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

【貞觀政要其書】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397個「帝」和162個「王」,在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寬容虛心、勤政愛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認的一個。雖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書畫不如趙佶,謀略不如諸葛亮,用兵不如孫武,但他是個成功的領袖。因為他有一顆作為普通人的虛心好學、善於聽取意見的心。

《貞觀政要》是一本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的書,為了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誡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涵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貞觀政要名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解讀:照銅鏡可以整理自己的穿著,借鑒古人的歷史可以知道興亡成敗的道理,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征死後,太宗傷心地說:「我沒有了寶貴的鏡子。」正是因為有眾多的「鏡子」,唐太宗才能夠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解讀: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為一國之君,懂得從自己為人處世出發來治理國家的道理。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領導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想要贏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賴,也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方法,問問自己是否值得別人尊敬和信賴。

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解讀:打江山的困難已經成為過去了,守江山的困難,我今後還要和眾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慮。很多人打下了江山,還沒有穩固基業,就急於享樂。其實,要守好自己的成績,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

解讀:在潛移默化中,以無為來治天下,這才是上上的德。「無為」,就是不建宮殿,不選秀女,不搞鋪張浪費,不舉行盛大的政治活動。在這種自然淳樸的政治中,幫助人民恢復平常的生活,這是歷代君王很少辦到的事情。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解讀:我(魏征)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先要讓它的根穩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讓它的源頭通暢;想要國家安寧,先要行善積德。不要將目光緊鎖在結果上,而要學會看到產生結果的原因,從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讀:對朝廷的埋怨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是老百姓的心聲,就要懷著敬畏的心聽齲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沒的時候再後悔。

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

解讀: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發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煩,就要解決好每一個小問題。「細節之中有魔鬼」,小妖還好對付,大魔就難收拾了。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

解讀:一個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鏡子。在哈哈鏡中是看不出真實的樣子的,在沒有原則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和那些優秀的人比較,才能看到自身的潛力。

【貞觀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齡生母早逝,他對繼母也十分孝順。據史書記載,當他的繼母生病,請醫診視,必定拜迎流淚。丁憂期間,為繼母哀傷過度,身體消瘦,像一把乾柴。太宗為了獎勵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寬慰,並且贈送了許多禮物。

還有一次,有個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他總是把肉留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拿回家侍奉母親。」太宗聽說後感歎說:「仁孝的天性,哪分什麼華人、夷人?」於是賜給他御馬一匹,並詔令供給他母親肉食。唐太宗把孝作為治身的根本,極力推崇,使社會風氣變得更淳樸。

虛心使人進步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魏征:「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聖賢,並努力效仿他們。將積累美德、增加仁義、建立功業、為民謀利這四個方面,當做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我經常用它們來自勉。可是,人常常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說的這幾件事,做得好還是不好。」魏征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對內平定禍亂,對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頓百姓,使其各有生計,是陛下所積的利。這麼說來,功與利所佔居多,只有德與仁,還須陛下自強不息,躬行實踐,一定可以達到。」

唐太宗以先賢為自己的學習榜樣,一直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個仁君明君。唐太宗不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見賢思齊,在治理國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較。他說八百年的周朝和經歷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領導者是否為自己的子民著想。秦朝縱情聲色,橫徵暴斂,所以瞬間倒塌。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