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

【國樂歷史】

提到古典音樂,很多人都會想到貝多芬的《命運》、莫扎特的《安魂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難道中國就沒有古典音樂嗎?「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就可以看出絲竹音樂是貴族生活中必需品,如同交響樂在西方貴族中盛行一樣。

國樂,指的是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國從先秦開始就有音樂了,不過那時候主要是為了戰爭而做軍樂,禮樂是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國傳統的樂器有嗩吶、笛子、竹簫、琵琶、二胡、古箏等,國樂代表作品有《廣陵散》、《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其中以《廣陵散》最為傳奇。

【國樂故事】

《廣陵散》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魏晉名士嵇康就曾演奏過這一名曲。那時他因性格孤傲得罪朝廷,惹來殺身之禍,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他,但朝廷不願接納。嵇康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裡。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戳,時年僅三十九歲。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這一首曲子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聽完他的演奏,感歎「巍巍乎志在高山」,後來伯牙又奏了一曲,鍾子期說「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訝地說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從此與鍾子期成為至交和知己,並且相約第二年此時再見。

但是到了第二年,鍾子期沒有出現。伯牙就去找他,沒有想到,鍾子期已經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就將心愛的琴摔在鍾子期的墓旁,終生不再演奏,而他當年遇見鍾子期時彈奏的曲子和這個故事,就被編為了高山流水之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但是它的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就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的形容,可見白居易是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的。《琵琶行》正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大型曲目。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決戰的故事。十面埋伏是劉邦的陣法,楚軍大敗,項羽自刎於烏江,還有相關的一首曲子叫做《霸王別姬》,就是這時候的故事。

明末清初,曾有文獻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也是兩軍決戰,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金鼓、劍弩、人馬之聲不絕於耳……這個景象與今天的古箏曲《十面埋伏》給人的感覺近似。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共有十八章,所以稱為「十八拍」。這首曲子講的是「文姬歸漢」的故事。

漢末戰亂中,文學才女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與骨肉分離的痛苦交雜,心情非常矛盾。於是她寫下了著名的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

唐代的琴家黃庭蘭就是憑借此曲走紅的,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幽怨矛盾的情緒,讓人聽之動容。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