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文武大臣們在御前行了叩頭禮後,李自成先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吳三桂的家書你看了麼?」

「看了。書子中用了一些典故,我們眾武將莫名其妙,經德齊將軍講解之後,我們全明白了。吳襄也是老粗,籮筐大字兒認識不到幾馬車。吳三桂這混蛋小子,他的這封家書,分明是送來給咱大順朝廷看的,哪是給他老子寫的!」

李自成又向宋獻策問道:「軍師府中商議如何?」

宋獻策站起來說:「奉旨在軍師府議事諸臣,正會議間,接到吳三桂差人送來的這封家書。大家傳閱之後,莫不義憤填膺。然而因為是軍國大事,所關非淺,尚未迅速就有定議。」

李自成神色嚴厲地問:「主要的是,你們對出兵討伐有何看法?」

宋獻策回答說:「顧君恩學士力主討伐;喻上猷尚書也主張討伐。然茲事體大,臣不免心存疑慮,希望斷自宸衷。牛丞相認為皇上舉行登極大典極為重要,倘再改期,將失天下臣民之望,亦暴露我大順兵力不足,反助長吳三桂囂張之氣與遠近各地不臣之心。」

李自成憤怒地問道:「難道不敢對吳三桂興兵討伐,就能壓下去他的囂張之氣,消滅遠近各地不臣之心麼?」

宋獻策明白皇上對討伐吳三桂的事已有成見,且「聖心」十分惱火,不宜在此時犯顏直諫。他坐下不再說話。李自成將目光轉向顧君恩說道:

「在襄京時,是卿建議孤先破西安。到西安後,又是卿主張趕快渡河北伐。孤兩次都採納了卿的建議,才有今日的成功。關於對吳三桂的處置,卿有何高明之見?」

顧君恩受了皇上褒獎,認為這又是立功的絕好機會,立即站起來說:

「陛下,臣對和戰大計,已私心代陛下籌之熟矣。以臣愚見,吳三桂已決意與我為敵,不日必公然倡言舉義,號召遠近,誓為明朝復國,並為崇禎帝縞素發喪。如待那時派兵征剿,彼之戰守準備已立於不敗之地,而各地又紛紛響應,勝負之數非可逆料。故臣請陛下毅然決定,於登極大典之後,即日東征。以陛下百戰百勝之聲威,攜我軍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掃蕩山海腹心之患,則各地意欲倡亂之人不敢蠢動,欲乘機南下之虜騎,亦必觀望而止步。」

顧君恩的意見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在心中說:「必須趕快東征,一戰打敗吳三桂,奪取山海衛,不要養癰成患!」他又望著劉宗敏問道:

「捷軒,武將們有何主張?」

劉宗敏知道李侔主張持重,但他不予重視,坐著回答說:

「武將們都主張討伐。兵貴神速,越快越好。」

李自成又望著李過問道:「補之,你意下如何?」

李過恭敬地站起來說:「臣以為遲戰不如速戰;拖延時日,於我不利。我軍進駐北京以後,軍紀已不如前。倘若趕快出師東征,全軍同仇敵愾,軍心可立刻振作。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後,我軍暮氣已深,想打一場惡戰,恐怕晚了。至於登極大典,請恕侄臣死罪,不妨推遲一步。」

李自成聽李過建議推遲登極大典,登時臉色一寒。他一時拿不定主意,又向劉宗敏說道:

「捷軒,再詳細說說你的主張,孤等著你一錘定音。」

劉宗敏從椅子上站起來,用斬釘截鐵的口氣說道:

「皇上,這一仗關乎勝敗大局,非打不可。我軍來到北京的精兵只有六萬,連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來七萬多人。吳三桂有關寧精兵三萬多,加上新近徵調的丁壯,合起來有四萬多人。假若我們將全部六萬精兵派去討伐,留下一萬多人馬戍衛北京,比吳三桂的關寧兵只多了一萬多人。所以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戰,也是一次苦戰。可是我們必須趕快取勝,不能夠屯兵於堅城之下。倘若戰事拖延不決,一旦東虜南下,畿輔各地響應吳三桂,對我軍將十分不利。何況,據劉二虎所得探報,吳三桂在海邊囤積的糧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而我們最多只能攜帶十日之糧。所以這次討伐吳三桂,一則是勢在必行,二則是全力以赴,三則是必須一戰將吳三桂打敗。獻策,你是軍師,你說是麼?」

宋獻策十分猶豫。在皇上和劉宗敏、李過等都主張用兵的情況下,他不敢公然反對。不反對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他站起來說道:

「對吳三桂用兵討伐,義之正也,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兵戎大事,有經有權,請不要立即決定……」

劉宗敏冷笑說:「獻策,兵貴神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問道:「啟東,你平日滿腹經綸,對此事必有遠見卓識,何不說出你的主張?」

牛金星雖也主張慎重行事,但不敢說出不同意見。他恭敬地站起來答道:

「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軍師,更不如汝侯。陛下睿智天縱,思慮淵深,諸臣萬不及一。如此大事,請陛下不必問臣,斷自聖衷可矣。」

李自成又轉向劉宗敏:「捷軒,你還有什麼話說?」

「陛下,此戰必須拚死血戰,方能取勝。臣請陛下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壯我軍威。只要將士們看見陛下立馬陣後督戰,定能以一當十,銳不可當!」

李自成心情激動,點頭說:「孤要親自督戰,親自督戰!」

劉宗敏又說道:「大軍何時出征,請皇上此刻示知,至遲明日決定。」

李自成想了想,神色更加嚴重,慢慢說道:「軍師原說四月十二日己巳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倘若萬不得已,再改登極日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日。如今既然對山海用兵緊急,登極大典的事暫不提了,就決定在大軍東征凱旋之後登極吧。好啦,大家退下去準備吧。」

從劉宗敏起,大家依次叩頭,肅然退出。

「獻策,林泉,」李自成向兩位軍師叫道,「孤還有話囑咐!」

宋獻策和李巖趕快回身恭立,等候上諭。

「你們回到軍師府中,獻策要為孤此次東征卜上一卦。」

「古人云:『卜以決疑,不疑何卜。』既然陛下已決定東征,就不必卜了。」

「這次出師,與往日不同,不妨在出征前一卜休咎。你今晚卜一卦吧。」

晚膳以後,宋獻策攜著李巖的手走入他單獨辦公的簽押房,小聲說道:

「你我深蒙皇上知遇,值此國家根基未固之秋,風雲巨變之日,不作犯顏直諫則不忠,盡力苦諫則懼禍,為臣之難,莫過此時。林泉兄何以教我?」

「兄平生精於數術,占卜如神,何不遵旨一卜?」

「弟平日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斷,不靠占卜。有時占卜,幸而一中,人們便競相傳說。有時也不中,不過人們不談罷了。我從軍事上分析利害,心中瞭然,所以不必乞靈於卜筮。」

「雖然如此,老兄仍須一卜,不然今晚用何話回奏皇上?」

宋獻策想了一下,只好說:「是的,君命不可違,我就占一卦吧。」

他隨即命僕人端來溫水,淨了手,焚了香,然後從錦囊中取出四十九根蓍草稈兒,放在擦得乾乾淨淨的八仙桌上。李巖見宋獻策有點遲疑,向他看了一眼,猜到了他的擔心,小聲說道:

「請兄不必遲疑,也許會得一吉卦,改變你我思路,不用再諫阻東征,豈不甚佳?」

宋獻策說:「兄言甚是。既然欽諭難違,只好不管吉凶,且看占卜結果如何!」

為著表示虔敬,他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隨即將四十九根蓍草稈兒分為兩部分,再按照從西周以來三千年間的傳統辦法,將蓍草擺佈一陣,忽然大驚,小聲叫道:

「林泉,你看,得到一個凶卦!」

李巖驚問:「什麼凶卦?」

「這是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豈不是應了今日不該東征之事?」

李巖也是讀過《周易》的,不覺說道:「果然是個凶卦!」

宋獻策頹然坐下,歎口氣說:「林泉,你記得這一卦的《系辭》麼?」

李巖說:「弟少年時讀《易經》,對孔子所作《易傳》,反覆背誦,至今不忘。《系辭》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請兄想一想,我大順朝近來行事,何嘗不是亢龍!……」

宋獻策趕快作個手勢,要李巖將聲音盡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聽見。李巖搖搖頭,接著說道:

「孔子在這幾句後,緊接著用十分感慨的口氣說道:『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今日你我身居子房與陳平之位,不能諫阻皇上懸軍東征之議,一旦受挫於堅城之下,東虜乘機由中協或西協進犯,截斷我皇上回京之路,豈但『亢龍有悔』!倘若我大順不能在北京立腳,影響所及,將見河北、河南、山東各地變亂蜂起,舉國騷亂,大局崩解之禍,不知『伊于胡底』!」

宋獻策輕輕點頭,小聲問道:「事急勢迫,皇上東征之意已決,今晚召對,我們用何言進諫?」

「皇上親率六萬將士,孤軍東征……」

「不是孤軍,是懸軍。」

「是的,是懸軍東征,也等於是孤注一擲。此事乃國家安危存亡所繫,你我既為順朝大臣,理當盡職盡忠,知無不言,方不負事君之道。」

「如何能克盡厥職,知無不言?」宋獻策剪去燭花,注目望著李巖。

李巖沉吟片刻,重新抬起頭來,口氣堅定地說道:「依弟愚見,事至如今,只好將今晚之卦,不作隱瞞,面奏皇上。平時陛下十分重視仁兄占卜,倘若今晚聽到卦爻辭之後,果然動心,你我即可乘機反覆剖析,冒死苦諫,想來陛下可能回心轉意,懸崖勒馬。」

宋獻策說:「難!難!據我看,此時諫阻東征,十分困難,反而可能惹皇上震怒,埋下你我日後之禍。」

當晚,他們奉召入宮。當走到文華殿宮院門前時,宋獻策拉一下李巖的袍袖,小聲囑咐:

「今日召對,不同平日,犯顏直諫的話由我來說,兄只須幫襯一二句即可。」

李巖心中感激獻策的關照,小聲說:「請兄盡力苦諫吧!」

他們進入文華殿。磕頭、賜座之後,李自成問道:

「你們回到軍師府,為東征卜卦之事如何?」

宋獻策和李巖恭敬起立,依照獻策囑咐,李巖低頭不語。直到此刻,宋獻策還在心中嘀咕:「要直言不諱麼?」李自成又問道:

「獻策,你到底卜了個什麼卦?」

宋獻策躬身答道:「陛下,請恕臣死罪!臣於晚飯後沐手焚香,請出蓍草,敬謹卜卦,竟得一個不甚吉利的卦,不敢冒瀆聖聽。」

李自成暗暗吃驚,又問道:「到底得的是什麼卦?」

宋獻策:「在乾卦中……」

「在乾卦中……什麼卦?」

「上九,亢龍有悔。」

「《易經》……孤不曾讀過。什麼叫『上九』?『亢龍有悔』是什麼意思?」

宋獻策心中害怕,仍不敢直言這是凶卦,繞著彎子說道:

「相傳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成為《周易》。一部《周易》,卦理深奧,變化無窮。總而言之,不外陰陽搭配,相生相剋,天地間萬事萬物,莫能逃易理之外。因為易理如此重要,所以孔聖人活到四十多歲時對弟子們感慨說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中講的是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陰陽二氣化為圖像便是乾坤二卦,化為數字,便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一、三、五、七、九是陽數,二、四、六、八是陰數。因為以數字代表陰陽變化,故卜筮亦稱數術之學。微臣……」

李自成心急地說:「此刻不是講書,孤要你說明白這一卦主何吉凶。既是凶卦,也須將凶卦的道理說個明白。快說!」

宋獻策跪下說道:「請恕臣死罪!卦名『上九』在乾卦中陽盛已到極限,正所謂到了『物極則反』,是極運,不能再前進了。倘若再往前進,就要受挫,必將有悔。所以這一卦的爻辭是『亢龍有悔』。《系辭》是孔子作的,解釋此卦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今日陛下已得北京,仍要懸軍東征,不顧困難,與此卦正合。臣心所憂,不敢不冒死直諫!」

李自成心中震驚,一時拿不定主意,隨即向李巖問道:

「林泉,你對此卦有何解釋?」

李巖已經跪在地上,回答說:「《易經》別的卦中也有『亢龍有悔』,但不若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最為不吉。剛才獻策所言,敬請陛下採納,對東征事三思而行,以免有悔。」

李自成忽然疑心正副軍師商量好假托占卜來諫阻東征,登時產生了一股反感。他沉默片刻,又神色嚴峻地向李巖問道:

「這卦就沒有別的解釋了?」

李巖說道:「《易經》卦辭十分簡單,常人不易全懂。幸有孔聖人出,好學深思,勤奮讀《易》,韋編三絕。他曾經說自己『四十而不惑』,但過四十歲以後,他又對弟子們感慨地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到了晚年,他周遊列國回來,專心為《周易》寫出《十翼》,又稱《易傳》,以教後人。《系辭》包含在『十翼』之內,十分重要……」

「孤要你解釋『亢龍有悔』!」

「是的,微臣正要解釋。」李巖又叩了一個頭,接著說道,「剛才獻策所言,正是孔聖人的話。但《系辭》中另外還有幾句話。『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這幾句《系辭》頗有深意。」

「這幾句話與孤東征之事何干?」

「請陛下效唐太宗從諫如流,俯聽臣愚昧之見。陛下雖然建國大順,改元永昌,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說:「倘若不是吳三桂據山海衛不肯投降,孤在數日內即可舉行登極大典!」

「微臣願意冒死直言,苟利於國,不避斧鉞之誅。孔子聖人,在『貴而無位』之後,接著又說,『高而無民』,更值深思,亦與今日我大順情勢吻合……」

「我大順已佔有南至長江,北至燕山的半個中國,江南亦不難傳檄而定,怎麼說孤目前的處境是『高而無民』?」

「臣竊思,我朝雖然新佔有數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瘡痍滿目,人民未享復甦之樂,故雖有土地而未得民心,所以皇上是『高而無民』。荀子議兵,首重得民,陛下今日真正之憂不在吳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處處民心未服。萬一東征受挫,東虜乘之,兵連禍結,將以何策善後?請陛下三思!」

「你說孔子解釋『亢龍有悔』一卦的一段話,下邊一句是什麼?」

「下邊一句話是『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這句話與我大順朝的情況不合。孤於崇禎十三年入河南,得牛金星與你們二位,到襄京後得喻上猷、顧君恩與楊永裕等,都是人才。如今滿朝濟濟,都是孤的輔弼之臣。不能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啊!你們都是賢人,並沒有身居下僚!」

「陛下聖明,延攬人才,才有我大順朝於短期中六部鹹備,濟濟多士。然而還應有眾多地方大吏,府州縣官,為陛下治理國土,恢復農桑,嚴懲奸宄,使百姓得享復甦之樂,四民鹹有葵傾之心。必須如此,三年之後,方能足食足兵,國家根基稍固,立於不敗之地。目前我朝處處尚在戎馬倥傯之中,賢人避居山林,豪強伺機為亂,而派往河南、山東各地的州縣官多系市井無賴之徒,仰賴陛下聲威,徒手赴任,只知要糧要錢,要騾馬,甚至要女人。百姓常聞『隨闖王不納糧』之言,始而延頸以待,繼而大失所望。所以《系辭》上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與目前賢人避世,不肯為陛下效力的情況,大致相合。也因此『動而有悔也』。臣愚,直陳所見,懇乞恕罪!」

李自成雖然明白李巖說的多是實情,無奈自從他到了西安以後,天天聽慣了歌功頌德的話,偶聞直言,總不順耳。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巖,又看看宋獻策,同時又想到今日午後的御前會議,說道:

「東征之計已定,拖延時日,絕非上策。你們不要再諫阻,徒亂孤心!」

宋獻策一反平日的謹慎態度,慷慨說道:「臣碌碌江湖布衣,蒙恩側身於帷幄之中,言聽計從,待如腹心,故臣願以赤忠報陛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臣縱觀全局,衡之形勢,證之卦理,竊以為,陛下東征則於陛下頗為不利,吳三桂如敢妄動則於吳三桂不利。為今之計,與其征吳,不如備虜。吳三桂雖有數萬之眾,但關外土地全失,從長遠看,不足為患。東虜則不然。此一強敵,萬不可等閒視之。東征山海,如同捨本而逐末。一旦虜騎南下,或擾我之後,或奔襲北京,則我腹背受敵,進退失據,何以應付?處此國家安危決於廟算之日,臣忝居軍師之位,焦心如焚,不能不冒死進言,懇乞俯聽一二,免致『亢龍有悔』。」

「孤不能一戰而擊破吳三桂麼?」

「兵法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方是取勝之道。今吳三桂據守雄關,頗有準備,無懈可擊,又加以逸待勞,倘若東征不利,豈不折我兵馬,挫我軍威?倘若東虜乘機南犯,我軍遠離北京,又無援兵,必敗無疑。」

「孤只打算以速取勝,然後迅速回師,在北京郊外與東虜作戰。」

「虜兵何時南犯,自何處進兵,是否與三桂已有勾結,凡此種種,我皆不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目前形勢,我對虜情知之甚少,虜對我則知之較多……」

「為什麼東虜對我知之較多?」

「往年曾聞東虜不僅派細作來北京探刺情況,還出重賞收買消息。我軍到北京只有七萬多人,每到一地,都沒有設官理民,雖有疆土而不守,雖有人民而不附。凡此種種,東虜豈能不知?倘若虜騎入塞,彼為攻,我為守。兵法云:『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長城以內,千里畿輔,平原曠野,地形非利於藏兵設伏,故守軍非『藏於九地之下』。而東虜士飽馬騰,可隨時來攻,馳騁於曠野之地,正所謂『動於九天之上』。故目前戰爭之勢,對我極為不利。我之大患,不在山海一隅之地與三桂數萬孤軍,而在全遼滿洲八旗之師。臣今衡量形勢,縱覽天時、地利、人和,心懷殷憂,不能不冒死進言。請陛下罷東征之議,集全力應付滿洲強敵。倘能一戰挫其銳氣,則吳三桂將可不戰而勝。」

李自成心中更加彷徨,又問道:「既然滿洲人尚在調集人馬,趁其來犯之前,為使吳三桂不能與東虜勾結,先將他打敗如何?」

正說著,雙喜匆匆進來,跪下稟道:「啟稟父皇,汝侯率領亳侯等幾位大將,還有從通州趕來的劉體純,有重要軍國大事,來到文華門,請求立即召見。」

「叫他們馬上進來!」

劉宗敏進來後,為要做武將表率,先在李自成面前叩頭,李過等大將們一齊叩頭,肅然就座。宋獻策和李巖看見劉宗敏的嚴峻神色,已知事情有變,同時在心中想道:

「完了!剛才的一番苦諫將付諸東流!」

李自成向眾位親信大將臉上掃了一眼,先向劉體純問道:

「德潔,你在通州,又有何緊急探報?」

劉體純重新跪下,奏道:「臣黃昏時在通州得到了才從山海衛回來的細作稟報,連日來吳三桂與部下文武商議,又召集山海衛地方紳士商議,決定興兵復明,為崇禎復仇。又擔心兵力不足,決定差人去瀋陽向滿洲借兵。」

「他要投降滿洲麼?」

「聽說不是投降,是借兵。等吳三桂進了北京,收復明朝江山之後,割給滿洲一些土地,每年給滿洲人大批金銀綢緞,像南宋對金朝那樣。」

「他媽的,該死!」李自成不覺罵出一句粗話,又惱怒地對宋獻策和李巖說:「吳三桂向滿洲借兵,戰爭來到眼前,你們剛才還苦苦諫阻孤討伐吳三桂,幾乎誤了大事!」

宋獻策和李巖本來有許多話可以爭辯,但李自成是皇帝,此時頂撞將有不測之禍。他們心中十分委屈,震驚失色,只好低下頭去。劉宗敏向李自成說道:

「聖上不必生氣!宋、李兩軍師都是忠臣,諫阻陛下東征也是出於一片忠心,只是他們的兵書讀得太多,越讀越顧慮多端,膽子越讀越小了。咱們從在陝北起義以後,隨時說打仗就打仗,碰上官軍,你不打也不行,那就打唄。一不卜卦,二不查看兵書,三不看皇歷選擇吉日,四不慢慢商議。陛下常說:兩軍相遇勇者勝。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咱們起義後那麼多年,是在刀刃上走過來的。那許多年呀,咱們不靠陰陽八卦,不講金木水火土,嘗盡艱難困苦,一步一步走向勝利,全靠陛下對敵人敢打敢拚。陛下先稱『闖將』,後稱『闖王』,全靠一股闖勁!難道不是這樣麼?」

李自成頻頻點頭,在心中說道:「東征之事,孤不再猶豫了!」

劉宗敏又說:「從今夜起,即作出師準備,一部分人馬先移城外。各種輜重軍需,也要連夜準備,兩日內趕往通州,不得稍誤。皇上御駕親征,北京哪位大臣留守,哪位大將警衛,留下多少兵馬,都得請皇上趕快決定。自今夜起,群臣凡有諫阻東征的,陛下一概不聽,以示皇上已下決心。如此才能使三軍同心,鼓舞士氣!」

「你說得很是。」李自成點點頭,又轉向大家說,「如何調動人馬,如何東征,由提營首總將軍全權處置。牛丞相和各衙門大臣,自然要留守北京。今夜孤就宣召牛丞相、六政府尚書侍郎等大臣進宮,面商留守諸事。」

劉宗敏問:「皇上,北京為陛下行在,必須有一大將率領一萬人在此鎮守,何人為宜?」

李自成遍觀諸將,沉吟片刻,忽然說:「林泉文武雙全,他留下來,率領一萬人馬鎮守北京,李友、李侔與吳汝義為副。林泉,你以為如何?」

李巖趕快跪下說道:「臣碌碌庸才,荷蒙重任,不敢違命,縱然肝腦塗地,也要盡心努力,以報陛下,待陛下凱旋!」

「好,好。」李自成說,「你平身,坐下。獻策,諫阻孤東征的話不用說了,要一戰打敗吳逆,你有何計?」

宋獻策明知東征必敗,今後大局難料,正應「亢龍有悔」之卦,心中震驚,手心暗暗出汗,但他畢竟有非凡之處,仍然思慮周密,神態鎮靜,起身奏道:

「山海衛地勢險要,城池堅固,無法包圍,也不能硬攻,必須出奇兵攻其要害,焚其糧草,使其軍心瓦解,不戰自潰。」

「能如此就好,請你快說!如何能攻其要害,使其不戰自潰?」

「據我軍小劉營細作探得確實,吳三桂經海上運來的大批糧秣輜重,只有一小部分運入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餘艘海船上,停泊於姜女廟海邊。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相距十三里。如今海面風多,海船都泊於緊靠海岸可以避風之處,容易被我軍出奇兵焚燬。倘若此計能行,吳三桂的數萬關寧兵雖然號稱強悍,必將軍心自亂,人無固志,不需苦戰,自然崩解。」

李自成眼睛一亮,想起上次召見劉體純時,自己也曾想到過焚吳三桂糧船的事,連連點頭說:「孤也想到過,可是……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我軍如何能夠出奇兵奔襲姜女廟,焚燬糧船?」

「在山海關之北約三十多里處,有一地名曰九門口,又名一片石,是燕山山脈最東端的一座雄關,平日守軍只有四五百人。我軍可派五千騎兵,從撫寧縣境內山間小路於半夜出其不意,襲佔九門口,然後以五百人留守,四千五百騎兵沿小路前去焚燒糧船。從九門口到姜女廟是一條絃線,大約有四十里,沒有山嶺,利於騎兵奔馳。路過山海關外的歡喜嶺時,可再留下三千人馬,面向山海關佈陣,火器弓弩在前,以防吳三桂的人馬出關救糧。只派一千五百騎兵,攜帶硫磺等引火之物,飛馳姜女廟海邊,使海船拔錨不及,放火燒船。燒船之後,迅速退回,與歡喜嶺前的人馬匯合,趕快退回九門口,退入長城以內,不可在山海關外戀戰,徒傷兵力。」

劉宗敏忘記是在皇上面前,用力將大腿一拍,大聲說道:

「妙計!妙計!果然是大順皇帝駕下搖羽毛扇子的好軍師,人間奇才!」

李自成滿面含笑點頭,向宗敏問道:「誰可以率領這一支人馬建立奇功?」

宗敏說:「依我看,這一支奇兵最好交補之親自率領。」

李自成微微搖頭,轉望軍師。宋獻策已經落座,略一思忖,欠身回答:

「補之是大將之才,在山海衛城邊與關寧兵兩陣相對,大軍決戰,非他不行。羅虎又勇敢,又機警,與士卒同甘共苦,親如兄弟。命他率領這一支奇兵出九門口奔襲海邊,火焚糧船,必能勝任,用不著補之前去!」

李自成在心中對宋獻策大為稱讚,他出的焚糧妙計,還有他選中的將領,都與自己不謀而合。但是他又想到,萬一焚燒糧船之計受挫,就只能靠正面戰場。所以心中很不輕鬆,又向軍師問道:

「山海衛城池不大,可以圍攻麼?」

宋獻策直截了當地回答:「對山海衛不能圍攻,只能靠野戰以決勝負。臣細察輿圖,知我軍從山海衛城池左右,均無法越過長城,將吳軍包圍。此系就地理形勢而言。何況兵法上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今我軍只比吳軍多出一萬餘人,談何包圍,唯有決勝於野戰耳!」

李自成心情沉重,又問道:「野戰需要幾天取勝?」

「野戰只能打一天兩天,不勝則退,不可戀戰。在強敵之前,全師而歸,即是勝利。」

李自成臉色一寒,心頭猛然沉重。

李巖在心中讚道:「獻策畢竟是忠直之臣,在此緊要關頭,敢說實話!」

劉宗敏說道:「這次出征,皇上親臨陣地,我軍將士望見黃傘,必將勇氣百倍。為何不見勝利就趕快退兵?」

宋獻策直率回答:「其一,屯兵於堅城之下,自來為兵家之大忌。其二,兩軍相交,都將全力以赴,傷亡必重。我軍是懸軍遠征,別無人馬應援,既不能勝,又不速退,危險殊甚;其三,自北京七百里遠征,攜帶糧食甚少。當地人情不熟,不能『因糧於敵』,豈能令三軍空腹作戰?其四,遼東情況不明,東虜何時發兵,何時南犯,從何處越過長城,我方全然不知。倘若東虜自中協、西協入塞,斷我歸路,與關寧兵對我前後夾擊,我將無力應付。因想著以上四端,故愚意認為,倘若一戰不能全勝,必須以火速退兵為上策。」

劉宗敏怫然變色,說道:「獻策!你怎麼光愛說洩氣話?哼,咱們還沒有出兵,你就想著從山海衛趕快退兵!」

「是的,侯爺!用兵之道,變化無常,為將者一見形勢不利,不宜再戰,便應全師退兵,以保三軍之命,以後再戰。倘若『知進而不知退』,便是……取敗之道。」宋獻策本來想說出《易經》原話『亢龍有悔』,但看見皇上臉色嚴峻,便改換說法,避開「龍」字。

李過笑道:「軍師,你這話關乎大局,可不是說著玩的!」

宋獻策勉強微笑著說:「補之,兵法中《謀攻篇》,不是只講進攻,也講『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聖人著《易經》特立遁卦。遁是逃避之意,此卦就是講究如何趨吉避凶,由逃避變為亨通,所以《易經》中說:『遁之時義大矣哉!』」宋獻策說到這裡,看見皇上臉色緩和下來,也就不再說了。

李巖很明白獻策的良苦用心,深為佩服,他站起來向皇上躬身奏道:

「陛下率大軍東征之後,北京兵力空虛。倘若東虜自西協入犯,威逼北京,如之奈何?請陛下速下密詔,命劉芳亮仍然坐鎮保定,但需抽調兩萬精兵,速來北京增援。有此增援之師,方能使北京安如磐石。」

李自成點頭說:「此議很好。兩位軍師還有什麼建議?」

李巖說道:「河南情況殊為可憂。請陛下火速密飭袁宗第自湖廣抽調五萬大軍,由他親自率領,馳赴河南,鞏固中原。」

「湖廣由誰鎮守?」

宋獻策回答:「目前左良玉雖然屯兵武昌,但是他從前年朱仙鎮大敗之後,暮氣日深,他本人也身體多病,看來不會再有多大作為。白旺駐在德安,足可使左良玉不能向西一步。」

「那好,孤明日即飛敕袁宗第率五萬人馬離開湖廣,駐軍洛陽,鎮守河南。」李自成向大家望了望,又說:「你們出宮吧,分頭準備出兵東征。」

回到軍師府,宋獻策先輕輕歎一口氣,神色愁悶,向李巖說道:

「仁兄借『亢龍有悔』之卦,反覆苦諫,未能挽回聖心。倘若東征失利而滿洲人乘機而至,我朝根基未固,前途難料!」

李巖點頭說:「弟也有同樣擔心。幸而兄隨後以遁卦進言,似蒙聖上與首總將軍重視,也算是亡羊補牢之計。」

「不然。大軍鏖戰,兵馬混亂,往往想退出戰場,全師而歸,十分困難。我軍最好不去山海,但我們已無力阻止了!」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