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鐵騎是袁崇煥苦練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清八旗軍正面交鋒的不敗之神。我們知道,明朝實行的是文官帶兵制度,故袁崇煥被作為軍事將領被推向了戰爭的前台。按說,他是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何以會當上軍隊指揮官?好在袁崇煥竟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關寧鐵騎在他手裡被錘煉成了一支英勇驍戰、每戰必勝的精銳之師。
說起關寧鐵騎的創立,是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過去凡有遼東戰事,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徵調部隊增援。除了少數特別精銳的部隊外,這些客兵常常戰鬥力很弱。一是萬里來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二是家不在此,打起仗難有保家衛國的意識。三是南方兵不適應於騎兵作戰。故袁崇煥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南(江南〕兵脆弱」。在袁崇煥眼裡,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係、且多善騎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
可以說,關寧鐵騎從此威名遠揚。一直以來,在明軍裡流傳一個順口溜: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神話硬是讓袁崇煥打破了。寧遠大戰1萬殘兵鬥敗13萬八旗鐵騎,許多人並不以為然,認為那是攻防戰,大多易守難攻。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裡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再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近十萬八旗軍,此戰雖有些勝的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可惜的是,這樣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卻由於崇禎皇帝的重大失誤,殺了袁崇煥而導致嘩變,只能是一步步被分化瓦解,結果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後金)的戰場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投降了清朝,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們的首領——祖大壽,則在大凌河與錦州兩次浴血奮戰最終被俘,投降了滿清。
假如崇禎皇帝用人不疑,袁崇煥不死;假如關寧鐵騎誓死報國,有這樣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滿清能那麼容易推翻大明王朝嗎?我們只能歎息一句:可恨明朝皇帝自壞長城,遺恨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