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線等在線服務並不是依托互聯網發展的。由於面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法律、監管、傳統和實踐問題,商業公司根本不可能為與教育或科研機構不相干的普通人直接提供互聯網服務。史蒂夫·凱斯說:「這種情況現在看起來十分愚蠢,但在1992年以前,美國在線這樣的商業服務與互聯網連接是違法的。」37
不過,從1993年開始,互聯網的准入門檻降低了,成為向所有人開放的服務。這對在線服務構成了一定干擾,因為到當時為止,網絡服務一直都像帶圍牆的花園一樣,把用戶包圍在一個受控的環境中。政策的放開還產生了海量新用戶,從而使互聯網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最重要的是,互聯網的開放開始讓數字革命的種種元素以布什、利克萊德和恩格爾巴特所設想的方式連接在了一起。計算機、通信網絡和數字信息庫交織在一起,成為人人觸手可及的東西。
1993年9月,美國在線追隨一家名為Delphi的小競爭對手,開放了一個能讓用戶訪問互聯網新聞組和公告板的門戶,標誌著變革的正式開始。在互聯網歷史上,這場「大洪水」被稱為「永恆的9月」(Eternal September,那些持蔑視態度的老網民喜歡把這種說法掛在嘴邊)。該名稱的由來是,每年9月都會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他們可以從校園網絡訪問互聯網。這些新生剛開始發的帖子往往惹人生氣,但用不了幾周時間,多數人就能掌握足以融入互聯網文化的必要網絡禮儀了。然而,互聯網的水閘1993年打開後,新手開始沒完沒了地湧入,對網絡社交規範和排外主義構成了嚴重衝擊。1994年1月,一位名叫戴夫·費希爾(Dave Fischer)的網民發帖稱:「1993年9月將作為永恆的9月載入網絡史冊。」38 當時還出現了一個名為「美國在線那幫爛人」(alt.aol-sucks)的新聞組,老網民在這裡發帖罵網絡新手。有個帖子說,美國在線那幫闖入者「在『線索』(clue)交配季裝扮成『線索』,身上澆透『線索』信息素,站在『線索』出沒的田野裡,還是抓不到『線索』」。39 事實上,「永恆的9月」對互聯網的民主化來說是一件好事,但老網民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接受這個現實。
互聯網的開放為一個驚人的創新時代開闢了道路,它並不是一起偶發事件,而是政府一系列政策的產物。這些政策是在縝密思考、超越黨派的氛圍下精心制定的,它們確保了美國在建立信息時代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對這一進程影響最大的人當推時任田納西州參議員的小阿爾·戈爾(Al Gore Jr.)。當然,這種說法也許會讓那些只知道戈爾鬧過笑話的人感到意外。
戈爾的父親也是一位參議員。戈爾回憶說:「我記得我曾和父親一起開車從迦太基去納什維爾,他一路上都在說我們是多麼需要比這種兩車道公路更好的路。但政府不會滿足我們的需求。」40 後來,在老戈爾的推動下,民主、共和兩黨聯合起來制定了針對州際公路計劃的立法,而在這件事的啟發下,小戈爾後來也開始推動一項他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
1986年,戈爾啟動了一個國會研究項目,對創建超級計算機中心、對接不同科研網絡、增加帶寬以及向更多用戶開放網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察。該研究由阿帕網先驅萊恩·克蘭羅克主持。之後,戈爾又多次舉行詳細的聽證會,先後促成了1991年《高性能計算法案》(又叫《戈爾法案》)和1992年《科學和先進技術法案》等兩項法案的頒布。這些法案允許美國在線等商用網絡與國家科學基金會運營的科研網絡,也就是互聯網本身相連接。
戈爾於1992年當選副總統,1993年,在他的推動下,美國頒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法案》,該法案使互聯網開始向公眾廣泛開放,並讓互聯網進入了商業領域,這樣一來,互聯網的發展就可以獲得私人和政府投資的雙重支持。
當我告訴別人,我寫的書是關於那些為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做出過貢獻的人時,我聽得最多的嘲弄是:「哦,你是說阿爾·戈爾?」然後說話人會大笑起來。這種話主要出自那些對互聯網歷史所知甚少的人之口。只因為一句戈爾從沒說過的話——他「發明」了互聯網,代表美國創新成就的最重要超黨派成果就生生變成一個笑料,這是我們政治話語中的一塊污點。1999年3月,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沃爾夫·布利策(Wolf Blitzer)請戈爾列舉他作為總統候選人所具備的資質時,他舉例說:「我在美國國會供職期間,曾主動採取行動推動互聯網的創建。」41 與有線電視新聞訪談上通常的回答一樣,這句話也遭到了斷章取義的解讀,但戈爾的確從未使用過「發明」一詞。
文特·瑟夫和鮑勃·卡恩這兩位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協議發明人都曾站出來為戈爾說話。他們寫道:「副總統為創造有助於互聯網繁榮發展的環境而貢獻了才智,在這方面,沒有哪位公眾人物能與他媲美。」42 就連共和黨人紐特·金裡奇(Newt Gingrich)也曾為戈爾辯護,他指出:「戈爾為此努力了很長時間……他並非互聯網之父,但說句公道話,在國會議員當中,沒有誰像戈爾那樣為確保我們能使用互聯網而堅持不懈地做了那麼多工作。」43
戈爾的卸任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個時代的黨派之爭日益嚴重,政府也面臨著信任危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1993年「永恆的9月」產生的原因。在逾30年的時間裡,聯邦政府與私營行業以及科研高校攜手努力,設計並建成了一個與州際公路系統類似,但遠比公路網複雜的巨大基礎設施項目,隨後又向普通公民和商業企業開放了這個項目。該項目的投資主要來自公共資金,但產生了數千倍的回報,因為它為新經濟和經濟增長時代播下了種子。
蒂姆·伯納斯– 李(1955— )
馬克·安德森(1971—)
賈斯汀·霍爾(1974— )與霍華德·萊茵戈德(1947— ),照片攝於1995年
[1] 以太網或今天的無線寬帶數據傳輸速度可達每秒10億比特,比當時的網絡快300萬倍以上。
[2] 西聯後來收購了該業務,並將其改造成旗下的郵遞電報服務。
[3] 這句話借用了1980年發生的一個戲劇性事件,當時有美國人在伊朗被劫為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