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想找台階下台

不過,即使國共關係近於冰點的時候,蔣介石和毛澤東都還保持著克制:蔣介石沒有借皖南事變繼續大打,毛澤東沒有借皖南事變大鬧。

國共雙方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外敵——日本。蔣介石要顧忌各方的批評,毛澤東要考慮大敵當前。國共大打,「漁翁」日本得利。這樣,國共雙方都下不了大分裂的決心。

毛澤東的反擊,只是在政治上,在輿論上,大造聲勢,如毛澤東所言,「政治上取攻勢,軍事上暫時仍取守勢」。

蔣介石呢?也只局限於新四軍,只局限於說新四軍「違抗軍令」,這把火沒有燒到八路軍,沒有燒到整個中共。

毛澤東在1月25日致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的電報中,便作出這樣「有節」的策略規定:「蔣現尚未提及八路與中共,故我們亦不提及整個國民黨及中央軍,八路及中共人員亦不公開出面,看蔣怎樣來,我們便怎樣去,在這點上我們仍是防禦的。」

1月28日,毛澤東在黨內指示文件中,又提醒給蔣介石留點「面子」。毛澤東寫道:「唯在蔣沒有宣佈全部破裂時(宣佈八路及中共叛變),我們暫時不公開提出反蔣口號,而以當局二字或其他暗指方法代蔣介石的名字……」

正是由於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在互相指責中保持了克制,使國共關係瀕於大破裂的局面,終於得以挽回。

最使蔣介石尷尬的是,就在他的「一·一七命令」發佈之後,日軍居然便在24日把蔣介石的湯恩伯部隊十五萬人包圍於平漢鐵路以東!這表明,蔣介石一旦與毛澤東大決裂,日本便會大舉進攻!

日本陸相東條英機在30日發表講話,聲稱:「蔣政權內部打架,固然不能抗戰,但日本決不能依賴國共糾紛,而是要依賴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中國事件。」

日本的態度,也使蔣介石不能不考慮和中共重新和好。

不過,國共關係從冰點漸漸升溫,要有一個過程。最初,雙方都別彆扭扭,冷冷淡淡,圓睜怒眼,板著面孔。

周恩來在這陰晦寒冷的時刻,機警地指出:蔣介石一下子下不了台,正在尋找台階……

毛澤東也很清楚時局的轉變。他在2月14日致周恩來的電報中,作出判斷:「蔣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受內外責難之甚,我亦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獲得如此廣大的群眾(國內外)。」「目前形勢是有了變化的,1月17日以前,他是進攻的,我是防禦的;17日以後反過來了,他已處於防禦地位,我之最大勝利在此。」「反共不會變,高潮可能下降,剿共可能停止。」「目前國共是僵局(如陳佈雷所說),但時間不會久,敵大舉進攻之日,即僵局變化之時……」

真是尷尬人偏遇尷尬事。蔣介石正在找台階下台之際,碰上了棘手的難題:早在皖南事變前十來天,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名單公佈了。其中,中共參政員依然是毛澤東等七人。同時還公佈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將在1941年3月1日開幕。眼下,3月1日逐漸臨近,而中共卻表示如果蔣介石不接受「十二條」,他們就不出席會議。蔣介石本來是以國民參政會來裝潢民主的,中共不出席會議,理所當然使蔣介石尷尬不堪。

中共的「十二條」,早在1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言人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中,就明明白白地開列了:

一、懸崖勒馬,停止挑釁;

二、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並宣佈自己是完全錯了;

三、懲辦皖南事變的禍首何應欽、顧祝同、上官雲相三人;

四、恢復葉挺自由,繼續充當新四軍軍長;

五、交還皖南新四軍全部人槍;

六、撫恤皖南新四軍全部傷亡將士;

七、撤退華中的「剿共」軍;

八、平毀西北的封鎖線;

九、釋放全國一切被捕的愛國政治犯;

十、廢止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

十一、實行三民主義,服從《總理遺囑》;

十二、逮捕親日派首領,交付國法審判。

顯而易見,毛澤東所開列的這十二條,是蔣介石所萬萬不能接受的。

其實,毛澤東心裡也很明白,蔣介石是不可能接受這十二條的。毛澤東在2月24日致周恩來的電報中,說了一些頗為微妙的話:「用蔣介石的手破了一條缺口的國共關係,只有用我們的手才能縫好,我們的手即政治攻勢,即十二條,除此再無別的妙法。」「我們目的,不在蔣承認十二條或十二條之一部分,他是不會承認的(當然對黨內外群眾都不如此說,仍是要求蔣承認),而在於以攻勢打退攻勢。」「對於一個強力進攻者把他打到防禦地位,使他不再進攻了,國共好轉的可能性就有了。」

這就是說,在毛澤東看來,他的「十二條」,乃是一種「政治攻勢」。

毛澤東索性把這「政治攻勢」鬧大:讓周恩來以中共七參政員的名義,把這十二條乾脆送交國民參政會秘書長王世傑,要求國民參政會加以討論!周恩來還說明,在這十二條未得裁奪之前,中共參政員礙難出席會議!

在這一「政治攻勢」面前,蔣介石顯得被動。雖說蔣介石想約周恩來一談,但聖誕節的那次談話猶在耳邊……

於是,蔣介石只好請國共談判的元老張衝出馬。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