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
恩:恩惠,蒙受好處。
快意:得意,心情舒暢。
拂心:不能隨便依自己的心願行事。
身處順境被當政者恩寵徵用,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在名利、權位上志得意滿時應該見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態度,盡早覺悟;不過遭受挫敗後有時反而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擊不如意時,千萬不可就此罷休,放棄追求。
張良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佐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制宜,適可而止,最後,既完成了預期的事業,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滿悲劇的封建專制時代裡保存了自己。在秦漢之際的謀臣中,他比陳平思慮深沉,比蒯徹積極務實,比范增氣度寬宏。他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卻未像蕭何那樣蒙受鋃鐺入獄的凌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辭多病,杜門不出,屏居修練道家養生之術。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漢高祖剖符行封。因張良一直隨從畫策,待從優厚,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只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歷史的悲劇。的確如此。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贊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堪稱「功成身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