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門有「內九外七」一說,而「內九」即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其又稱前三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此九門亦稱為「京城九門」。
自永樂帝遷都北京,因當時北京的城牆多沿用元代大都舊城,雖有修繕,但其各項設施並不完備。朝廷欲對其進行大規模的修建,但京師九門的大規模修繕是在明英宗時,英宗在正統元年(1436年),決定對城池進行建設,而京師九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項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便是阮安。
為遷都北京 明朝越南徵調各類人才
據明人葉盛《水東日記》所載:「太監阮安,亦名阿留,交趾人。為人清苦節儉,善謀劃,尤長於工作之事。其修營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諸司公宇及治塞楊村驛諸河,皆大著勞績」。這裡透露了這樣的信息:阮安,又叫阿留,交趾(今越南)人。基本上參與了當時北京所有的大型工程建設。但阮安為何會從越南來到北京,並成為建築師,其中有一番緣由。
明成祖時兩國有隙,朱棣趁越南皇朝內亂之時,於1407年派將軍張輔出兵佔領越南,並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由於明成祖朱棣要遷都北京,建造衙署、宮殿,急需各種能工巧匠,便要求張輔在交趾廣泛徵調各種人才。
張輔曾經三次在交趾征招各類人才共一萬六千人,並且張輔還把其中長得比較秀美的少年變成太監,送往北京。這些少年到達北京後,明成祖派官員教他們讀書,攻研中國經史,日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得到了重用,如司禮監太監范弘、御用監太監王瑾、阮浪等人,阮安亦在其中。
史書中對阮安專業才能也有所記載,《明史·宦官傳一·阮安》中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營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營,悉中規劃,工部奉行而已。」也就是說,阮安在設計方面獨具匠心,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營建北京的城池、宮殿、百官的官署,而其勘測設計極為精心,詳細地瞭解工程的規劃設計,而工部對他的設計僅是照辦。由此可見阮安在建築規劃方面的才能,所以阮安負責京師九門的修建也就不足為奇了。
京九門修繕 起用軍人及服勞役的人
明英宗決定修繕京師九門,但修葺方案卻遲遲沒有落實。最初工部侍郎蔡信提出了修建方案,但因其需徵調18萬人,沒有得到明英宗朱祁鎮的同意。這樣,在正統元年(1436年)10月,英宗便命阮安負責此事。在《明實錄·英宗實錄》便有這樣的記載,「正統元年(1436年)十月辛卯,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人修建京師九門城樓」。
通過種種細節可知,阮安的方案主要有三點:一、關於建材方面:因永樂年間營建北京時,剩餘了大量建築材料,所以建築費用和材料不再另外徵繳,只使用官府積存的,使得物盡其用。二、關於修繕的工作人員:徵用京軍及服勞役的人,對於軍卒,讓他們停止操練,參加興建工程。這些軍夫的待遇是:增加其月糧,每人增加月糧一鬥,鹽每月一斤;安排好班次,實行的是輪班制。三、關於施工調度,阮安是逐個擊破,所以北京城九門按照先後順序是依次營建。
阮安的方案較蔡信的方案有三個特點:一是人數較少,不足蔡信方案要求人數的一半。二是軍人參與修建京師九門,這樣有兩大優點:第一、軍人執行力較強、易調控;第二、盡量減少了對百姓的驚擾。所以軍人的參加也是此項工程能在兩年多時間裡得以完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規格較高,與阮安共同負責此項目的還有沈清和吳中。沈清當時為從一品的都督同知,協助都督管理當地的軍事,而吳中當時為少保工部尚書,正二品,相當於現在主管工業與信息化部、農業部、水利部、建設部、交通部、鐵道部等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並且吳中當時已是花甲之年,歷任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可謂四朝元老,曾主持修建宮殿、三陵(長陵、獻陵、景陵)等工程,其地位不言而喻。由此可見英宗對此事的重視;而阮安的名字居首,亦可看出英宗對其的信任。
老門只有洞 新城門建築具防禦功能
由於北京城整體承襲元大都,在此之前九座大門並未得到修繕,所以阮安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九門只有城門洞,沒有甕城、城樓等建築,更有甚者,有的城門連官軍值班所用的鋪捨也沒有修建,所以其工程量大且難度係數較高。而阮安修建京師九門,始於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終止於正統四年四月,歷時兩年多實屬不易。
雖為修繕,但所「修」必有所建,對此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最先營建的是西直門和阜成門,在正月便開始;其後營建的是東直門、朝陽門、德勝門等,最後完成的是正陽門。
對城樓的修繕主要包括:建正陽門正樓一座,月城樓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正樓一座,月城樓一座。城牆四角各立角樓一座。護城壕的整治包括:河道疏浚、河岸的修整、砌築。
另外,九門外原來都是木橋,此次全部改為石橋,同時設置了九道水閘。使兩橋之間有水閘,水從城西北角流出,環城東流,過九橋九閘,從城東南角過大通橋而出。至此,城門的基礎設施皆已完備,時人皆贊其「固若金湯」。而這四個字也恰好符合了英宗修繕九門的根本目的。
修繕京師九門,不僅為裝飾,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強軍事防禦力。因城門在方便居民出入來往的同時,卻也使其成為防禦上的薄弱點,是敵人攻城略地的突破口。明朝時,由於北方少數民族驍勇善戰,而北京作為京師,位置偏北,經常受其侵擾,所以北京城的防禦至關重要,這也就是為何英宗會如此重視京師九門修建的原因。
針對此目的,阮安在修繕京師九門時,將每個城門都設計為一組建築群,其包括城門樓(正樓)、甕城、箭樓(月城樓)、閘樓等。利用建築佈局的整體性來彌補其防禦上的不足。而城門自身則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城台、城門洞和城樓。城樓建在城台之上,一、雄偉壯觀,以顯示京師之威、天子之氣;二、可以標明城門的位置,使人們在城中或城外很輕易地發現,引導人們出城或入城,發揮其交通樞紐功能;三、城樓整體設計較高、有極佳的空間優勢,在近處可以觀察出入城的人們,在遠處則可以「窺敵情,準備警戒戰鬥」;四、城門建樓也方便了派兵駐守,存放武器軍械。
正陽門位重 九門完工令城有新顏
現在最為著名的城門樓就是正陽門的正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前門樓。阮安在修繕正陽門時,歷時最久、耗費最大,並且作為重中之重,是放在最後進行大規模整修。明清時期,正陽門雖經過多次整修,但依然可以看到阮安此次修建的影子。關於前門樓有許多民謠,其中我們聽得最多的便是「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從中我們可知正陽門之高大雄偉。
相應的,阮安為城門輔助修建的甕城,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北京城的防禦力。所謂甕城是建在城樓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禦線由城門向城樓外移,起到保護城樓的作用。翁城的城門與主城門一般不相對,不直通,將兩個城門建成90度角,在其左或右拐角出入,其防守意義大於進攻意義。
月城樓即箭樓,箭樓是建在甕城的正中間,與城樓相對。
「城牆四角各立角樓一座」,一、可以居高臨下,瞭望偵察敵情;二、因角樓造型奇特多姿、配以黃色琉璃瓦頂和鎏金寶頂,顯得莊重美觀,有極佳的裝飾效果。
隨著整個工程完工,北京的面貌發生重大改變,時人讚其「足以聳萬國之瞻矣」。大學士楊士奇對其贊曰「崇樓傑宇,巋巍宏壯,環城之池,既浚既築,堤堅水深,澄潔為鏡,煥然一新」,並肯定為「前所未有」。內閣大學士楊榮、楊溥帶領其他翰林學士「登正陽門之樓而縱覽」,贊其曰「高山長川之環固,平原廣甸之衍迤,泰壇清廟之崇嚴,宮闕樓觀之壯麗,官府居民之鱗次,廛市衢道之棋布,朝覲會同之麇至,車騎往來之坌集。粲然明雲霞,滃然含煙霧」。亦是對阮安修建京師九門的肯定。
懷才之人若不遇用己之主,其才必沒於世,與常人無異。阮安是幸運的,遇到了明成祖朱棣和英宗朱祁鎮,儘管其只是一個宦官,但這並沒有影響其才能的展現。所以我們今天仍能夠從歷史的殘垣斷壁中窺見昔日北京城的恢弘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