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

【漢書其書】

《史記》是第一本從黃帝寫到漢朝、歷經多個朝代的通史,第一本專門寫一個朝代的史書,就是班固寫的《漢書》。

《漢書》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之間的230年的史事,它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

《漢書》寫的是漢朝的歷史,但是格式與《史記》有所不同。《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成為後來正史的範例。

【漢書名句】

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解讀:水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太精明了就不會有朋友。精明的人心思特別細,有時就會心眼兒小,容不得他人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總是會忍不住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辦事。但人總有自己的性格和辦事的方式,要別人和自己完全一致是很困難的,可能會出現摩擦、矛盾,如果不能寬容相待,就會很難有朋友。多一分寬容,就會多一個朋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解讀:站在深潭邊上羨慕裡面美味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自己撈。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百聞不如一見。

解讀:聽說了一百回,不如親眼見到一回那樣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們有條件的時候,要盡量多地看一看書上記載的東西,增長知識。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解讀:被一千個人所怨恨,就算是沒有病也會死掉。所以歷代明君都以此來提醒自己,要得民心,否則國家就會滅亡。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解讀:方圓百里的地方風俗會不一樣,方圓千里的地方更是習俗不同了。我們國家地域廣大,有不同的民風民俗,所以在交流的時候,也要盡可能先去瞭解別人的風俗習慣,以免造成誤解。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解讀:當時是當時,現在是現在,怎麼能畫上等號呢?「刻舟求劍」的故事中,那個刻舟的人就不懂彼此之間的差別,才會鬧出笑話。任何時候都不能簡單等同,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遺子黃金滿嬴,不如一經。

解讀:給孩子留金銀財寶,不如讓他們明白事理,有學問。因為黃金終會用完,但是頭腦中的知識是永遠用不完的。

【漢書故事】

司馬遷與班固

就在班固著手編撰《漢書》不久,他因「私改作國史」被關進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他受委屈而難以自明,便上書辯護。後來漢明帝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就任命他為蘭台令史。

司馬遷同樣也深陷大牢,但是他沒有班固幸福,沒有人幫他說話,只好忍受刑法。從讀書的角度來說,《漢書》的水平不及《史記》。《漢書》中有班彪的文章,最難寫的表和志都是班固的妹妹、也是當時的大學問家班昭在她兄長死後獨立完成的。所以《漢書》並不像《史記》那樣是由一個人完成的。

從文采來說,《漢書》的文章沒有《史記》生動傳神。這可能因為班固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而司馬遷是一個直爽剛烈的人的緣故。當然,《漢書》的歷史價值是同樣重要的。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