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最美的皇后孝賢純皇后:乾隆最愛的皇后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原配皇后,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 皇后姿容窈窕卻性格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於返回途中死於德州舟次,時年36歲。

一、雍正親自指婚給弘歷

孝賢純皇后的父親是察哈爾總管、大學士李榮保的女兒,她的哥哥是大學士傅恆。在這樣的顯赫的家族中絕對算是名門望族之女,如此的家庭環境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16歲時被雍正指婚給當時的皇四子弘歷。當時的弘歷已經17歲了,早在4年前的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弘歷13歲的時候就被雍正秘密立儲了,將密詔防禦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後面。當時的弘歷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立為後任皇帝,但是在雍正眼中,弘歷的嫡福晉就是以後的一國之母、統領六宮的皇后,所以富察氏實際上是雍正精心為他這個接班人精心挑選的,這是非常富有政治色彩的。

滿人的這個傳統和漢人很不一樣的。漢人傳位立儲是立長子,而滿人傳位立儲是選賢能之子。漢人選後是看美貌,而滿人還是選賢能。因而歷史上很多漢人皇帝重美色而輕社稷,就是這個原因。而我們今天看到有些清末得清宮照片上的妃子皇后不是很美貌的緣故,除了現在和當時審美觀不一樣,其中主要還是滿人立賢能的傳統。

按照清朝皇子的婚禮制度,嫡福晉是指婚的,而富察氏就是嫡福晉。因而她的父親李榮保在指婚那天,要到乾清門前,面向北方聽傳旨大臣的傳旨:「今以富察氏李榮保之女作配皇子弘歷為嫡福晉」,在三拜九叩謝過皇恩之後,就要選擇良辰吉日等待弘歷率領大臣、侍衛到她家行文定禮(民間稱方定),在完婚前一天,富察氏的妝奩(奩:音蓮。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由她的額娘都送到了弘歷的住所去了。次日,就是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八日,在紫禁城內的乾西二所(今天的故宮西北側的重華宮,一部分是現在漱芳齋)與弘歷成婚,史稱「賜成大婚禮」,至此富察氏正式成為弘歷的嫡福晉。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雍正去世27個月孝期已滿,而弘歷已成為了大清國第六任皇帝——乾隆皇帝,富察氏隆重舉行了冊立皇后大典,開始了他的皇后生涯。

二、富察皇后的子女們

富察氏共為乾隆生下了2個女兒和2個兒子,但是有三個不幸早亡。

1、皇長女

雍正六年(1728年),富察氏為弘歷生了他的第一個皇長女,可惜這個皇長女早亡。

2、皇二子永璉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給起的,這個「璉」字,就是 寓意著有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清朝入關後,前四個皇帝都是由妃子生的,沒有一個是皇后生的。弘歷立志從自己的下一代開始,皇帝均為嫡出。永璉為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屬於嫡子,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於是弘歷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創的秘密立儲的方法,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把諭旨用一個精緻的匣子鎖起來,放到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竟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年僅9歲。乾隆傷心極了,把密定諭旨公佈於眾,正式謚永璉為「端慧皇太子」。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弘歷多次親臨奠酸。

永璉死後,首先要辦理的後事就是選擇園址,營建園寢事宜。大臣們提出了幾個地方,乾隆都不同意。為什麼呢?原來乾隆想把永璉葬在自己的陵寢附近,使驕兒長倚膝下。而這時乾隆的萬年吉地還沒有派人卜擇,這樣永璉的葬地自然不能確定。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暫安於京西田村殯宮。

據史記載,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園寢,唯獨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朱華山下的端慧皇太子永璉的園寢。朱華山,坐落於孫各莊滿族鄉朱華山村,村以山名。直到清道光年間,此山才載於《薊州志》:「在州東三十里,內有端慧皇太子園寢。」

乾隆七年(1742年),他的萬年吉地終於確定在東陵的勝水峪(勝水峪在嘉慶四年(1799年)定名為裕陵)。隨後,乾隆派大學士納親、戶部尚書海望會同欽天監官員帶領風水人員到東陵一帶為永璉相度園址,先後相看了馬蘭峪、七星山等地,因這些地方垣局狹窄,下砂稍低,規模未備而落選。後來,相中了黃花山之南鞍子嶺前的朱華山。朱華山來龍秀麗、穴情明確,水口交鎖、羅城周密。考之理氣,龍自天皇左旋入首,水從辛酉右轉歸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氣消納,最為合局。又刨驗土色,至一丈有餘,俱系純黃嫩色,且堅而細,實為上等佳土。經風水官反覆詳加相看,以朱華山地方山勢整秀,垣局實屬嚴密,公同酌議,定下了在朱華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園寢,並繪圖呈請乾隆御覽。經過反覆挑選,最後朱華山以「來龍秀麗,穴情明確,土色純黃」而中選。經乾隆欽定,欽天監選擇吉期,於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破土興工,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園寢正式竣工,共耗銀十六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兩,葉子金三百七十八兩九錢九分二厘。永璉的葬期選擇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當時園寢的大殿還未建成,仍如期葬人了園寢。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謁陵路過朱華山,還寫了一首《朱華山酹酒》:

「兆葉維熊意舉男,髫齡書史即深耽。墳前省識吾懷悼,地下應知汝抱慚。覺後夢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難堪。從今擬廢蒼舒誄,古佛無生叩寶龕。」充分表達了乾隆失去愛子之後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園寢,坐北朝南,背靠朱華山,左右砂山圍護,栽種了1360棵儀行樹,建有三孔石橋一座,過橋東側為神廚庫、井亭,這是任何王爺陵都不曾有的設施,在太子陵後院,建有石券兩座、磚券一座,三券並排,上面封土,裡面安葬著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儘管園寢工程一直加緊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時,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後,工程才於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這座園寢,名為端慧皇太子園寢,不單單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人。乾隆為他心愛的皇太子永璉修建的園寢中,後來又陸續葬入了早殤的6個皇子、1個皇女共8人,故當地有人稱之為「八仙陵」。正中石券內葬永璉一人,左側石券內葬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右邊磚券內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皇八女葬於太子陵東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本文後面單有他的介紹。

因為是皇太子園寢,所以祭祀的等級僅次於帝、後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祭日,都由皇帝從京師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謁東陵時,有時也親往奠釃。

太子陵建成後,儘管有固定的人員看管,但因為陵園內有貴重的陳設與器皿,故受到許多人關注,自清末至民國年間,多次發生盜岸,不僅地宮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連地下、地上宮殿的磚、石、瓦、木也全被拆走。如今這座園寢已不復存在。

3、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三女,這位固倫和敬公主算是長壽,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二十八日去世為止,活了62歲。也算是間接彌補了她失去皇長女和皇二字的傷痛。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歲的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嫁給了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濟吉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亦稱作:色布騰巴爾珠爾),這個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的身世來頭可不小,他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扎薩克達爾漢親王滿珠習禮的玄孫,滿珠習禮是孝莊文皇后的父親,而滿珠習禮親王的長兄吳克善(又稱烏克善、卓禮克圖親王)的女兒就是後來被降作靜妃的順治帝皇后(孝莊皇后的侄女),而順治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又都是這一家子的。而色布騰巴勒珠爾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初封科爾沁輔國公,乾隆十七年(1752年)晉襲親王,與公主婚後留住京師。 固倫和敬公主的府邸為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內有正門、正殿、後寢、後樓及東西配房等。隨著歷代承襲爵位的降低,府邸多有改建。現主體建築仍保留晚清風格。 公主的後人曾受封為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稱達貝子府。北洋政府時,這裡是陸軍部。解放後為中央辦公機關,目前主要建築保存修飾完好。

和敬公主死後,其遺體葬於北京東郊的東壩鎮附近,與色布騰巴爾珠爾合葬。

當時根據色布騰巴勒珠爾家族政治、經濟地位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埋於自己的領地,即今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之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又其夫戰功卓著;二是葬於科爾沁領地,距京遙遠,稱「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陵位於吉林省公嶺市區以北5公里處,結處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稱九鳳朝陽之風水寶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腳下(現已無存)。 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條邊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懷德縣,駐地八家子(今懷德鎮)。解放後,遷至今公主嶺市區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稱今公主嶺為「三站」,日本侵佔東北時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側,改「三站」為「公主陵」因忌諱「陵」字不祥,遂將「陵」諧音為「嶺」。「陵」改為「嶺」的加一種說法是由於公主嶺地處松花江和遼河流域的分水嶺上遂將「陵」改為「嶺」。從那時起,公主嶺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綜上所看,因該說富察氏這個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算是幸福的。

4、皇七子永琮

皇七子尚未出生便受到乾隆的格外偏愛和重視。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懷孕,乾隆並未按慣例去圓明園山高水長處度上元節、觀看煙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宮紫禁城陪伴她們母子。當年的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當天正逢久旱之後大沛甘霖,篤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顧。皇七子生而穎悟出眾,甚得乾隆帝鍾愛,乾隆命名永琮,內定為皇位繼承人。

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他對皇七子仍然愛如珍寶,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可惜這位聰慧異常的皇子,因出痘於乾隆十二年臘月二十九日身亡,未滿兩歲。乾隆悲痛萬分,諭曰:「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乾隆賜謚「悼敏」(這在清朝皇子中是極少見的特例),並以皇后「侍奉皇太后,承歡致孝,備極恭順,作配朕躬,恭儉寬仁」之故,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葬端慧太子陵園內,嘉慶四年追贈哲親王。

皇后富察氏古裝劇照

三、富察氏最後的日子

為了叫富察氏開心,淡化痛失愛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東之際,決定帶富察皇后隨駕出巡。 由於乾隆是一個大孝子,只要其母親能夠走得動,出遊肯定要帶上她(乾隆生母,孝聖皇后鈕祜祿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終年86歲)。所以,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來了,雖然富察氏貴為中宮皇后,但也是兒媳婦,所以鞍前馬後的照料老太太也是份內之事,可這也苦了富察氏。

來回奔波加上痛失愛子還要強作歡笑,免不了疲勞過度,加上車馬勞頓,所以行進在泰山行宮的時候,富察氏終於病倒了,經太醫診治,是身染風寒。富察氏感覺身體不行了,便勸說乾隆早日回京。 乾隆便盡早結束南巡,在回京途中,富察氏的病情日益加重,終於,在回鸞的途中,龍舟行至山東德州的舟次時,富察氏撒手人寰,臨終時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邊陪伴著她。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僅36歲,而乾隆37歲。他們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愛與痛中結束了。

四、絕世罕有的待遇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運河旁邊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輓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同日,向全國公佈了噩耗,諭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癒,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痾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宮由水路起旱,暫奉通州蘆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諸皇子齊集舉哀行禮。隨後靈駕從通州蘆殿出發。皇子們與皇后姻親在旁痛哭隨行。傍晚時分,靈駕至京。四品以下官員;公主、王妃,大臣官員的命婦;以及內務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在朝陽門、東華門內和儲秀宮縞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宮進東華門,自寧壽宮西行,入蒼震門,至長春宮,安奉於正殿。此時,先行還宮的皇帝身著白綢孝服,看視皇子們在靈前祭酒三爵。按照總理喪儀王大臣所議,皇帝輟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縞二十七日;妃嬪、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髮辮,皇子福晉剪髮;親王以下,凡有頂戴的滿漢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後才准剃頭;停止嫁娶作樂二十七天;京中所有軍民,男去冠纓,女去耳環。至於外省是否與京師相同,恭辦皇后大喪儀的王公大臣們則頗感為難。

清朝衙門辦事,恪遵「有例不滅,無例不興」的規矩。 皇后喪儀的先例載在《會典》,一翻便知。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二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卮赫捨裡氏去世,其時正值三藩之亂,平西王吳三桂大軍連陷湖南常德、澧州、衡州、岳州、長沙,靖南王耿精忠又響應吳藩,在福建舉起叛旗,天下洶洶,民無固志。聖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舉哀服喪,「有惑觀聽」,引起更大的驚恐混亂,遂降旨各省一切喪儀皆免。此後聖祖康熙諸後——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后的大喪儀,一律循例而行,從未訃告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照京師治喪。如今令總理皇后大喪儀的王公大臣進退兩難的是,照例行事,難免龍顏不悅,而違例提高喪儀規格,又必然遭致物議。權衡之下,他們決定索性拋開本朝《會典》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后喪儀,聯銜奏請外省一律照京師治喪,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宮,母儀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準。於是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准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而服喪,就清朝而言,尚屬空前。尚屬空前的還不止於此。

早在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為去世的惠賢皇貴妃高佳氏擬定謚號時,富察皇后對乾隆說到過:「我日後可否以孝賢為謚?」回想起他與皇后的夫妻感情以及她對皇太后最孝,對自己最賢,這孝賢給她絕不為過,另外也算是了卻了皇后的一片心願。 乾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諭禮部:「大行皇后謚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照例奏聞。」

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謚法」。「謚」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謚,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謚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會內閣,逕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謚號為「孝賢」,實無先例。 隨後,乾隆親自護送載著富察氏靈柩的龍舟日夜兼程地趕回了北京,乾隆命令皇后的梓宮不能隨便動,要連同龍舟一同運往富察氏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但是龍舟太大,沒辦法通過城門,乾隆就命令把城門扒出一個缺口,把龍舟強行抬進去。經過萬般困難,富察氏皇后的靈柩終於到了長春宮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乾隆親臨祭酒。

在此之前,乾隆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后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莊以後的暫安禮、週年禮、二週年禮等等,每次乾隆都是親臨致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親御太和門,遣正使莊親王允祿、副使平郡王福彭親往孝賢皇后靈前行冊謚禮。 一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東陵勝水峪地宮完工,乾隆親自護送皇后梓宮安置於地宮寶床,至此,孝賢皇后大喪儀才落幕了。此是後話。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裡,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 清東陵(裕陵) 乾隆帝在皇后喪滿之日,飽含熱淚,十分悲痛地制寫了著名的《述悲賦》: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撫諸子一如出兮,豈彼此之分視?值乖舛之迭遘兮,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更怳悢而切意。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 制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 抱輕疾兮念眾勞,促歸程兮變故遭.登畫舫兮陳翟偷,由潞河兮還內朝。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循喪儀兮徒愴然,例殿禽兮謚孝賢. 思遺徽之莫盡兮,詎兩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慟兮,陳舊物而憶初。亦有時而暫弭兮,旋觸緒而欷覷。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世之皆虛。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入椒房兮闐寂,披鳳幄兮空垂。 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述悲賦》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對愛情如此的轉移深摯呢。 正值壯年的乾隆痛失愛妻,一度暴躁不已,而這期間,倒霉的皇長子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所生)在因為毫無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為不孝,連同其師傅、諳達等一同都受罰。而永璜也因為這次事件,失去競爭皇位的機會,沒有了成為太子的可能,也為後來的顒琰登基埋下了伏筆。 富察皇后去世後,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冬巡盛京(今瀋陽)途徑科爾沁(今通遼),遇到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的心情是「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看著女兒,想起髮妻,鼻子酸酸,吃飯也不香。為了避免觸景傷情,乾隆在以後的南巡再也沒有進入過濟南城,怕的是「恐防一入百悲生」。

五、夫妻團聚

直到嘉慶元年(1796年),身為太上皇的乾隆,最後一次到富察皇后的靈前祭奠時,他們已經陰陽分割48年了,乾隆已經是垂暮之人了,依然念念不忘富察皇后足以見得其夫妻感情的深厚。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與養心殿,享年89歲,陰陽阻隔50多年之久的恩愛夫妻,終於在地下又團聚了。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