凱是掙扎著參加恩格爾巴特的「演示之母」的。當時他高燒39度,咽喉受到鏈球菌感染,但他還是拖著病體,乘飛機從猶他州(他在猶他州讀研究生)趕了過去。他回憶說:「我直打冷戰,虛弱得幾乎走不了路,但還是決定到那裡去。」44 他已經讀過恩格爾巴特的著作並認同他的思想,但這場戲劇性的演示還是像嘹亮的號角一樣深深打動了他。凱說:「在我眼裡,他就是在紅海中分出道路的摩西。他為我們指出一片有待發現的希望之土,還有到達那片土地所需跨越的大海和河流。」45
和摩西一樣,恩格爾巴特並沒有真正把人們帶到那片希望之土。將利克萊德和恩格爾巴特的思想帶入個人電腦之樂土的先驅者是凱和一家複印機公司研究中心一群無拘無束的同事。
凱1940年出生在馬薩諸塞州中部,從孩提時代起,他就形成了對科學和人文的熱愛。他父親是一位設計假肢的生理學家。在與父親長時間散步的過程中,凱形成了對科學的熱愛。但他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母親是一位藝術家和音樂家,而他的外祖父克利夫頓·約翰遜則是一位著名的插畫家和作家,還在當地的教堂裡演奏管風琴。凱說:「我父親是科學家,母親是藝術家,所以小時候我周圍充滿了多種多樣的思想和表達這些思想的方式。從前我並不認為『藝術』和『科學』有什麼區別,現在依然如此。」46
17歲時,他離家參加了一個音樂營,他在那兒彈奏吉他,還是一個爵士樂隊的成員。他還和外祖父一樣喜歡管風琴,後來他協助一位造詣頗深的管風琴製作師為一家路德會神學院造了一架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管風琴。他是個很有悟性、博覽群書的學生,但他在學校裡經常闖禍,主要是因為不服從管束,這是一種許多科技創新者身上都有的特質。他曾經幾乎被趕出校門,但他也是全國廣播節目《兒童智力競賽》(Quiz Kids )中的小明星。
凱大學念的是西弗吉尼亞州的貝瑟尼學院(Bethany College),主修數學和生物學,但他在第一年春季因「無故缺勤次數過多」被學校除名。他有個朋友在丹佛從事維護美國聯合航空計算機訂座系統的工作,於是他在丹佛晃蕩了一段時間。看到計算機不僅沒有減輕,反倒加重了人的負擔,凱感到非常震驚。
到了徵兵的時候,凱加入了美國空軍。凱在一項能力傾向測試中取得了高分,於是他被選派參加計算機程序員培訓。當時他使用的是IBM 1401,這是第一款面向小企業並大量銷售的計算機。他說:「那時候編程還是個地位很低的職業,多數程序員都是女性。她們都非常出色。我老闆就是一位女士。」47 退役後,他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學習,在這裡,他如饑似渴地吸收各種他感興趣的知識:他學習了生物學、數學、音樂和戲劇,同時還在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為超大型計算機編程。
之後他進入了猶他大學研究生院,他日後把這段求學經歷視為「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一件事」。計算機科學先驅戴維·埃文斯當時正在猶他大學開發美國最尖端的圖形程序。1966年秋季,在凱到達猶他大學的當天,埃文斯就從自己辦公桌的一堆文件中拿出一份文檔遞給他,讓他回去讀。這是伊萬·薩瑟蘭在麻省理工學院撰寫的博士論文,薩瑟蘭當時在哈佛任教,但即將調入猶他大學。這篇在信息理論家克勞德·香農指導下撰寫的論文題為《Sketchpad:一種人機圖形通信系統》。48
Sketchpad是一種率先使用圖形用戶界面的計算機程序,這種界面可像今天的電腦一樣在顯示屏上顯示圖標和圖形。這些可用一支光筆來創建和操縱的圖形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富有魅力的全新人機互動方式。薩瑟蘭寫道:「Sketchpad系統讓人和電腦通過繪圖來快速交談成為可能。」凱意識到,可以把藝術和科技結合起來,去創建一種令人愉悅的計算機界面。擁有孩童般的熱情,想確保未來充滿趣味的凱被這種想法深深吸引了。凱說,薩瑟蘭的思想「猶如天啟」,把激情「銘刻」在他心中,激勵他去創造一種友好的個人電腦。49
凱第一次與恩格爾巴特聯繫是在1967年年初,在他接觸薩瑟蘭的Sketchpad思想幾個月之後。恩格爾巴特當時在各大學發表巡迴演講,介紹他最終將在「演示之母」中呈現的個人電腦思想,他還會帶上一台Bell & Howell放映機來放映有關他的聯機系統的電影。凱回憶說:「他會定格畫面,並以不同的速度前進和後退,他會說:『這是光標。請看看它下一步會做什麼!』」50
當時,計算機圖形學和自然用戶界面成了大熱的學科,凱開始從許多人那兒汲取思想。凱聽過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馬溫·明斯基的一場演講,明斯基在演講中介紹了人工智能,他還談到,學校沒有教學生如何充滿想像力地處理複雜問題,這其實是摧殘學生創造力的可怕行為。凱記得:「明斯基在講座中暢快淋漓地抨擊了傳統的教育方法。」51 隨後他見到了明斯基的同事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t),佩珀特當時創建了一種名為LOGO的編程語言,這種語言簡單到連學童也可以使用。LOGO有許多巧妙的用途,其中之一是讓學生使用簡單的命令來控制一個能在教室裡四處移動的機器龜。聽完佩珀特的介紹之後,凱開始繪製草圖,設想能讓兒童輕鬆操作的個人電腦會是什麼樣。
在伊利諾伊大學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凱看到一台用薄玻璃和氖氣製成的簡單的平板顯示器。他在腦子裡將其與恩格爾巴特演示的聯機系統聯繫在一起,又用摩爾定律粗略地計算了一下,他意識到,不消十年,帶有窗口、圖標、超文本和由鼠標控制的光標的圖形顯示系統就能應用在小型計算機中。天生善於把故事講述得激動人心的凱說:「想到這項發明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我甚至有些被嚇到了。這肯定就是人們讀過哥白尼的著作後,第一次從不同的地球仰望不同的天堂時所體會到的那種眩暈感。」
凱對未來有著異常清晰的構想,迫不及待地想要發明自己夢想的東西。他意識到:「未來將有數百萬台個人電腦和電腦用戶,其中多數都不受機構直接控制。」要實現這個夢想,就需要發明帶有圖形顯示的小型個人電腦,這些電腦要讓兒童也能輕鬆使用,還要便宜到讓所有人都買得起。他說:「把這些元素全部結合在一起,我心目中的個人電腦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凱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闡述了個人電腦的部分特徵,其中最重要的特徵是簡單(「必須讓人自己就能學會使用」)和友好(「友好應該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他是站在人文主義者兼工程師的立場上設計計算機的。他從16世紀初一位名叫奧爾德斯·馬努蒂烏斯(Aldus Manutius)的意大利印刷商那兒汲取了靈感,這位印刷商意識到,供個人閱讀的書籍應該能放入鞍囊內,於是他開始印製尺寸較小的書籍(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尺寸)。
同樣,凱認為個人電腦的理想大小應該不超過一個筆記本。他回憶說:「我很容易就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我用硬紙板做了一個模型,想看看個人電腦的外觀和質感應該是什麼樣。」52
恩格爾巴特在增智研究中心從事的研究為凱帶來了靈感。但凱沒有到那裡去工作,而是加入了約翰·麥卡錫教授領導的SAIL(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這項工作不太適合凱,因為麥卡錫主要研究人工智能,而不是如何增強人類智能,他對個人電腦沒什麼興趣,而是大型分時計算機的忠實信徒。
在1970年(凱來到SAIL後不久)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中,麥卡錫闡述了他設想中的分時系統,這種系統使用的是自身幾乎不具備處理能力或存儲空間的終端。他寫道:「終端將通過電話系統與一台分時計算機連接,從而得以訪問包含所有書籍、雜誌、報紙、目錄、航空時刻表在內的文件。用戶能夠通過終端獲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能夠進行買賣,能夠與人和機構交流,並以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處理信息。」53
麥卡錫預計,該系統將帶來新信息源的激增,從而對傳統媒體構成競爭,不過他錯誤地認為這些將由用戶付費,而不是廣告來支持。他說:「在計算機上保存信息文件和向公眾傳播這些文件的成本很低,因此,就連高中生也能與《紐約客》展開競爭,只要他有出色的文筆和好的口碑,能獲得評論家的推薦,就能引起公眾的關注。」他還預測了眾包內容:用戶可以「告訴系統去年他接受的脫髮治療是否有效,並獲得一份意見總結,這份總結來自那些曾接受過他現在考慮嘗試的療法,並花時間將自己的看法記錄下來的用戶」。此外,麥卡錫還對後來熱鬧非凡的博客世界做了一番樂觀的展望:「我們可以比現在更加迅速有效地處理公共爭議。如果我讀到某種似乎有爭議的東西,我可以向系統詢問是否有人發送了回復。如果可以閱讀回復,再加上作者能夠修改自己的原始言論,人們就可以更加迅速地形成成熟的共識。」
麥卡錫的願景很有前瞻性,但它與凱的設想以及我們今天的網絡世界存在一個很大的差異。它不是建立在具備自身存儲和處理能力的個人電腦之上。麥卡錫認為,人們應該擁有便宜、沉默,與強大的遠程計算機相連接的終端。即使在追捧個人電腦的發燒友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之際,麥卡錫仍在力推一個「家庭終端俱樂部」計劃,該計劃擬以每月75美元的價格向用戶出租類似電傳打字機的簡單終端,讓他們能夠分時操作強大的遠程主機。54
而凱的構想與麥卡錫完全相反,他想做強大的小型電腦,這些電腦完全具備自己的存儲和處理能力,將成為增進個體創造力的個人工具。他夢想讓孩子們帶著個人電腦走進樹林,在樹下使用它們,就像使用蠟筆和紙張一樣。於是,凱在SAIL的分時派中間煎熬了兩年之後,於1971年接受了新的工作邀約,加入了兩英里之外的一家企業研發中心。這家中心吸引著想要開發個性、友好、適應個體需求的計算機的年輕創新者。麥卡錫後來把這些目標蔑稱為「施樂異端」55 。但正是這些「歪門邪道」最終確立了個人電腦時代的行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