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
當我們提到歷史的時候,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泛黃的書頁,竹簡與豆油燈,還是戰火、硝煙?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他能切身感受的事情與五千年的歷史相比,實在是滄海一粟。那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究竟是怎樣被傳播的呢?
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知道的絕大部分歷史,都是通過以往的人對歷史的記載而得知的。孔子記載了他當時的事情,我們就知道孔子當時的禮樂、言談是怎樣的情況;司馬遷寫了《史記》,我們就得知司馬遷著書的故事、漢朝當時的情況和漢朝時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如此積累往復,直到今天。我們有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多年,從漢代司馬遷之後,幾乎每一年的歷史都有記載。但是人們讀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同一個時代的兩個人寫同樣的歷史,卻並不一定相同。
比如說,在寫五代史的時候,先後有薛居正和歐陽修兩個人寫,但是大家普遍認為歐陽修的五代史寫得好。這不僅是因為歐陽修本身是個大文學家,善於寫作,還因為人們比較贊同歐陽修的歷史觀點。可見,我們讀到的歷史背後,都有寫歷史的那個人的觀點存在。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今天讀到的歷史未必是真正的歷史,有可能只是某一個史學家的個人觀點。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我們對書上的內容不可以偏信,要多多地鑽研,才可以說自己對歷史有所瞭解。
【歷史名句】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抗日名將吉鴻昌在就義之前,寫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詩句,他的一生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今天,我們懷著崇敬之情去緬懷這位國難時期的大丈夫,看到他不惜變賣家產支持抗日、一生為國家的獨立強大而憂心。明天,同樣會有後人來評說我們的一生,看我們走過的路,就像我們今天看吉鴻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