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體詩」代表作家王禹偁
一、生平事跡
北宋初期,在詩歌領域裡,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以王禹偁為代表,學習中唐的白居易,稱為白體;一是以楊億為代表,學習晚唐的李商隱,稱為昆體。
王禹偁生於周世宗柴榮顯德元年(954),死於宋真宗趙恆鹹平四年(1001),是宋初最早起來以復古旗號反對西昆體綺靡詩風的優秀作家。王禹偁,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出身以磨麥製麵為生的農家。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王禹偁三十歲,考取進士,開始走上仕途,任右拾遺(諫官)、直史館(史官)時,曾先後奏上《端拱箴》與《三諫書序》等。在《端拱箴》中,他希望宋太宗不要想到自己乘坐漂亮的車馬,居住豪華的宮室,而要想到貧苦百姓的屋子還四面都沒有牆壁;不要想到自己修建多麼高大的台榭、多麼寬廣的池塘,而要想到流離失所的人民連立錐之地都找不到。他還指出國家府庫裡的財物,是民脂民膏,不應該隨便浪費。他剛直敢言,後多次被貶官。宋真宗時,他又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不久,因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為宰相不滿,出知黃州(今湖北黃岡),後遷調蘄州(今湖北蘄春),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死時只有四十八歲。因為他最後的官職實際上是黃州知州,後人往往稱他為「王黃州」。
二、創作成就
王禹偁一生著述頗多,史學著作有《建隆遺事》、《五代史闕文》等,詩文集今存《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等。「小畜」意為不能蓄大,所蓄狹小,是作者生前整理文集時從《易經》中所得。用它作為集名,以寄寓自己有文才而不得行其道的感慨。
(一)詩歌
他出身低微,出仕後,又「八年三黜」,備受坎坷。這使他能瞭解人民疾苦,對當時社會弊端有清醒的認識。因此在詩歌創作上,他提倡繼承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自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示子詩》)。他早年學習白居易的晚期詩風,以唱和為主,成就不高。後來轉而學習白居易的早期詩風,繼承「惟歌生民病」的現實主義精神,又進一步轉而學習杜甫,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試看淳化三年(992)十二月他貶官商州(今陝西商縣)時所寫的《感流亡》一詩:
謫居歲雲暮,晨起廚無煙。
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
高舂已數丈,和暖如春天。
門臨商於路,有客憩簷前。
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
呱呱三兒泣,惸惸一夫鰥。
道糧無斗粟,路費無百錢。
聚頭未有食,顏色頗饑寒。
試問何許人,答雲家長安。
去年關輔旱,逐熟入穰川。
婦死埋異鄉,客貧思故園。
故園雖孔邇,秦嶺隔藍關。
山深號六里,路峻名七盤。
襁負且乞丐,凍餒復險艱。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間。
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歎。
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
左宦無俸祿,奉親乏甘鮮。
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
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
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
家貧與親老,睹翁聊自寬。
詩中描寫一個農家的流離失所,表示了對人民的關懷同情和痛苦的自我譴責,既有很強的現實性,又有很強的人民性。其他如《對雪》、《對雪示嘉祐》、《十二月二十日作》等,也都是反映民間疾苦的好作品。
王禹偁在風格上也學習白居易的詩風,有一些描寫農村生活的詩,帶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如《畬田詞》,熱情地歌頌人民集體互助的艱苦而歡樂的勞動,讀來覺得清新生動,是名副其實的「田歌」。
此外,他的一些寫景抒情的小詩,如《村行》、《寒食》等,也都寫得簡潔清麗,秀韻天成。試看《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於詩人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的第二年,即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詩中反映了作者落職他鄉時所產生的鄉思之情和寂寞之感,但用筆很含蓄。全詩不僅意新語工,情景妙合無垠,而且筆調清新明快,完全和風靡宋初詩壇的西昆體劃清了界限,給詩壇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這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但總的來說,王禹偁的好詩不多,缺點是粗疏、平弱。
(二)散文
王禹偁的散文創作也有一定成就。他論文主張「傳道而明心」,傳古人之道,同時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對五代以來的浮靡文風,提倡為文要「句之易道,義之易曉」(《答張扶書》),發揮了韓愈論文中「文從字順」的一面。他的散文如《待漏院記》、《唐河店嫗傳》、《錄海人書》等,都有充實的現實內容,語言也平易暢達,與其主張是相符的。
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一文中,作者通過寓居竹樓所領略到的獨特風光和琴棋雅趣的描繪,勾勒了一個有高情曠懷的文吏的儒雅風流。文章多用排比,文筆簡潔而富於詩意。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脫脫等:《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中華書局,1977年。
2.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中華書局,1981年。
(二)作品
1.《小畜集》、《小畜外集》,《四部叢刊》本。
2.王延梯:《王禹偁詩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三)其他
徐規:《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