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1949年11月15日愛因斯坦在莫裡斯·拉斐爾·科恩學生紀念基金會(Morris Raphael Cohen Student Memorial Fund)上的致辭。
莫裡斯·拉斐爾·科恩(1880—1947),美國哲學家、律師和法學家。他出生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一個猶太家庭,12歲移居美國紐約,26歲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紐約城市學院、芝加哥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等校教授哲學和法學。他被認為是一位傳奇的教師,將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和語言學分析結合起來。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認為他是當代美國哲學家中最具有創造性思想的人。
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1901—1985),美國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科學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ce)。他與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1891—1970)、萊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1953)和亨普爾(Carl Hempel,1905—1997)並稱為邏輯實證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
本文譯自1954年英文版《觀念與見解》。
女士們、先生們: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大都市裡,很高興知道有人並沒有完全受到當前世事紛擾的影響。你們的研討會見證了那些勤於思想的人們之間的關係既不受浮華現世的威脅,也不懼生死隔絕的威脅。與我們特別親近的人,大多已不在人世,最近莫裡斯·科恩也離開了我們。
我深知他是一個樂於助人、性格獨立的有良知的人,我有幸經常與他討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但是當我偶爾想說出一些關於他的精神個性的東西時,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對他的想法還不夠熟悉。
為了填補這個空白——至少為了略知一二——我開始閱讀他與歐內斯特·內格爾合著的《邏輯與科學方法》一書。然而,我沒有輕鬆地做到這一點,由於時間太少,難免有些緊張。但是一旦開始閱讀,我就變得欲罷不能,以至於忘掉了讓我產生閱讀的外在動機。
幾個小時後,我回過神來,自問到底是什麼讓我如此著迷。答案很簡單:書中並沒有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先呈現對事情的各種思考方法,進而激發科學的好奇心,之後才試圖通過完整的論證來清楚說明問題。作者在思想上的誠實,使我們分享了他內心的思考過程。這是天才教師的標誌。知識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沒有生命的,存儲在書本中;一種是有機地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第二種存在形式才是核心的;第一種也許不可或缺,但處於次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