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懸案 雍正帝圓明園暴死的四大假說(圖)

雍正皇帝暴死的四大假說(圖)公元1735年,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代帝王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了。

公元1735年10月8日凌晨,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代帝王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了。《雍正起居註冊》記載著雍正帝死前三天的活動情況:

八月二十一日丁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

二十二日戊子,上不豫。和碩寶親王弘歷、和碩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宣召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至寢宮……恭奉遺詔。

二十三日己丑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凌晨一時—筆者注),上龍馭上賓。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知道從雍正帝發覺身體不適,到死亡還不足兩天時間,死得太突然和離奇,然而作為官方的記載卻又非常簡單,人們不禁對他的死因產生了諸多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帝的突然死亡呢?

雍正帝的死因,至今有四種說法:病死說、宮女縊死說、中毒說和遇刺說。

一、病死說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帝感覺有些不適,仍照常聽政,並召見臣工。二十二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學士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嘗間斷。皇四子寶親王弘歷、皇五子和親王弘晝等,御榻之側,朝夕奉侍。二十三日子時,進藥無效,龍馭上賓。據《東華錄》記載,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帝已有暈眩、手足發麻等高血壓的症狀;二十二日中風,延至二十二日午夜,即二十三日子時崩逝。因此,有人猜測雍正帝是中風而死。

據雍正帝的心腹大臣張廷玉在私人筆記《澄懷園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載:

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和,猶聽政如常,廷玉每日進見,未嘗有間。二十二日漏將二鼓,方就寢,忽聞宣詔甚急,疾起整衣,趨至圓明園,內侍三四輩待於園之西南門,引至寢宮,始知上疾大漸,驚駭欲絕,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海望先後至,同至御榻前請安,出,候於階下。太醫進藥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根據張廷玉的記述,雍正帝好像是病死的,但沒有說是什麼病。由於雍正帝死因不詳,才引起了人們的很大猜疑。

二、宮女縊死說

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傳說雍正九年(1731年),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伺雍正帝睡熟,用繩縊殺,氣將絕,被救活。其實宮女欲害皇帝的事情在明朝就發生過一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女楊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繩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同夥張宮女害怕,跑去報告方皇后。皇后趕到,解帛繩,帝氣絕,命召太醫許紳急救。《明史?許紳傳》記載:「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事後將楊金英等處死。巧的是,雍正帝與嘉靖帝的廟號都是「世宗」,這個清世宗雍正帝被宮女縊殺的故事,簡直是明世宗嘉靖被宮女勒縊故事的翻版。還有人根據雍正帝生前喜歡煉丹藥的記載,說因為煉丹藥的需要,需要採集幼小宮女的初潮月經,宮女不堪忍受,所以害死了雍正帝。

三、中毒說

這種說法還可細緻地分出三種說法,被下毒、丹藥中毒和春藥中毒。

被下毒:傳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一個戀人叫竺香玉的被雍正帝霸佔,曹雪芹為了搶回自己的戀人,千方百計謀得一個宮中差事,與戀人一起設計用毒藥毒死了雍正帝,並說竺香玉就是林黛玉的化身。目前支持這種說法的人已經微乎其微了。

丹藥中毒:雍正帝是自己服用丹藥中毒而死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史專家、研究員李國榮先生對此有過深入的研究。雍正帝在做皇子時候,為了在康熙帝和諸皇子面前裝作不問世事,只做「閒人」的姿態,經常與道士交往,故此對丹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信道教的丹藥有長生不老、強壯身體的作用,雍正帝在《燒丹》一詩中這樣寫道:

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

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光芒沖斗耀,靈異衛龍蟠。

自覺仙胎熟,天符將紫鸞。

自從雍正帝當上了皇帝之後,對煉丹的道士更是崇拜,並經常吃一種叫「既濟丹」的丹藥。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雍正帝得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身體強壯,更為了長壽,他親自給全國很多封疆大吏下密旨令尋求名醫和精於修煉的術士:

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緣訪得時,必委曲開導,令其樂從方好,不可迫之以勢,厚贈以安其家,一面奏聞,一面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竭力代朕訪求之,不必預存疑難之懷。便薦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試用之道。如有聞他省之人,可速將姓名來歷密奏以聞,朕再傳諭該督撫訪查,不可視為具文從事,可留神博問廣訪,以符朕意。慎密為之!

這道密旨的大意是說:你們要盡心去尋找好的醫生和會修身養性的道士,這件事情很重要,你們一旦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對其家屬好生看待,對其本人則要好好保護,送到北京來,哪怕你們推薦和保送的人不合我的本意,我也不會怪罪你們的,倘如你們當地沒有這樣的人,而聽說外地有的話,也一定要告訴我,這件事情要保密並且要慎重處理好。

這道密旨到底寫了多少份,當時發給了多少人,發給了哪些人?現在已經難以查清,但就目前知道的情況來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9份,台北故宮保存6份,而且一模一樣,一字不錯。按照常理推算,一般內容文字相同的諭旨,都是由親近大臣代筆,唯獨這道密旨,則是雍正帝本人一筆一筆親自書寫的,而且十分工整,足見雍正帝對這道密旨的重視和縝密。

清史專家的確在清宮檔案中發現了在圓明園開始生火煉丹藥的記載,並且自開爐之日起,煉丹的活動便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由於雍正帝感覺服用丹藥的效果不錯,還多次將在宮內煉出的丹藥賞賜給朝廷大臣和將領服用。

雍正帝死於丹藥之說,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但一直沒有拿出具體的詳細的原始歷史記載來證明其說法的正確性,而李國榮研究員則使「雍正死於丹藥說」趨於完善。李國榮提出了如下的理由:

(一)雍正帝死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乾隆皇帝就下令驅逐了煉丹道士。如果煉丹道士沒有犯下什麼大的錯誤,乾隆帝不會在萬機待理之時急於處理道士,並為此專門發佈上諭給予解釋。

(二)乾隆帝在上諭中特別強調,雍正帝喜好「爐火煉丹」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遊戲」而已,並不吃用丹藥。如果雍正帝真的不吃丹藥的話,乾隆帝就沒有必要加以解釋了。這等於告訴人們:此地無銀三百兩。

(三)在乾隆帝驅逐道士的同一天,乾隆帝告誡宮中太監、宮女不許亂傳「閒話」,免得皇太后「心煩」。雍正帝如正常死亡,能有什麼「閒話」會引起皇太后「心煩」呢?而這「閒話」又是什麼呢?

這些清宮檔案的記載,使人不得不推測:雍正帝是因為服用了過多的丹藥中了毒才死的,就等於死在了煉丹藥的道士之手。至於乾隆帝為什麼不將煉丹的道士砍頭,李國榮是這樣分析的:乾隆帝很可能效仿唐太宗李世民死於丹藥而唐高宗李治不治罪煉丹術士的做法,家醜不可外傳。不將煉丹的道士治死就可以說明雍正帝不是死於丹藥中毒,將大事化小。這可以說明,乾隆帝驅逐道士的手法與唐高宗一樣,這也可以反過來證明雍正帝的死因與唐太宗是一樣的。

眾所皆知,煉丹所用的原料之中有黑鉛,而黑鉛則是一種有毒金屬,服食會使人中毒,過量則致人死亡。因為在清宮檔案《活計檔》中就明確記載,在雍正帝死亡前12天,200斤黑鉛被運進圓明園內作為煉丹之用。

雍正帝因服食丹藥中毒死亡的說法,目前已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春藥中毒: 雍正帝因長期貪戀女色,乃至亂服春藥可能是導致雍正帝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朝鮮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

這是一種新的說法。主要支持者是康熙皇帝第八世孫金恆源先生,他這樣認為:雍正稱帝執政13年,基本上處在眾叛親離、孤家寡人之態勢。他在生命垂危時請同胞兄弟出山輔助又遭堅辭,其情其狀其心態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在雍正七年後,由於政敵被殺的殺、關的關,基本上也都擺平了,相對以前而言,雍正帝多少有了一點「閒」。而帝王一旦有了些「閒」,也就開始貪圖女色,病也就隨之暴露了出來。

概括起來則是,雍正帝因長年勤政,體力大量透支,而他還相信「天人感應、陰陽禍福」之說,因此,他心神不寧,夜不能寢,懼怕報應,以致神經衰弱,為了扭轉這些,加之長期服用丹藥,導致體內大量積毒,是導致他猝死的直接原因。

四、遇刺說

這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也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說法。稗官野史如《清宮十三朝》、《清宮遺聞》等書,都有雍正帝遇刺身亡的記載。

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秀才曾靜不滿當朝的統治,派人秘密上書川陝總督岳鍾琪。因為這位秀才天真地認為岳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後代,清朝又屬於後金族,從而策動他反清。想不到岳鍾琪很快把這一消息報告給清廷。雍正帝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下令廣捕曾靜同黨,並大肆株連,嚴加審訊。除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外,又引出涉及這一案件的文人呂留良的文字獄案。呂家由此遭到滅族之禍——這便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與呂留良案。

當呂家舉家罹難之時,呂留良之子呂葆中之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母家中,倖免於難。年僅13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在得知全家遭戮後,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寫下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她打點行裝,悄悄離別乳母,隻身北上,決心刺殺雍正帝,以報家仇。

呂四娘途經一座深山時,被一老道勸阻,暫時放棄了北上報仇的計劃,留在深山,隱姓埋名,跟老道學習武藝。5年之後,她出山混入京城,與一李姓男兒結婚,以此作為藏身之處。一日深夜,呂四娘短裝外出,正遇雍正帝深夜召幸宮女,呂四娘便化裝成宮女準備服侍雍正帝。雍正帝在深夜間燈下看美女,恰好選中呂四娘行樂,呂四娘在其歡樂後的未防備下,出其不意將其刺殺,從皇宮中提回一個血淋淋的人頭,對丈夫稱是從雍正帝脖頸上取下之物。丈夫對四娘的作為既敬佩又恐懼,遂陪同妻子當夜遠遁而去。次日,圓明園內便傳出了皇帝駕崩的消息。因為雍正帝的頭已經被割下帶走,屍首不全的遺體自然無法下葬,清廷於是便鑄了一個金頭安在雍正帝的屍體上,才將其葬入生前就建好的泰陵地宮中。這就是雍正帝金頭之謎的來源,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堅信其真。

而有學者認為,呂留良之案,呂氏一門,男女老幼,俱已嚴禁,不能逃逸。就連呂留良父子墳墓,都加以監視,呂女不可能逃脫。並指出,當時辦理此事的是浙江總督李衛,李衛以擅長緝捕盜賊著稱,對於捉拿呂家欽犯,不會出現失誤的,何況他曾為呂家題過匾,而在呂家東窗事發後,雍正帝沒有責罰他,為了將功補過,李衛也應死心塌地地為雍正帝辦好這件差事的。何況皇宮大內,戒備森嚴,而且雍正帝更是怕被人刺殺,所以,呂四娘行刺雍正說,實屬子虛烏有,絕不可信。

對於雍正帝之死,筆者不敢貿然評價,但要是說皇宮大內的戒備絲毫沒有漏洞,則肯定不是如此。在清嘉慶時期,嘉慶帝曾在皇宮自己家門口,大白天遇刺,這就是人所共知的陳德行刺事件。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剛從大高殿行禮回來,進入神武門,正要進御花園後門順貞門之際,提前潛伏在神武門內西廂房後面的平民陳德突然竄出,持刀撲向嘉慶帝。西廂房距順貞門約有30米遠,當陳德衝到順貞門時,嘉慶帝已進了順貞門,他並未親眼看到行刺的場面。當時在場擔任警衛的侍衛、護軍有一百多人,被這突然出現的情況驚呆了,竟木然不動,只有定親王綿恩等六人反應敏捷,迅速上前攔擊,與陳德搏鬥。陳德終因寡不敵眾,力竭被擒。經數日刑訊後,被凌遲處死,其15歲的兒子陳祿兒也被殺害。如果陳德提前一兩分鐘行動,武藝再高強些,很可能會行刺成功。陳德是在貧困交加,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的。這件事情可以說明,有些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他們會想盡辦法接近皇宮的。另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傳說在雍正帝死後,清代帝王召幸後宮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並形成了專門制度,不允許留後宮的女人在自己寢宮過夜。

傳說原先皇帝夜晚召幸妃嬪,隨意性很大,沒有固定的制度。後來則演變成皇上要想召妃嬪侍寢,定在每天晚餐之後,服侍的御前太監將寫有妃嬪名字的綠頭簽放在一個銀盤中,然後跪在地上高舉銀盤,聽候皇上吩咐。如果皇上無意找妃嬪過夜,則只須簡單地說一句「退下」;如果皇上看中哪位妃嬪,便會伸手將她的綠頭簽翻過來。御前太監退下後,把綠頭簽轉交給當差聽事的太監。他們的任務是先通知皇上選中的妃嬪,讓她洗漱準備,然後用特製的羽衣將她赤裸的身子裹住,背到皇上的寢宮。皇上與妃嬪就寢後,太監要守候在寢宮的外面。若超過了既定的時間,太監就會在外面高呼「時間到了」!如果得不到皇上的回聲,太監會再次高聲呼叫。如此反覆三遍,皇上必須回答,而且侍寢的妃嬪一定得送回原住所的。

如果清代皇帝召幸妃嬪的變革真的是在雍正帝死之後,那麼,雍正帝的死因還真的需要再次好好研究探討了。

雍正帝雖然死了,雍正王朝也宣告結束了,但是他身上的謎團並沒有隨著人和朝代的消失而消失,而是被雍正帝帶進了地下,埋進了清西陵的泰陵。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