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忙,也許是因為忘,也許是因為年紀,更也許是因為我平靜的性格,我對流行的東西不會很快就去接觸去弄潮。我一般會在它大潮已過卻仍存浪湧的時候才去觸碰,對電影《致我們終得逝去的青春》也是這種態度。它4月份放映,我到8月底才看。也許我就是個溫情的人,不是個熱情的人。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導演趙薇是我的同齡人,我們都是70後,年紀相仿。我安安靜靜地把這部為時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看完,也為之感動。應該說這是近年來較好的一部青春片,人物演出了某些大學特色,也演出了某些青春特徵。不過也許因為趙薇是拍瓊瑤片出身,也許因為她是演員,我是學者,所以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它還是有點像瓊瑤片的「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電影對小說原著進行了一些改編,原作者對此似乎有點不敢苟同。
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它的題目《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趙薇是帶著這種心態去拍的,我也是帶著這種心態去看的。只是我想「青春逝去又何妨」。只是對裡面的浪漫愛情,我的反思是愛情死不了人,但愛情可以磨人;可以折磨人,也可以磨煉人。其實最磨人的是生活,愛情也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罷了。電影裡寫到了幾段愛情,我且以一種先配角後主角的順序來評說。
許開陽和曾毓,這兩個富家子弟,這兩個愛情裡的失意者,最終成為夫妻。我覺得他們是門當戶對的,也是有著大學同學幾年的感情基礎的,只不過原來他們所愛的人都不愛他們罷了。這反而令他們產生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鄭薇的室友阮莞差不多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那麼溫柔善良,善解人意,為愛犧牲,珍惜感情。雖然說她因為趙世永的不負責任、懦弱膽怯而失望離去,但是最終還是在結婚之前,因要和他聽完最後一場音樂會,看到他的身影而匆忙過馬路時出車禍身亡。無論是犧牲,留戀,還是匆忙,其實都是因為愛。
鄭薇的另一位室友黎維娟,雖然有與高中男友懵懂的一段愛,最終卻因為他沒有考上大學,窮困潦倒,與己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揚鑣。最後她嫁給了一個50多歲的富翁,且還想著與丈夫有個孩子。我不認為這一定是一般人所評論的「現實」。因為根據趙薇的自述,故事的原型源自她的親身經歷。且不說整個世界,就拿我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一般是作家、學者、傳媒人士等來說,夫妻之間年齡相差10多歲、20多歲的並非罕見,我見過其中的兩個。她們其實並不怎麼現實,只是因為機緣巧合、情感溝通而在一起。她們也是平凡人,需要的也只是平凡的幸福。所以與其說這是黎維娟的現實,還不如說這更多是她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她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
最後還是要說到幾個主角的愛情。鄭薇對陳孝正從原來的不打不相識,瘋狂反擊,演變為後來對他死纏爛打的追求,慢慢相知相戀。只不過後來陳孝正為了公派留學而放棄鄭薇,他們的愛情破滅。最後他功成名就,再回來追求舊愛,想要把愛追回來。我想:「如果我是陳孝正我會怎麼做?我大概會和她商量解決辦法。一是等待,在等待中繼續聯繫與相愛;二是留下,那時候大學畢業找工作不難,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兩個人在一起也很好。」
在電影裡,陳孝正的留學名額是曾毓讓給他的,他迫於家庭的壓力和個人奮鬥選擇放棄愛情。寒門出孝子,這也情有可原。只是他為了功利放棄愛情,為了綠卡和沒有感情的美國女人結婚,成功成為著名設計師後再回來追求舊愛,似乎把愛人當成物質,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尊嚴的人,電影裡似乎暗示鄭薇最終和他在一起。我不知道女孩子怎麼想,但如果是我,我不會和他再續前緣。因為一個人不能保證永遠不失敗,永遠不遇到更大的誘惑。如果他再遇到這些,可能依然會放棄,因為功利的原因離開你一次,同樣也會因為功利的原因而離開你第二次甚至更多次。除非這是個知過能改、善於反省的人。電影的一大敗筆是把一個大學畢業出國留學的人的成功寫得太容易了,幾年時間就飛黃騰達,站在紫禁之巔。
再說林靜。電影裡面說:「任何男人都曾經是陳孝正,也會在經歷一些事後成為別人的林靜。」這是文學語言的誇張所致,但是現實生活未必如此。因為不少男人是不願意努力奮鬥的,不少男人再給他十年八年都成不了林靜,都還是那樣不負責任,缺乏胸懷。
鄭薇和鄰家大哥林靜青梅竹馬,有著很深的感情。林靜這個人平靜、寬容、隱忍、深沉、成熟,我有點喜歡他,因為從他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為了鄭薇,最終放棄留學,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工作;他默默關注自己的愛人,當他發現所愛以為自己已出國而與別人相愛時,就理性退出,在心裡祝福對方;當他被大學生施潔宿舍落下的玻璃割傷流血時,沒有尋釁鬧事,反而把被嚇暈的施潔送往醫院;因為他守著自己的愛,即使施潔一次次以自殺威脅自己,也拒絕了她的愛,導致她神經失常。
小說裡面鄭薇和林靜最終在一起,擁有一種平凡的幸福。這在電影裡被改編為鄭薇因為知道施潔的存在,覺得林靜應該對可以為自己死的人負責,而選擇跟陳孝正在一起。我個人認為,這種改編似乎有點道德化的嫌疑,不如原著真實。因為愛需要道德,但不等於道德。愛不是尋死覓活就能得到的,何況林靜和施潔只是一面之緣,談不上什麼感情。如果是我,我也贊成小說原著的做法,可以照顧、探望施潔,但不會跟她結婚。
林靜是一個能夠等待的人,等了幾年時間,30多了都不結婚,都在默默關注鄭薇,這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現在是一個經不起等待的時代。閃婚閃離,三分鐘熱度,什麼都求快是一種極端化的表現。因為等待至少需要付出時間,沈從文等了5年,因為開始時他26,張兆和18;巴金等了8年,因為開始時他32,蕭珊16,等得起。但是魯迅和許廣平開始的時候已經44,許廣平26,他們都比較成熟了,所以沒有等多久,大概兩年時間就在一起了。如果說沈從文是「因為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那麼魯迅他們則是「因為你已到來,所以交心」。此外,等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等就能等來一個好結果,即使有感情也避免不了意外發生;只不過如果真心等待,即使沒有一個好結果,也當磨煉了自己罷了。
我想,愛一個人,還是越簡單越真誠越好。這就是說,你先不要考慮太多的外在因素,先問自己是否喜愛對方,對方是否能夠擔負起自己的愛,包括理解、信任、尊重等;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感覺,因為你一廂情願,很難包容維持到底。堅持未必等於勝利,我現在如此認為,未來也是如此認為。愛情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堅定的,就是愛不能貪心;否則即使不分手,也會造成傷害。當然基本的經濟條件、家庭溝通之類是需要的,因為說到底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是一種比較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一種生活,需要太多的磨合和妥協,最終要變為親情,否則難以為繼。
小說裡面說:「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麼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裡去了?」我個人認為愛或者婚姻不能不計代價,但是也不能計較太多。如果計較過多反而會使得兩個人的心成為計算器,缺乏了愛和包容,缺乏了韌性和空間。這樣兩人就不像過日子,距離分手也就不遠了。想法不同,或許是我比作者辛夷塢年長的緣故。
年長意味著閱歷,加上思考就意味著逐漸的包容、安定和通達。這顆心也許是平靜的,也許是更單純的。因為這顆心已經能夠看淡,也就更能夠承擔。很多人都強調現實如何如何冷酷,其實我覺得現實並不太冷酷,只是我們冷酷了現實和自己。這並不是說我有多麼純潔,只是我能夠承受罷了。沒有純潔,只有清潔,讓自己簡單一點,也就快樂一點,至少平靜一點。
我最喜歡的是林靜的這句話:「愛情就像一條河,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只不過有的河水太深了,有的人下河嗆了幾口,就及時上岸。有的人仗著水性好,摸到了石頭,也被淹死了。有的人喜歡鹹水河,不喜歡淡水河,河裡的魚也不能在對方的河裡自由游弋,雖然都是水,但最終不能相通。有的人學會了用船過河。而有的人下過河,後來覺得在岸上生活蠻好,因為兩個人可以幸福,一個人也可以幸福。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