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為乾隆完成了江南遊的心願,讓乾隆領略了他精明能幹的本領。乾隆一生中曾因多次南巡,為民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逸聞趣事,傳為佳話。可見,他是一?喜好暢遊山水,好大喜功的君主。可是,如果說乾隆南巡只是為了領略江南的湖光山色,倒也不對。江南各地素以物產富饒、人文鼎盛而名滿天下。宋明以來,朝廷屢次衣冠南渡,偌大一個中國的文化命脈得以在江南一隅延續不衰,江南的士風也一直勝過北方。清軍入關以後,所向披靡,唯有在江南受到了以書生文人為首的義軍的頑強抗爭。因此,才有了諸如「揚州十日」等慘不忍睹的屠城事件,後人有詩曰:「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實是對江南的文人們傷透了腦筋,再加上清王朝自認秉承了傳統華夏文化,對人文鼎盛的江南也難心存忌憚,多次開設「博學鴻詞」等科,希望能夠安撫士人。所以,乾隆南巡乃是繼續清朝的政策,藉機籠絡人才和地方的豪強大戶,消弭反清情緒,營造滿漢一體的民族感情氛圍。
另外,自宋明以來,「蘇杭熟,天下足」即已成為民謠,江浙一帶,加上南巡必經的直隸、山東等省,全都是物產豐富的地方,是整個國家的糧倉,是國家的命脈所在。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農業生產發展與否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安危,但這些地方連年水患頻仍,乾隆要趁南巡的機會省視河道,摒除水患,發展農業。
這些道理,乾隆只是放在心中,並未向外人提及,和珅?早已瞭然於胸了,所以他總是力排眾議,屢屢勸乾隆南巡。乾隆於是就把南巡的事全部交給和珅辦理,並讓他扈駕南巡。
每次南巡,乾隆最擔心的是國庫中的銀子。他前四次南下,每次都花去了大約四十萬兩白銀,所以當他又準備下江南的時候,就有一些官員出來力阻,理由即是國庫空虛,百姓疲羸。和珅最讓朝隆感到滿意的就是對南巡的支持。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月十二日,當乾隆以「觀民省方,勤求治理」的名義,開始第五次南巡的時候,內務府只需要出御駕的日常費用,其他的絕大部分開銷全交由和珅一人籌措。和珅自然不會自己出這筆錢,?立刻傳令各省的督撫、鹽政、河督,命他們建造修葺行宮,抓緊時間建造龍舟。很快水路旱道俱已疏通,行宮園林也都建好了,各地的龍舟擺滿了運河,迤邐幾千艘。和珅自己未出一分一文,就假借皇上的威勢,將一切置辦妥當。乾隆大悅,全然不顧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知道讚賞和珅精明能幹了。
乾隆興致勃勃地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南巡,所到之處,和珅與他形影相隨,寸步不離。御駕經過的地方,各地官員全都跪拜接駕,和珅站在乾隆的身邊,顯得更加威風凜凜,和珅又借此向地方官展示了自己在乾隆面前非同尋常的地位。地方官員們對他更加恭恭敬?,紛紛向他行賄納貢。
聖駕不久就來到揚州。揚州自古就是繁華煙花之地,被古人稱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乾隆每次南巡,揚州都是必經之地,揚州的慧因寺、倚虹園、致佳樓、怡情堂、法淨寺等名勝,都有乾隆御筆親題的匾額。和珅自然也不敢對揚州掉以輕心,親自命揚州的官員佈置,使小城的繁華更勝往昔,城裡的大街小巷,全都鋪上了錦氈,兩邊掛滿了絲綢。聖駕一路經過,繁花映目,美不勝收。乾隆駐蹕的高曼寺行宮,處處修葺一新,在行宮內新開鑿了兩個人工湖,堆了許多用太湖石砌成的假山,極盡江南園林之精美。整個修葺建造的費用?沒有動用內務府的銀兩,全是在和珅的授意下由兩淮的鹽商們「自願」捐贈的。好大喜功的乾隆對和珅如此能幹大為滿意,面對著滿園春色,把和珅嘉獎了一番。
和珅一方面借助皇帝的權威,令鹽商們貢獻出大量銀兩,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另一方面,又借鹽商們的富有,討好了乾隆。和珅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左右逢源,受益良多,真可謂是精明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