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崇禎帝是怎樣的?崇禎帝性格悲劇

歷史上真實的崇禎帝是什麼樣子的?

他很自負

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漢文帝,本來是馬屁之言,但是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個中上等的皇帝,覺得那漢文帝和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還有一次大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禎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摘自《三垣筆記》)前半句絕對不是崇禎的謙虛之言,他打心眼兒裡是覺得唐宗宋祖之類的人物比不上自己。

自負,來自於他的不自信

極其自負的崇禎內心中有很大的不自信成分,所以他對其他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對他人的行為十分多疑。他此生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別人看不起他,一旦他發現有人對他有不好的評價或者在他面前耍小聰明,他就會痛下殺手。他的第一個蜜月閣臣劉鴻訓,在寧遠嘩變之後,沒有看出他想向此案向戶部問罪的態度,反而提出用崇禎的私銀髮餉,觸怒了他,之後崇禎又得到消息,劉鴻訓在家中說崇禎畢竟只是個「沖主」(年幼之君)。崇禎不便以「沖主」之事定罪,於是在之後的張慶臻賄賂舞弊一案中強行將劉鴻訓牽扯進去,將他流放代州,使劉死在了戍所。

他自作聰明

崇禎帝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來,用人上,雖然他想法很好,嘗試通過科舉、科道以外的途徑網羅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憑著一時的激動隨意降旨,各種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對他們缺乏考察,用之則一味信任,反之,罷免之時也極為輕易,全憑一己之好惡。在處理黨爭問題上,韓曠曾經上向崇禎提出過關於君主處理朋黨的意見,就是作為君主在處理朋黨問題時,要做到本身無朋黨之念,陞遷革黜應該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可惜崇禎朋黨之見極深,自負地認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認清,才能消除朋黨,結果適得其反。

他很勤勞

自正德皇帝開始,沒有一個皇帝能規規矩矩參加內閣和翰林學士為皇帝的「日講」,但崇禎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堅持不懈,他驕傲的心讓他變得十分的要強,想通過這些理論學習增強自己的帝王修養,來達到自己心中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他十分勤於政務,本章和票擬每一個都認真閱讀,按慣例,閣臣的票擬雖然只是一種建議但是卻極受尊重,在崇禎之前閣臣的票擬被駁回的情況很少,但崇禎帝卻經常駁回,後期甚至有些大學士事先備好兩種票擬,以備崇禎帝批駁。除此之外,崇禎的朝會也十分頻繁。

「今後除酷暑嚴寒之外,朕將每日御於文華殿中,所有奏章均同各位輔臣面商定議,務求處理精當。」

面對這樣一個精力旺盛恩威難測的君主,崇禎的閣臣,不好當啊。

他性情苛刻

崇禎性情節儉,嚴令大臣們跟著節儉,痛恨貪墨官吏,整個大明只有三位輔臣被殺,王文、夏言和崇禎年間的薛國觀。本身薛國觀並無必死之罪,在崇禎得知薛國觀出走時的金銀裝載了滿滿一車隊時,起了殺心,下旨令薛國觀自殺,抄沒家財。

崇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自小襲信親王,長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嚴急苛刻,剛愎自用;另一方面從小的孤獨寂寞和危險處境讓他敏感多疑,過分自負,但在緊要關頭卻又總拿不定主意。

他確實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我們把他的缺點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看來,都是無關痛癢的小毛病罷了,可怕的是,崇禎的這些缺點和他專制帝王的至高權力相結合卻產生了可怕的效果,這個可怕的效果又經過當時明朝時局動亂環境的放大,成為了一種令人震驚的破壞性力量。

他身上的悲劇色彩太濃重,一個死時僅33歲的瘦弱年輕人,將破敗不堪的大明王朝背在身上十七年,福王遇害之後,崇禎大病了一場,長達十幾天不能雙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閣召見褚臣,頭一次在召對朝臣的時候泣不成聲。首輔范復粹一直在崇禎耳邊道:「這一切都是氣數,氣數啊。」崇禎帝很不高興的回道:「這也說不得是氣數。就是氣數也要靠人力來挽回啊。」

從初登帝位的意氣風發,雄心壯志,藐視唐宗宋祖,想要和一幫大臣共同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可是他身邊別說什麼經邦治國的王佐之才,就連稍微能合他心意的人都沒有。他身在帝位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等待他的只有日復一日的奏章、廷議、召對。前線不斷潰敗的戰報和國庫空虛的奏疏擺滿了他的桌子。可惜,最終他也沒能逃離命運,在他身上彷彿看到了那個我最喜歡的金庸筆下的角色,「別跟我說什麼氣數不氣數,我偏要勉強。」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