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當官有試用期 幹不好會被革職乃至殺頭

在中國古代,實行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皇帝老子再是明君,也是肉體身,精力有限,即使能長出三頭六臂也不夠用,從知人到善任,難一步到位,不出絲毫紕漏更是不可能的,於是,「試職」便成為他們選取官員的一種辦法和手段。到唐朝的武則天時期,「試官」成為一種制度,先給一個職位,以試其才能,讓想當官的人進行「試職」,在做事的過程中證明自己。

武則天即位後,運用了不少選拔治世賢能的方法,比如推行《姓氏錄》,破門閥世俗,這打破了門閥世俗,使眾多過去沉溺於下層的普通地主、寒門俊傑,登上了封建社會的政治舞台,同時也成為武則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線的得力工具。武則天選拔治世賢能的另一種方法就是科舉取士,推行「試官」制度。唐太宗執政23年,每年取進士都不過幾名至十幾名。到武則天執掌朝政時,不僅改變了考試內容,還在公元702年首次開創武舉,招收天下有武藝的人。而且增加錄用人數。在她執政的五十多年中,取進士達一千多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要比唐太宗時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成殿親自主持對貢生的考試,以示皇恩。從此,貢生考試都有了殿試。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放手給人官做。長壽元年(692年)一月初一,武則天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當時,想為官者,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過自薦,請求做官或者陞官。還可以通過他人推薦,或者地方推薦,做「試官」,稱之為「試用之官」。既然當官這麼容易,如果大家做百姓做膩了都去過把官癮怎麼辦,那國家不是亂了?那不造成用人過濫的問題?在當時,曾有一段時間確實出現過這種狀況,那段時間通過非正式途徑當上朝廷官員的人很多。有個叫沈全交的舉人作了這樣一首打油詩,對這種濫封官的現象進行嘲諷:

「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這是一名名叫張口的人作的一首歌謠。沈全交在後面用補了兩句:「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麵糊存撫使,瞇目聖神皇」。前面已在說補闕一車一車地運,拾遺滿斗滿斗地量,鐵齒耙耬來的侍御史,碗筷子脫出的校書郎。沈全交又在後面火上澆油,說什麼漿子糊心的存撫使,谷糠瞇眼的聖神皇。「撫使」是管理舉薦人才的官,「聖神皇」指的就是武則天,武則天當時的尊號就叫「聖神皇帝」,沈全交居然說她耷拉著眼皮裝著沒看見。這不是在誹謗朝廷惡毒攻擊武則天嗎?奇的是,武則天聽了此事後,居然笑說「但使卿等不濫,何慮天下人語?」並無為難沈全交。

武則天這樣說,一是她自己的好氣量,二來她推行「試官」制度也並不是沒有任何約束的,講究「寬進嚴出」。「試官」者,一旦開始了試官,在位不作為者或不稱職者,一經發現,輕者革職,重者誅殺。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綱嚴峻,故人竟為趨進而多陷刑戮。」因此有想投機為官者,或者想過官癮的淺薄之徒,往往上任沒幾天可能就會腦袋搬了家,得拿命來補償自己所造成的損失。

真金不怕火煉,武則天時期是出現過不少名揚千古的官吏的,比如狄仁傑、魏元忠、姚崇、張柬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賢能,為大唐盛世做了不少貢獻。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