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篇題為《恩格斯與「惡動力說」》的文章,覺得不錯。文章稱,「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是經常被引用的一個經典命題,也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命題,以至於不少人認為恩格斯在這裡提出了一種「惡動力說」。這一命題是恩格斯對黑格爾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在恩格斯看來,惡只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表現形式,而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我認為,恩格斯所謂的「惡」並非僅指醜惡,如貪慾或權欲等,還指新生力量與新生觀念,也就是相對缺乏存在根據的舊力量、舊觀念而言具有破舊性的力量和觀念。兩種惡皆兼及社會與人性,但就一般社會狀況而言,前者主要傾向於人性,所以引發人性的醜陋與善惡的對比;後者主要傾向於社會,故此導致社會的改革,甚至革命。
但是芸芸眾生,重視的永遠是作為貪慾或權欲的惡,或者說誘惑。重要的問題不在於誘惑的存在,甚至永遠存在,而在於你如何面對誘惑,挑戰誘惑,甚至超越誘惑。誘惑有很多,有善的誘惑,如愛,如理想;有難分善惡的誘惑,這是一般人所說的誘惑,也是本文談的主要對象,如權、錢、名、色,諸如此類。人本來就是高等動物,本來就有動物性,所謂人性就是以此等誘惑為基礎營造了個人、家庭和社會,並且在個人、家庭和社會上面上演一出出愛恨情仇的戲劇——個人的改變,家庭的變化,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權力的鬥爭。這一切都以「愛」之名,其實是「愛誘惑」。因為有誘惑,才有人生,才有人生的豐富與複雜,才有人生的追求與墮落。但是無論對於何種誘惑,你都必須區分、選擇、接受、疏離,或者超越。
由於誘惑,人可分為不同境界或不同類型,同一個人可有之,不同的人可分之。一般人面對誘惑則為常人,高超者超越誘惑則為聖人,這是由凡入聖。而常人亦可降為兩種類型,一種趨向賤人即地位卑賤之人,這不涉及人格;另一種趨向小人即人格醜陋之人。當然聖人也可以一分為二演變,一種是抵抗不住誘惑,降為常人凡人,甚至賤人小人;另一種則是超越凡聖的此岸世界,進入信仰的彼岸世界。但是在彼岸世界依舊有誘惑,就是凡俗世界的誘惑和上帝世界的誘惑這雙重誘惑,如此也好,至少在相對純粹中笑看雜質的人生,而這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你有沒有面對過諸多誘惑?」這句話可以向所有人提問。誘惑是隨著人的地位的改變而有所不同的。我有個朋友說他也遭遇過誘惑,只是他能夠抵抗住。我的一個當老闆的朋友說他經不住誘惑,如果他一個人住一所房子,更加受不住誘惑,我一笑置之。因為愛和真誠可以抵擋誘惑,如你愛你的家,愛你的理想或方向,愛你的人格。如一個結婚的人,到最後,還有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而一個沒結婚的人,可以愛自己的家人、戀人、朋友等。
目前,對我最大的誘惑或者說我付出愛的就是這幾者。即使是做學問,目的也不是為了權錢名,而是為了對自我的追求,對承諾的實現。當然我也不刻意拒絕權錢名,但是不為之所役。因為人可以現實,但是不可以太現實,不可以現實到沒有感情,沒有追求,沉溺於誘惑,即使是對相對善的誘惑。
有的學生問我,怎樣才能把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並且堅持一輩子。對於這種職業理想和後來會變化的職業墮落的誘惑,我說學習生活相對單純,工作生活比較現實,生存第一。教師作為教育行業中的人,教書育人,與作稻粱謀,都有一個平衡的過程。這需要磨合,需要更新,也需要思考。適者生存,不適者繼續適應,或改變方向。
面對誘惑,你就要直面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即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你要提防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墮落,樹立分析現實,鍛煉自我有愛有為的精神,追求壁立千仞,無慾則剛的境界。你能做到哪一層?
有學生問,怎麼拒絕愛的誘惑。我說無論對於何種誘惑,都必須區分、選擇、接受、疏離,或者超越,對於愛亦然。所謂愛的誘惑,或者是幾個人愛你一個或別人對你單戀一枝花,或者你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或相愛在不是時候的時候。你都應該想:「是否該拒絕?拒絕之後如何?」然後再作選擇。選擇權在自己手中,而且你只能選擇一個,不能亂用。你或者說不適合,或者說現實因素,或者說沒感覺等,還要對對方說一聲「謝謝你的愛」;對於不該愛的人卻不能說「對不起,我愛你」,你只能忍痛割愛,或者如但丁一樣一輩子保持對愛人的精神戀愛。但是這在中國很難,即使能如此,結局也不過是痛苦、虛偽或者結婚。不過話說回來,有人愛你比沒人愛你幸福,有人可以愛比沒人可以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