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靠堅韌意志和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而問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長為光耀史冊的一代名君。
劉秀作戰非常最勇敢,在歷代帝王中極為罕見。昆陽大戰中,劉秀身先士卒,帶領13人衝出王莽42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親率三千人的敢死隊迂迴至王莽軍側後,終以2萬人的軍隊大破王莽42萬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時期,群雄並起,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劉秀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為了消滅這些敵對力量,劉秀多年來征伐不止,無數次死裡逃生。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有志者事竟成,最終平定了天下,所以說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作戰最多的皇帝。
公元前6年,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出生在濟陽(今河南蘭考)。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史書上記載,漢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願去,把她的宮女唐兒送去應付之,漢景帝當時喝醉了酒,睡眼朦朧地「幸之」,於是就有了劉秀這支後裔。世事變遷,劉秀先祖的地位不斷下降,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的父親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鄉南陽,成了普通的平民。對年幼的劉秀來說,皇室後裔只是個傳說,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受到其福蔭。
此時,風雨飄搖的西漢政權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於公元9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權有術,治國無方,他「增重賦斂,刻剝百姓」,法令嚴苛殘酷,並且朝令夕改。王莽曾在7年內,四次改換貨幣,「每一易錢,民用破產」,老百姓手裡的錢一夜之間成廢銅爛鐵。所有這些導致社會更加混亂,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7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一時刀兵群起,殺伐之聲不斷,天下呈軍閥割據之勢。
《後漢書》記載劉秀的相貌是「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鬚眉長得很漂亮、鼻子高、嘴大、額頭寬大,按古代的男性標準來看,應該算是個帥哥了。劉秀早年「勤於稼穡」,就是喜歡種菜種地啥的,常有多餘的糧食到宛城(今南陽)去賣。劉秀有個好哥哥叫劉演,豪爽任俠,喜歡結交四方志士,不願終老於林泉之下。劉演經常笑話劉秀,把自己比作劉邦,把劉秀比作樂於干實業的劉仲。在哥哥劉演的激勵下,劉秀才「憤而有志於天下」。
公元22年,一場大災荒向南陽郡襲來,餓殍滿目,哀鴻遍野,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許多人去投奔義軍。28歲的劉秀和劉演一起,藉機利用宗族勢力起兵,並與進入南陽的綠林軍聯合起來。
劉秀起初在起義軍中並不顯眼,他的脫穎而出是在著名的昆陽大戰中。公元23年,綠林軍已發展至十萬人,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義軍派主力圍攻宛城,同時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軍兩萬人北上,連克昆陽(今葉縣)、定陵(今郾城西)、郾縣(今郾城南),繳獲大量物資,供應圍宛大軍。王莽的都城長安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驚懼不已的王莽急派王邑、王尋調集各州郡精兵42萬人,號稱百萬,直撲昆陽,守城綠林軍僅八九千人,看著王莽的軍隊鋪天蓋地而來,多數將領主張撤離。但此時避開敵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隊就暴露在敵人面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改寫歷史的關鍵時刻,劉秀以冷靜的分析和遠見卓識,說服眾將堅守待援,自率13騎趁夜出城,前往郾縣、定陵調集援兵。王邑、王尋依仗人多勢眾,不聽撤圍攻宛和網開一面、讓守軍逃離的建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後舞,豈不快耶!」他們發動強攻,以沖車撞城,挖地道攻城,架雲梯爬城,但昆陽城小而堅固,何況困獸猶鬥,守城的被逼上絕路,死命抵抗,王邑、王尋乾著急沒辦法。
六月初一,劉秀率領近萬人救援昆陽,先頭部隊一千多人距王莽軍四五里列陣。王尋派兵數千人迎戰。劉秀親自揮刀殺向敵陣,屬下人人奮力拚殺,殲敵千餘,擊退王莽軍。
這時,足智多謀的劉秀又假傳宛城已克戰報,射入城中及王莽軍營,一面鼓舞城內部隊堅守,一面動搖王莽軍心。接著,劉秀率3000人的敢死隊秘渡昆水(今葉縣輝河),迂迴至王莽軍側後,衝擊王尋、王邑大營。王邑、王尋認為義軍不堪一擊,下令各營不得擅自行動,自率萬人迎戰。兩軍激戰,劉秀率精兵勇猛衝殺,王邑、王尋軍陣勢大亂。各州郡兵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潰敗,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擊,王莽軍紛紛奪路逃命。這時,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漲,王莽軍涉水溺死者上萬。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往洛陽。如此這般,創造了2萬打敗42萬的奇跡。
昆陽之戰,逆轉了形勢,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大學者王夫之後來曾這樣評價之:「一戰而宗廟得全 ,未幾光復天下,(光武)誠不世出之也。」毛澤東在1936年《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及1938年《論持久戰》也兩次提到發生在南陽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新漢昆陽之戰,對之評價很高。
然而,昆陽之戰最大的功臣劉秀非但沒有得到陞遷,反而陷入極大的危險中。原來,他那威望日增的哥哥劉演受到了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劉玄殺害。正領兵在外的劉秀自知勢孤,強忍悲痛,主動回到宛城謝罪,忍辱負重,不為哥哥舉辦葬禮,反而與相戀多年的陰麗華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娶妻當得陰麗華」的夢想總算是實現了(《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洞房花燭夜之後,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時行樂的模樣。劉玄對他放了心,認為劉秀不過是紈褲子弟一個,因此他得以躲過殺身之禍。為全身避禍的劉秀,白天強顏歡笑,晚上淚濕枕席,他深深明白,要成大事,必須學會忍。
王莽政權被推翻後,群雄逐鹿的天下仍是一派亂象,忍耐中的劉秀終於爭取到了獨立發展的機會:劉玄命劉秀以大司馬身份,「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當時河北形勢紛繁複雜,各種武裝林立,劉秀依照馮異「理冤結,布惠澤」和鄧禹「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的建議,「所過郡縣,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吏民喜悅,爭持牛酒迎勞」,爭得了各階層民眾以及一些地方實力派的支持,逐漸形成了建立政權的基礎力量。但劉秀剛剛在河北找到點感覺,王郎在邯鄲稱帝,勢力盛極一時,兵微將寡、羽毛未豐的劉秀被逼得四處奔逃,幾度陷於絕地。但劉秀再次經受住了考驗,劉秀的所作所為,讓人們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眾多英雄紛紛投奔他。這些人個個能征慣戰,智勇雙全,帶領自己的部隊效忠劉秀,劉秀才在河北站穩了。組織力量一舉消滅王郎勢力,掃除了佔領河北的最大障礙。
公元25年8月5日,在鄗縣(今河北柏鄉縣北)南的一個土壇上,在眾將的極力擁戴勸進下,劉秀宣佈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將鄗縣改名高邑縣,正式建立了東漢王朝,這一年,他年僅31歲。。
不過在當時,除了劉秀的少數謀臣和大將外,大概很少有人會相信,他會在十幾年後一統天下,恢復漢朝,並使之延續了近二百年。
當時更始帝劉玄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稱帝前的劉秀也是他的下屬,更始政權一度控制全國大部分地區。在劉秀稱帝前後存在的割據政權可謂多如牛毛,稱帝稱王的也不在少數:
王莽的廬江(今安徽淮南西部)連率(郡級長官)李憲稱淮南王,後自立為天子。
邯鄲(今河北邯鄲)一位算命的王郎自稱漢成帝的兒子,起兵稱帝,得到今河北北部直到遼東一帶的響應。
公孫述佔有漢中、巴、蜀,稱蜀王,不久又稱天子。
宗室梁王劉永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稱帝,據有今河南東南和相鄰的山東、安徽一帶。
張步佔據今山東大部,稱齊王。
赤眉軍立宗室劉盆子為帝,不久進佔長安,取代更始政權。
隗囂佔有天水、隴西等郡(今甘肅隴中、隴南)稱西州上將軍。
竇融割據河西走廊,自稱河西上將軍。
盧芳在三水(今甘肅隴東北部和寧夏中部)稱上將軍、西平王,後被匈奴立為帝。
漁陽太守彭寵攻下薊城(今北京),自稱燕王。
南陽(今河南南部)一帶有秦豐稱楚黎王,還有在漢中稱武安王后進入南陽的延岑等。
……
稱帝前,劉秀雖然已滅王郎和河北各部,但實際控制的地區還不過今河北大部和一些相鄰地區,既非兵力最強,也非佔地最多。
建武元年(公元25 年)六月,劉秀即位不久,大軍直下,包圍洛陽。固守洛陽的朱鮪因參與謀劃殺害劉演,在劉秀以黃河水起誓的保證不講仇的情況下,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土向劉秀投降。劉秀兵不血刃,使洛陽30萬人不戰而降,佔領洛陽城後,劉秀拜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侯。
劉秀定都洛陽。此後數百年,洛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武二年(公元26 年),劉秀又在洛陽建起宗廟。在宗廟右邊建立稷壇。劉秀認為赤眉軍是心腹大患,先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逼迫劉盆子率百萬之眾請降。解決了臥榻之側的赤眉主力,又先後討伐劉永,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孫述,於建武十三年(公元37 年)統一中國。
劉秀之所以能在強敵環視的形勢下一統天下,除了他戰略正確作戰勇敢指揮得當外,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佈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與先祖劉邦不同的是,劉秀沒有殺戮功臣,而對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給他們豐厚的待遇。但為了避免功臣權力過大帶來問題,劉秀「退功臣,進文臣」,把治理國家的事交給了文臣。
統一全國之後,漢光武帝劉秀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佈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不失為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