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陷落於一片血海之中

在華東,上海陷落之後,日軍撲向國民政府的所在地——首都南京。於是,第二次「正面的正規戰」,即南京會戰已迫在眉睫了。

首都得失,事關重大。蔣介石必死守,日軍必猛攻,雙方必定大戰一番。

日軍分三路進攻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率十三個師組成南京衛戍軍。

11月16日,中山艦升火,在一片凝重的氣氛之中,徐徐駛離南京。中山艦是一艘著名的軍艦。它原名永豐艦。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之際,孫中山便是在這艘軍艦上避難,蔣介石也正是在這艘軍艦上護衛孫中山。1926年3月,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又成了國共分裂的訊號。這一回,中山艦再一次擔負歷史性的使命,它載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離開首都,沿著長江,朝重慶迸發。

四川省主席劉湘發表致林森電報,表示「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

林森此行,為何如此隆重?

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從此,重慶這座山城成了「陪都」——戰時首都。

不過,最初只是林森作為國家元首,先遷往重慶。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機關,則就近遷往武漢。

就在日軍重兵壓境、三面包圍南京之際,那位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又求見蔣介石。他再度充當日、華之間的幕後斡旋人。

12月2日,躊躇再三的蔣介石,在會見陶德曼時表示退讓:「中國政府願以德國所提出的各點作為談判的基礎。」

德國所提出的「各點」,亦即日本所提出的七條。

蔣介石「降價」,日本卻「加價」了!日本於七條之外,又另加了四條「亡人之國的新條件」!

日本外務大臣在給德國駐日大使的公文中稱:「如中國方面總的承認這樣一個媾和原則,向帝國政府表示乞和態度,則帝國準備答應開始進行日、華直接談判。」

日本全然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態度,他們要蔣介石「乞和」!自然,這是蔣介石所無法接受的。

蔣介石明確地拒絕了日本的條件。蔣介石說:「倭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餘地。」此時求和,無異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而內亂益甚。「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這樣,南京一戰已無可避免。12月5日,日軍兵臨石頭城下,蔣介石飛離南京,前往武漢。翌日,日軍的飛機便大批飛向南京,狂轟濫炸,一場惡戰開始了。

唐生智率眾奮力抵抗,無奈不是日軍的對手。12月12日——一年前的這一天,正是西安事變發生的日子,唐生智不得不敗退。翌日,日軍湧入南京,首都陷落。

一場空前的浩劫,在南京進行:日軍慘無人道地施行大屠殺,三十多萬中國人血染南京!日軍甚至進行「殺人比賽」……

12月17日,蔣介石在武漢發表《告全國國民書》,表示:「目前形勢無論如何轉變,唯有向前邁進,萬無中途屈服之理。」

中共立即對蔣介石的文告作出反應。《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宣言》於12月25日發表,指出:

蔣介石先生本年12月17日《告全國國民書》所提出之「貫徹抗戰到底」「爭取國家民族最後之勝利」之主旨,與本黨目前對時局的基本方針,正相符合。中共中央堅決地相信國共兩黨同志和全國同胞,定能本此方針,親密攜手,共同奮鬥。

國共之間,你呼我應,互相支持,同仇敵愾。這是過去十年中所從未有過的。

不過,也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在中共內部講話中敲響了警鐘,提醒全黨,要牢記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教訓:「1927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的革命歸於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該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

值得順便提到的是,正是由於第二次國共合作,在南京獄中被關押了三年的陳獨秀,於1937年8月23日獲釋。陳獨秀是中共的創始人,曾連任中共五屆總書記。不過,此時他已離開中共達十年之久了……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