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大疑案 朱允炆為什麼不殺朱棣之謎?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並沒有將朱棣放在眼裡。以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難事。善良又有點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還給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諭,不准任何人傷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讓他擔上殺叔罪名。正是這道口諭,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才敢於親冒矢石,在兩軍陣前縱橫馳騁而毫髮不損。聯想到建文初年,徐達之子徐輝祖曾力勸建文帝扣壓朱棣之子,建文帝十分猶豫,居然沒有同意,結果放虎歸山,讓朱棣可以無所顧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薦了平叛的統帥,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這個渾蛋,既打了敗仗,又打開金川門迎賊。在此之前,已有人對建文帝說李景隆有異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復疑,坐成開門之變,蓋不免於誤國雲」(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終方孝孺如夢初醒,強烈要求建文帝殺李景隆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了。三是朱棣軍渡過長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方孝孺又支了一個最臭的招兒。其時,「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立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勸說建文帝暫避,畢竟,大半個中國,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漢也不吃眼著虧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說:「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居然要讓皇帝以死酬志,可見迂腐之極。結果是陳碹以戰艦降燕,李景隆打開了城門,建文帝也在一場大火之後「不知所終」了。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建文帝的失敗就是因為做出了錯誤的估計,而前提是揣摩錯誤,謀略事物,最終決斷錯誤。這個做法徹底斷送了建文王朝,更是讓方孝孺等忠臣帶來了滅頂之災。那麼鬼谷子是怎麼說決斷的呢?鬼谷子重新定義了揣摩,權謀兩個詞,我們花了數期的文章為大家解釋了鬼谷子所說的揣摩和權謀。沒有閱讀到的小夥伴可以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的標誌,進入菜單之後,打開「歷史信息」,就可以收看每天推送的專業的鬼谷子文章了。

揣摩,權謀是為了什麼?答是為了決斷,在說到這裡的時候,一個名字出現在了腦海裡,朱允炆,這個朱元璋的嫡系接班人,他善於揣摩,懂得權謀,卻最終消失在了歷史潮流裡,有人說朱棣叛亂是順應歷史潮流,但是在阿信看來,朱允炆只是在關鍵的時候,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鬼谷子的神秘面紗也終於露出來了,縱橫學不是做學問,更不是秀智商,鬼谷子縱橫學就是提醒你,揣摩,權謀是為了決斷服務的,當然還有另一個人叫袁紹也是同樣優柔寡斷,好謀無斷的人。

鬼谷子說,凡是決策,就必然是因為有疑問的,希望通過決策帶來好處,害怕帶來壞處,其實這是人的基本心理,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利益的誘惑是人們追逐的永恆的主題,永遠不會迷惑和偏薄。人們之看到好處,如果把好處剝奪了就無法接受,人是的利益是托付在了利益的基礎之上的。特殊不平衡的托付,如果表面上是給好處,但其實是給壞處,也是不能接受的,這樣會導致疏遠。利益的劃分,絕對的事物事物,會讓事情失利,甚至是遭受滅頂之災。

牛人們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一個是天下的德行,一個是通過隱蔽的手段,一個是通過誠信的口碑,一個是善於分析不為人知的地方,一個是參考平常之事。牛人能夠看到表面情況,也能看到實際上的情況(很可惜朱允炆並沒有這種素質),根據事情的規律和關鍵,這四個方面周密施行,對於事情參考過去,推斷事情走向,參考目前現狀,這樣才能做出決斷。

能得到美名的事情,就可以果斷決策,能不費力就成功的,就果斷決策,雖然需要花心思花精力,但是不得不做的,必須認真對待並且果斷決策,能去除威脅的,可以做出決斷,能得到好處的,可以馬上做出決斷。所以決策事情,解決疑惑,這是一切事情的基礎,以正義之師解決判斷,決定事情的根本。如果說實在沒有辦法了,只要占卜求神,這其實是不得已為自己決策。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