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節

此時,他正在書房,與南衙禁軍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以及在兵部任職的幾位同僚枯坐。
彭太師已經請了聖旨,定了張狂之罪,明日就要解送大牢。
不錯,只三年徒刑,不算嚴重,可是,張狂真能熬過三年?只怕七天都是長的。
夜長夢多的道理,並不是只有正派才懂得。
反派也不會像影視劇裡的話嘮一般,有機會殺死對手時一定要喋喋不休。
實際上,他們更加的心狠手辣,一俟得了機會,甚至等不到大眾人心漸漸從這件事上轉移了注意力,就會迫不及待地剷除後患。
一個成熟制度下的王朝,一定是山頭林立,大小派系無數。
南孟的軍方勢力和文官勢力是對立的,整個軍方是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
但是在軍方之內,還有更多的小派系,他們在統一的大利益共進退之下,還有各自的更具體而微的利益需求,使得他們之中,必然又分化出更多的小陣營。
南孟有兩位大帥,在林仁全晉陞元帥之前。
而這兩位大帥,則領導了京軍和邊軍兩個派系。
文傲是邊軍派系,縱然林仁全是荼單一手提拔起來的,現在也是半融入邊軍派系。而荼單,則是京軍派系的首領。
眼下,是彭太師向邊軍下手了,而邊軍一旦倒下,京軍派系就是首當其衝。荼單不能不予援手。文韜,紈褲也,死就死了,但張狂不能死。
張狂若是死了,必然引起連鎖反應,到時候,軍方要一起完蛋。
只是,皇帝現在明顯是在支持彭太師清洗軍方,如何援手?只要出手,就是直接和皇帝對立,這個嚴重後果,不能不予考慮啊。
然而,現在風聞兩位親王很快將接手南衙禁軍,彭太師磨刀霍霍,已經盯緊了他們的脖子,他們不反抗,便只能坐以待斃,如果反抗,軍人又不同於文人,那行徑與造反何異?
一幫軍中大佬反覆分析,終是拿不出一個兩全齊美的方案,眾人正在苦思冥想,一員家將披甲執刀,急匆匆闖了進來,氣喘吁吁地道:「太尉,劍南副帥張狂越獄了,如今就在府前討向太尉討公道,北衙禁軍千餘人已將府門團團圍住,後續援軍絡繹不絕,俱向此處趕來!」
房中眾人一聽,呼地一下都站了起來,人人臉上變色。
荼單厲聲道:「說仔細些,他怎樣越獄,說了些什麼,外邊情形如何?」
家將道:「南衙軍牢已有人到了,知道的更詳細些,如今就在外邊候著。」
「喊進來!」
荼單一聲令下,那正在瓢潑大雨中肅立的軍獄副典獄長大步進來,一瞧滿屋子軍中大佬,哪一個看著都眼暈,慌得急忙下拜。
荼太尉喝住了他,詢問外間情形,當荼太尉聽說今晚突有一支禁軍,冒充自己派去問話的軍士,而且持了金批令箭,放走張狂之事時,臉色驟變。
第402章 渾水
第402章 渾水
南衙禁軍大將軍勃然道:「文帥好大膽,居然敢派人劫獄,而且冒充太尉的人,這……太糊塗了!」
荼單搖搖頭道:「文傲自身難保,不會是他派去的人。」
一位將軍惑然道:「不是文傲的人?那能是誰?」
荼單慘然一笑,道:「彭峰咄咄逼人,這是……要逼死老夫啊!」
南衙大將軍憬然道:「是彭峰的人?」
荼單冷冷道:「張狂自老夫負責的軍獄之中脫困,他們定然還跟他說過什麼,所以張狂不往城外逃,而是跑來老夫府前,欲聯手老夫,一起反了朝廷,好狠的毒計!老夫就是傾忘川之水,也是無法洗脫辯白了,縱不死,也要成為階下之囚!」
當下就有人勃然而起,大叫道:「太尉,昏君欺人太甚,咱們反了吧!」
荼單目光陰冷,看他一眼,道:「張狂雖勇,終只一人,血肉之軀,終有力竭之時,他縱是百人敵,如何能一路殺至府前來?彭峰圍而不殺,只怕目的就在於老夫,恐怕你我今夜議事,也沒逃過他的眼線耳目。如果我們此時出面響應,勢必伏兵四起,將我們一網打盡,屠戮一空。」
眾將一想,不禁攸然變色,太尉所言,未嘗沒有道理。
其中一員將領焦急地道:「太尉,我們縱不出面,難道就能逃過此劫?明日天亮,恐怕仍是難逃一個同謀叛亂之罪啊!」
荼單在房中緩緩踱行,沉吟道:「我荼家世代忠良,老夫更是當今聖上的岳丈,叫我舉旗反了朝廷,叛了君上,老夫……」
一員大將頓足道:「太尉,我們是發兵清君側啊,只要斬殺了彭峰一眾奸佞亂黨,朝綱自清。是忠是奸,屆時自明!太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
張狂也不知道打了多久,殺了多少人。
兩條沉重的鐵鏈,在這些以一對多的亂鬥中,遠比一口鋒利的刀更具殺傷力,但與此同時,它對體力的消耗也更大。
張狂如今更多的是靠著一腔怒火和對荼太尉的期待在苦撐。
終於,荼太尉府的大門開了,暴雨之中,兩串燈籠依舊照得府前一片通明。
正在交戰的雙方頓時停了一停,紛紛向太尉府前望去。
兩隊家將,托著長長的油膘燈,在門前燈竿上升起,將門楣之下照得亮如白晝。
接著,便又有家將出來,托著一口錦匣,另有家將扛來梯子,那托錦匣的家將爬上高高的梯子,將那錦匣懸掛其上。
然後,所有人退回院內,大門鏗然關閉。
門前所有人都呆住了。
荼太尉這是?
禁軍將領喝令幾個士卒上前察看,因那懸掛的錦盒就在一人高處,所以那幾名士卒很容易就打開了錦匣,取出內中之物,在燈下一看,頓時大驚,高高舉在手中,向北衙禁軍統領大呼:「大將軍,這是荼太尉的官印!」
一時間,除了雷聲雨聲,太尉府前幾千號人,鴉雀無聲。
《南宋異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