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瓖是大明恥辱 葬送大明直接送崇禎上吊的罪將

說起大明王朝,那是想當然的硬氣。什麼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讓人無端興起一股豪氣。什麼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感覺從上到下,君臣一心,壯懷激烈。只是豪氣歸豪氣,大明王朝最終還是從內裡腐爛,最終被一擊而潰。作為大明王朝的最高領導人崇禎帝,更是只能無奈地或者說悲壯地選擇在煤山上吊,以謝朱家先人。

崇禎也許是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手下的文官武將,他多半不了瞭解,自然也談不上因材任用……大同總兵姜瓖就是其中之一。

大同是北京的西大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作為京城的屏障,大同不僅設立了巡撫,還有總兵駐軍。大同的城池堅固什麼的就不用多說了,倒是姜瓖姜總兵得提一提。姜瓖出身將軍世家,到他這輩兒仍然是朝廷倚重的家族。他哥哥姜讓是榆林總兵,弟弟姜瑄為山西陽和副總兵,他自己則是大同總兵。雖然世受明皇室大恩,但是姜家卻對不起大明。

和平年代,當然看不出來。一旦發生戰爭,將軍的為人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李自成的大順軍勇武不假,但說實話大明臣子開門投降的也多,比如忻州守城官員沒丁點反抗就開門投降了。當然李自成也不可能一路毫不費力,揮師進京。對於他來講,最硬的骨頭無疑是周遇吉。

周遇吉勇武善射,出身雖低微,作戰卻從不怕死。他被其他京營將領輕視,但仍然忠心一顆,表示征戰沙場,定不負朝廷俸祿。事實上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大順軍來勢洶洶,直撲而來,擔任山西兼關門、代州、三關總兵的周遇吉率軍民固守,就連他夫人劉氏組織的20名女兵,也都加入戰鬥。大順軍通過劉氏哥哥送招降書,但周遇吉不但沒降,連妻兄都給殺掉了。大順軍傷亡近萬,攻城的積屍一直堆起來,都有城牆那麼高了。後來代州保不住了,周遇吉就退守寧武。在寧武關,又是一場超級大戰。雖然寧武關經過多年加固,貌似無比強大。但是一來大順軍加大攻勢,二來寧武守軍只有4000,相差懸殊,要想取得勝利,沒有援軍可不行。為此,周遇吉派人冒死前往大同求救。而自己則留下來堅守,寧武大戰注定是一場生死大戰,過程慘不可言。周遇吉巷戰後被俘而死,而他的家人全部被燒死,寧武兵備副使王孕懋全家自殺。之後,大順軍屠城,這場大戰給李自民極大的打擊,就連進京後,李自成還心有餘悸,說「若使所至都像周遇吉那樣,殫忠盡力拚搏,我們哪能至此?」

寧武被大順軍拿下,下一個目標就是大同。作為京師最後的守護,姜瓖責任重大。如果說他選擇不救寧武,可以說成是保存實力,那麼,他離間代王朱傳和巡撫衛景瑗那就是絕對的厚黑。朱衛二人是主戰派,面對大順軍的強勢來襲,二人主張備戰。但是姜瓖是主和派,早在姜讓降了大順,並派人來勸弟弟時,他就已經下定決心不打了。

為了鞏固自已的勢力,他走了幾步棋。第一步,他讓代王拿出庫存銀子犒賞士兵,拿公家的東西來做自己人情;第二,奪取大同防守權。衛景瑗是堅定的主戰派,又是陝西人,在敏感時刻,姜瓖對代王說他也是陝西人,他和李自成有來往,二人之間自然就不再是鐵板一塊。可巧的是衛大人又腳疼,出不了門,於是,掌握大權的姜瓖,控制了代王,投降了大順。

有了他的榜樣,宣府總兵王承胤也把降表送給了李自成,然後昌平、居庸關守將也依樣畫葫蘆,北京失去全部屏障。大順軍一路凱歌,順利登頂。沒辦法,逼得血性崇禎上吊殉國。不久,江河直轉,大明再無回天之日。

姜瓖當初選擇李自成,是期望著能獨當一面,可是也許是他和周遇吉對比的實在太明顯,連李自成都看他不起。自然,他雖保得一條老命,也當上了大同總兵,卻是毫無實權。他也只能委屈著。令他意外的是,幾個月後,大順也不行了。

李自成敗出北京,他找到了投靠新主子的機會,率親信撲向帥府將起義軍將領柯天相和張黑臉殺死。《清史稿》上記載:「故明大同總兵姜瓖斬賊首柯天相,獻大同來降」。

姜瓖降清後,仍舊委以總兵職務。可悲的是,他仍然是有職無權。權力都在清將吳惟華手中,並且上面還高坐著一個英親王濟阿格。

姜瓖是個投機分子,當初投靠大順,是看準了大順的前途,沒想到看走了眼,就依著清朝,他沒想到這些蠻夷也看不起他,甚至還想著搶女人。正如意大人馬丁諾說,大同女人是極美的,阿濟格和他的隨從隨意搶奪。其中還搶到了姜瓖部下了。親王搶平頭百姓的女子,那也就算了,犯不得得罪他。可是竟然搶到了連姜瓖頭上,姜總兵自然氣不過,親自上門要人,只可惜他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人家根本沒把他當人。於是,姜瓖帶兵上府要人,開啟了反清模式。只是很可惜,今時不同往昔,老天也不幫他。他終於被滅,也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如果他當年死在保衛大明的戰場上,估計還能混個名垂青史,這會兒反,晚了。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