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馬典故 霸王項羽臨死前將坐騎賜給一位亭長

談到中國歷史上的名馬,雖然也有周穆王的八駿,秦始皇的七匹名馬等種種傳說,但真正有故事的最早的名馬,還是要說到霸王項羽的烏騅。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流傳千古的《垓下歌》,也讓烏騅的名字留在了史冊上。

據說,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應該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為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

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將韓信佈置十面埋伏,項羽被圍困在垓下。項羽幾次率領軍士們突圍,最終只率二十幾騎逃到烏江邊上。一位亭長勸項羽坐自己的船渡江到江東稱王,重建霸業。而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而民間的傳說是,忠於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殉主而死。

更有民間演義稱,烏騅自戕後,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