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的火花,促使國共重開談判。
1940年6月,從蘇聯治療臂傷歸來的周恩來,奉毛澤東之命赴山城重慶,跟蔣介石談判。
周恩來跟蔣介石,已是談判的老對手了。
周恩來在談判中,摸透了蔣介石的脾氣。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會議上,非常生動地刻畫了蔣介石的兩面性。周恩來如此說:
蔣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不承認統一戰線,實際政策也在那裡限共防共,破壞統一戰線,存在著妥協投降的危險;但目前的方針及形式上還講團結,還主抗戰,還不願造成全國破裂的局面,這是蔣之意思與政策的最矛盾處,也就是他的政治的特點。
周恩來又分析了蔣介石不會馬上走汪精衛之路的原因:
一、投降將成為汪精衛的尾巴,或許會被迫下野。
二、分裂會遭到國人甚至他部下一部分人的反對,並且不能戰勝中共。
三、日本提出的投降條件太苛刻。
四、國內堅持抗戰的困難還不是完全無法克服。
五、國際的妥協派還不是一定要中國全部馬上投降。
由於周恩來對蔣介石知之甚深,所以有一整套的辦法對付蔣介石。周恩來總結了這麼幾條:
一、在他困難的時候援助他,在他蠻橫時拒絕他。
二、誠懇地批評,具體地建議。
三、影響他左右的進步分子,反對那些落後分子。
四、經過抗戰將領及有正義感的元老造成進步的集團來影響他。
周恩來精於談判之術,他還總結了跟蔣介石談判的若干「技術」,其實也可以說是藝術:
有利的應立即商定,不要希望將來會有更好的;無利的應該嚴正拒絕,不要拖泥帶水,使他增加幻想;讓步的應該自動讓步,不要等他要求;可能實現的應該適時適當地提出要求,不要過多也不要太少,免致做不到或者吃虧。總之一句話,對蔣不要過存奢望,但也不是一成不變。
這一回,周恩來和蔣介石在重慶重開談判,中心問題便是關於國共摩擦。
蔣介石一開始便說了一番帶骨頭的話:「對於抗戰、團結,我看國共兩黨都是有決心的,任何困難決不畏懼,國共間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但軍事上必須服從命令。」
周恩來馬上來了個針鋒相對:「這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服從,另一方面不應拿命令來脅迫。」
蔣介石搪塞道:「這是過去的事了。」
為了解決國共摩擦問題,蔣介石讓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跟周恩來進行具體談判。自然,又是一番討價還價式的舌戰:
周恩來「開價」:八路軍編三個軍九個師,月餉四百四十萬元;
國民黨「還價」;八路軍編三個軍六個師,加三個團,月餉六十萬元。
周恩來「開價」:新四軍編三個師,月餉一百萬元;
國民黨「還價」;新四軍編兩個師,月餉八萬元。
兩「價」之間,相距甚大,相互僵持著。
為了避免摩擦,也就提出了國共「劃界」問題。雙方劃定界線,「楚河漢界」,各佔一方。其中主要的焦點,當然是中共的「陝甘寧邊區」的劃界。另外,也要劃定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防區」。
國民黨提出,八路軍和新四軍歸第二戰區,因此兩軍的防區在黃河以北。八路軍原本在黃河以北,而新四軍則必須從皖南北進,渡過黃河。
談來談去談不攏。
蔣介石在7月16日攤牌了。他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向周恩來提出《中央提示案》,共四條:
一、劃定「陝甘寧邊區」範圍(此時准其包括十八縣),改稱「陝北行政區」,暫隸行政院,但歸陝西省政府指導。
二、劃定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作戰地域。將冀察戰區,即冀察兩省及魯省黃河以北,併入第二戰區,仍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以朱德為副司令長官秉承軍事委員會命令,指揮作戰。
三、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於奉令後一個月內,全部開到前條所規定地區之內。
四、第十八集團軍準備編為三軍六師,三個補充團。另增兩個補充團。新四軍准編兩個師。
顯然,對於蔣介石的這四條,周恩來難以馬上表態。這需要中共中央研究,才能作出決定。於是,周恩來在7月27日飛返延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很仔細地聽了周恩來的談判策略。周恩來提出,跟蔣介石談判,應當「在小問題上讓步而在大的問題上求得有利的解決」。毛澤東頗為讚賞周恩來的這一談判策略。其實,這一策略是周恩來摸透了蔣介石的脾氣之後得出的經驗!
根據周恩來的這一原則,他提出對蔣介石的《中央提示案》的答覆方案。
一、陝甘寧邊區改稱陝北行政區,這屬「小問題」,可以接受。但地盤一寸不讓,這屬「大問題」。
二、八路軍、新四軍要擴大到九個師、三個師,屬「大問題」,不可退讓。
三、劃分作戰區之事,屬大的「小問題」,可作為一種退讓的條件。
周恩來這一精明的「小讓大不讓」方案,得到了毛澤東的稱許。
於是,周恩來又在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穿梭。8月25日,周恩來經蘭州來到了重慶。
三天之後,周恩來、蔣介石之間的會談,再度舉行。白崇禧作為蔣介石的副手,也參加了會談。
完全出乎意料,蔣介石這一回態度變得非常強硬,對《中央提示案》不作半點讓步。談判陷入了僵局。
蔣介石怎麼會變得這樣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