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如何選擇陵墓 最搞笑帝王陵寑擇址秘聞

過去,不論是一般人家的墳墓,還是貴為天子的帝王陵寑,其選址是否宜葬第一要考慮的是風水問題。風水的核心,早期要求擇址時「避風避水」,後來則要求「藏風聚氣」;按《周易》及五行八卦之說,尊崇「坐北朝南」,推崇「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這些都對後世帝王陵寑選址影響很大。

洛河之南的邙山(北邙),地勢高平,山水環繞,出入方便,自然是墓葬的好地方。古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北邙山上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北邙對面就是洛河(黃河的支流),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正因為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後入住北邙,以福蔭後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比如說: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南朝陳後主、唐明宗、南唐後主等帝王以及蘇秦、呂不韋、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狄仁傑、杜甫、石守信等名人。

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即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有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它坐落於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才是大吉之地。而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南面是山(邙山),北面是河(黃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我們知道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它就是本文主人公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原陵,那麼為什麼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會選擇一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一個搞笑傳聞。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河南項城) 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劉秀,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很有作為的好皇帝之一,他既是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之君,親執權柄,以柔治國,又是定鼎帝王,在中國歷史上當為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雄才大略,永垂史冊,豐功偉績,傲視千古,歷史地位很高,難怪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盛讚劉秀「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

劉莊,即後來的漢明帝,劉秀第四子,系皇后陰麗華所生。據說,劉莊在當太子期間,從不聽話,總喜歡和漢光武帝唱對台戲。你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你若說西紅柿很甜,他肯定說苦;你若說太陽圓圓,他一定會說太陽方方。弄得劉秀對這個寶貝兒子很沒有辦法。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於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於鄰山之顛。於是傳旨將太子叫到病榻前,囑咐道「父皇我命中缺水,我死後,千萬不可把我埋到北邙,你一定要把我埋到黃河底,以免我在升天之後,遭受乾渴之苦。」誰知太子這次卻一反常態,看著老父親蒼老無色的臉,傷心不已,,心想已跟父親對著幹了這麼多年,以後再想如此也沒有機會了,如果自己連父親最後的遺願都不能順從,那他還是個人嗎?於是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於是長歎一聲便駕崩了。後來,太子即位並公佈遺詔,並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後,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並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於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氾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裡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衝得越厲害。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相情願的解說,並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秘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他曾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弔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並無任何奢華的建築。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劉秀死後,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卻招來了東漢末年董卓的盜掘。

每逢秋末葉落,當你站在原陵西三百米處東望時,整個陵園看起來就像是仰臥的劉秀,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腳蹬北邙。此景中的劉秀身長二百四十米,頭部由陵北的古柏組成,高五十米,臉部的凹凸部分分別由一些參差不齊的柏枝組成,五官和鬍子清晰可見,微風吹動柏枝,劉秀的鬍鬚就飄起來。塚上的柏林構成了劉秀的肚子,高六十米。塚前甬道旁的兩行蒼柏恰似劉秀的兩腿。漢闕山門外的柏樹恰好是劉秀的兩隻腳。這就是所謂的原陵奇景—「漢皇仰臥」,看到這一奇景,你一定會感歎帝王之威儀,並給了我們視覺上最大的享受。這是劉秀當時所不能想到的!

《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