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能將漢朝推上巔峰成就朽功業?

武帝一朝,人才薈萃,面對如此之多的能人,劉徹要怎麼去駕馭他們呢?其實,在人才管理上,漢武帝最善於平衡術,在提拔人才和冷落人才之間達到平衡。武帝的用人藝術,值得後人借鑒。丞相田蚡和竇嬰的明爭暗鬥,在他的手中都成了煙雲。衛青之後有霍去病,霍去病之後有霍光,誰也威脅不了他的權威。

竇嬰,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堂兄之子,竇太后的侄子,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田蚡則是漢景帝皇后王娡同母異父弟,漢武帝的舅舅。由於他天資聰明,很有口才,尤其是他的同母異父姐後來成了漢景帝劉啟的皇后並生下太子劉徹,由此飛黃騰達。建元二年(前140年),劉徹登基後,田蚡被封為武安侯。竇嬰和田蚡代表著兩代外戚,為了平衡其間利益,漢武帝就將他倆同時任命,竇嬰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漢初年,都屬於三公之一的重要官職。這樣,竇嬰所代表的竇氏集團與田蚡所代表的王太后集團之間就達到了制衡,同時在決策中,也能達到相互制約。

在軍隊中,更是如此。衛青「奇襲高闕」、「二出定襄」,大破匈奴於漠北,成為威名華夏的常勝將軍,被封為長平侯、大將軍。然而,漢武帝並沒有將所有軍事權力集於衛青一身,而是迅速提拔了霍去病這樣的年輕將領,並於元狩四年設置大司馬位,由霍去病與衛青共同擔當。這樣,就達成了權力的分割與制衡。漢武帝還很重視學習與分析。匈奴在當時給了漢朝很大的威脅,漢武帝從繼位之初就設定了擊敗匈奴的目標,不斷尋找和研究為這一目標服務的最佳實踐。同時,他還與手下人經常分析漢朝打不過匈奴的諸多劣勢,並以此為基準與本國目前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從而勵精圖治,構建了學習能力極強的漢軍隊伍。

匈奴騎兵天下一流,對漢軍佔有絕對優勢。漢武帝首先通過引進西域大宛良馬「汗血馬」等種馬來改良馬匹,並且以身作則愛護馬匹,頒布法令鼓勵養馬,不得傷害戰馬。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用粟米餵馬,完全扭轉了漢朝在戰馬上的劣勢。接著,他派張騫出使西域,學到了精鋼寶刀的煉製辦法,並且還將士兵的弓箭改良為弩箭,使漢軍的武器裝備大大超過了匈奴,才有了把匈奴趕到漠北的巨大勝利。漢武帝用人,不為傳統觀念所束縛,而是任人惟賢、不拘一格、不問出身。漢朝人的家族、門第觀念非常重,若依據這種習慣思維,桑弘羊(商人)、衛青(奴隸)、卜式(牧民)、金日碑(俘虜)都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但是,漢武帝都提拔並發揮了他們的能力。

同時,漢武帝也能做到知人善任、量材使用。如司馬相如只是以擅長辭賦寫作而得到武帝寵信,東方朔喜歡幽默嘲諷,武帝只讓他進諫,卻始終沒讓他們處理國家政務。不像後來的有些皇帝,讓親信宦官或寵臣處理一切軍機大事。這樣,就避免了權臣擅權現象。在軍事人才的選拔方面,漢武帝也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被考察者今後軍功戰績的關鍵能力和關鍵素質上,不論籍貫、門第、出身、職業、年齡以及與朝廷的私人關係,都會得到選拔重用。衛青,原為一介奴僕,姐姐被召入官,特別是做了皇后以後,身份才逐漸顯赫起來,平時一向謹慎低調,表現平庸。漢武帝通過長達數年的觀察、瞭解,獨具慧眼地發現了衛青出色的個人潛能:思路敏捷、心胸開闊、講求規則、志向遠大。於是,他決定在重大軍事行動中對衛青予以破格提拔,終於打造出享譽中外的一代名將。

霍去病從小侍從漢武帝,十八歲時就隨軍出征並屢建奇功。漢武帝非常欣賞其積極進取、不蹈常規、勇猛果敢、無懼艱險的作風,並未因其年輕氣盛和其他一些明顯的缺點就放棄對他的栽培和使用。漢武帝軍事人才選拔的目標和價值觀非常明確:造就一支能夠不斷戰勝強大敵人的、陣容整齊的、團結進取的優秀軍事人才集團,維護大漢王朝的天下。他不僅重視被考察對像在軍事指揮和軍事管理方面的才幹,更重視對軍事人才潛在能力素質的考察,因為它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被考察對像未來的整體表現和發展空間。由於衛青、霍去病等卓越軍事人才的相繼湧現,漢王朝逐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一流軍事人才團隊,在與匈奴的反覆鬥爭中屢屢獲勝並最終完全制服了對手。

除此之外,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倪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起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一朝,人才濟濟。班固就驚歎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

《漢武帝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