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一條血路

有些人的不凡並非與生俱來,而在於他們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做恰當的事。默克爾能坐上基民盟黨主席的職位,絕不是輕描淡寫的幾筆文字可以概括,這其中的種種曲折,只有身在其中者方知。

科爾「黑金案」,牽扯了眾多基民盟內的高層。他本人和朔伊布勒的爭鬥也讓整個德國政壇看了笑話,許多基民盟原來的堅定支持者都因對他們失望而放棄選票或者投給了其他黨派。

形勢如此嚴峻,基民盟內如同繃緊了一根弦,輕輕一觸就會發出劇烈的迴響。北威州黨主席呂特克斯在進行州議會選舉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再有任何大動作。儘管他有心成為基民盟黨主席,但現實情況讓他無暇他顧。資歷頗深的老國防部長呂厄也是如此。與呂特克斯相比,他更多的是受到黑金案的影響,選民們對基民盟非常失望,致使他在石荷州的選舉功敗垂成。

就在呂厄選舉的前幾天,邁爾茨、施托伊伯和他共進晚餐,商量下一任黨主席的人選。鑒於黨內高層的人物少有不被波及,以及選民心中對黨內高層的懷疑和失望情緒,他們得出了「或許由州長出任主席會比較好」的結論。

他的如意算盤,在默克爾於地區聯席會議上得到的強大民意支持這一事實面前不奏效了,儘管其他基民盟內部的高層們對此並不樂見。他們認為,現在讓默克爾成為主席候選人還為時過早,這個時期太過特殊,全黨內的空氣彷彿給點火星就能燃起來,不如冷卻冷卻,過段時間再從長計議。

邁爾茨和呂厄還有這樣的打算:讓某位州長先來擔任這個特殊時期的主席,過段時間再另行選舉。

客觀上說,他們的考慮非常正確,這時的民眾本就被政治黑金案折磨得很敏感,做出的選擇也必然缺乏一定深度的思考,但實際情況是,不會再有除了默克爾之外的其他任何主席候選人了。

地區聯席會議一結束,便打消了其他覬覦黨主席一職的高層們或者州長們的想法。福格爾就在此時發表聲明說,不會接受任何所謂「過渡時期黨主席」的安排,也決不承認這樣的黨主席。

這種黨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幫了默克爾的忙。這名來自東德,自1989年參加民主覺醒黨後一路隨基民盟而來的女性,即將抵達基民盟的頂點。就在2000年4月10日的黨代會大選上,默克爾成功獲得超過96%的選票,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

默克爾在採訪中總是說,從她擔任聯邦部長到成為黨主席,人生中的任何一個轉折點都是驚喜,她從未真正地預料到什麼。這話或許應該這麼理解:每個她願意看到的結局對她來說都是驚喜,當它們還在萌芽時,她就已經想好該如何讓它們開花了。

初次見到科爾時、與朔伊布勒商討時、作為部長參加國際會議時、面對重大危機時……每一次,默克爾都細心地埋下可能會破土而出的種子,一旦逢上雨露,她會全心全意地照料那顆小小幼苗,直到它最後開出絢爛的花朵。這一次也是如此,當她看到自己的文章讓科爾和朔伊布勒互相爭鬥時,她會考慮基民盟之後的出路,會思考下一任黨主席人選。

每一屆新的主席總會為自己挑選新的總書記,默克爾選中的是明斯特地區的聯邦議員魯普萊希特·波倫茨。基於默克爾的推舉,他贏得了781張選票而成功任職。此時,朔伊布勒仍然為黨內的主席團成員之一。

默克爾也表示了對科爾的慰問,她為科爾——這位在黨主席之位上度過25年,如今卻遠離基民盟的政治家的遭遇表示遺憾,同時也為基民盟不得不對科爾做出的裁決表示遺憾。她希望科爾能夠理解這樣的決定,畢竟政治獻金事件的影響如原子彈爆炸一般。

在默克爾經歷如此大的「顛簸跨越時期」,媒體自不會坐視不管。早在黨內一片混亂之際,《明星》雜誌就用大幅版面做出了《統帥,我們需要您!》的標題。當默克爾成功當上黨主席時,各種報刊爭相發表評論,比如《法蘭克福匯報》《日報》等,其中既有對默克爾人生的總結,也有對默克爾的懷疑,還有對基民盟未來的展望。

默克爾的當選,意味著科爾時代的終結。那麼,新上任的主席究竟將如何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全新的時代又將以怎樣的形式呈獻給廣大民眾?

從默克爾當上基民盟黨主席的那一刻起,麻煩一個接一個,不停襲來。首先是基民盟在州議會選舉中的失敗,這主要是由於科爾政治黑金案的影響,導致投票人數比起以往大幅下降。隨後是聯盟黨在稅收問題上的慘敗,由此默克爾和邁爾茨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再加上默克爾在上任不過6個月之後,就辭退了自己的總書記波倫茨。壞消息接踵而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默克爾的執政能力:這個東德女人到底行不行?

最初,默克爾選擇波倫茨作為總書記,主要是看中他北威州出身的身份,加上此人在處理事務上也比較穩妥。對默克爾來說,她原本打的如意算盤是:總書記應該是個能與她堅定地站在同一戰線的人,在具體事務上可能會持不同觀點,但在大方向上一定要絕對一致;同時,此人還必須在較為恰當地處理好政務的同時,通過外界來達到一定的政治效果或影響,比如給媒體一些心照不宣的暗示,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讓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恰到好處地抵達大眾,但又讓他們抓不到任何具體的把柄。

很顯然,性情平穩溫和的波倫茨達不到這樣的高端要求。他很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本就不是個擅長攻擊政敵的人,若只需好好處理工作,自然不在話下。如此,波倫茨只在總書記的寶座上待了5個月。由於他很好地完成了每一項工作,也算是非常體面地「下崗」了。

波倫茨本人並不因此憎恨默克爾。他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若是繼續和默克爾搭檔,會出現更多矛盾,彼此的工作也不能很好完成。現在來看,他的這個決定非常正確。默克爾也非常欣賞他的態度,至今兩人仍然是關係不錯的朋友。

比起波倫茨的離開,真正令默克爾焦頭爛額的是另外一件事。

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因1998年聯邦大選的慘敗,從此變為反對黨角色。令他們預料不到的是,作為聯邦總理的社民黨人施羅德和新上任的財政部長艾歇爾,居然有如此強大的能力,能讓稅收改革方案在議會通過。

在對這一政策的態度上,反對黨極其不好拿捏。若是新的改革方案發揮了作用,取得了好成績,社民黨領導的政府將立下大功,這對聯盟黨下一屆大選非常不利;而若是政策沒能發揮作用,社會上就可能出現諸如「改革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反對黨從中阻撓」或者「就是因為反對黨的不配合,我們的經濟才沒能取得應有的發展」之類的聲音。不管哪一種情形出現,聯盟黨都沒有好果子吃,因此把握自身位置顯得尤為重要。正是這其中的特殊性,才要求基民盟的高層領導人擁有優秀的能力來應對。

遺憾的是,聯盟黨完全沒有處理好這件事的能力,一時陷入一敗塗地的境地。黨內許多人也從默克爾當選主席的期待中漸漸陷入對現實的失望情緒裡,全黨氣氛十分悲觀。默克爾本人則對此事抱有非常不滿的態度。

實際上,政府工作決議的實行是由議會黨團主席負責,而協調商量決議的內容則是巴伐利亞州州長的工作,前者職務由邁爾茨擔當,後者則是由施托伊伯擔任,默克爾在這件事中根本不能起任何有效作用。也是因為此事,她和邁爾茨的關係開始敏感起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稅收改革方案被通過?

最主要的問題仍出在基民盟黨內部。

經歷了重重打擊、動盪不安的基民盟元氣大傷,在處理科爾事件的同時,還必須履行作為反對黨的職務。不少基民盟支持者的背棄早已讓許多黨員陷入失望和驚恐中,他們非常害怕突然又發生什麼讓黨的前途徹底無法挽回之事,在應對政治問題時也完全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思考力和分析力,由此便對施羅德政府多有輕視。

第二個原因,則在於施羅德和艾歇爾的政治能力。他們向柏林州、不萊梅州、勃蘭登堡州這3個基民盟參與執政的州允諾,會在財政改革方案通過後給予他們特殊「好處」。儘管這件事後來被評論為「聯邦制的賄賂鬧劇」,但不能否認,它產生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此外,政策本身也具備一定的可行性。新提出的改革方案完全承接了1995年至1997年魏格爾改革時的經濟思想,在理論方面無可挑剔,故此贏得了經濟界的大力支持。

基民盟黨內低估了施羅德的能力,默克爾卻留了心眼兒。

在第一次見到施羅德時,她就已經知道這是個務實主義者,也是個不好對付的主兒。彼時的她顯然還需歷練,直到最後她也沒能阻止這件事情。客觀條件已經十分艱難,她的「無所作為」又讓人們對主席的信任度打了折扣。對此,那時的默克爾顯得委屈又沉不住氣。她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邁爾茨,說他不能堅定自己的立場,處理事務有些脫離實際。事實上,這些評價有失偏頗,倒顯出了她的眼光不夠準確。邁爾茨對此非常生氣,兩人最終分道揚鑣的種子也就此埋下。

不利的局面給默克爾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怎樣才能扭轉乾坤?如何讓黨內成員從之前的打擊中掙脫出來?如何憑借自己的能力取得民眾的信任?這都是默克爾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但對民眾來說,壞消息是否會持續出現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