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步上中華民國總統寶座

就在蔣介石連吃敗仗、目怵心驚之際,民怨高漲,他在國民黨內的威信也隨之不斷下降,美國政府對他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蔣介石面對危局,下了一步挽回之棋,曰「實行民主政治」。那便是召開被稱為「民主之基」、「憲政之階」的國民大會,實行憲法,選舉總統。

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向來受到人們的非議。蔣介石在1946年11月15日召開國民大會。這次國民大會實際上是由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受到中共的激烈反對。中共拒絕參加,並稱之為「偽國大」。中國民主同盟等也拒絕參加。這次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同憲法》。

眼下,蔣介石要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總統、副總統,以表明這是「中華民周實行民主憲政的開始」。

蔣介石這人,骨子裡嗜權如命,表面上卻是謙謙君子。早在1946年11月,國民大會召開之時,蔣介石便曾發表這樣的演說:「我個人本來沒有政治慾望和興趣,而且我今年已經六十歲,更不能像過去二十年一樣擔負繁重的重任,所以必須將國家的責任交託於全國的同胞。」

這一回,蔣介石又顯得很謙虛,他表示在「國家未能統一」之前,「決不競選總統」而只「願擔任政府中除正剮總統外之任何職責」。

蔣介石在1948年4月4日國民黨臨時中央全會上,提出了總統候選人的五項條件:一、瞭解憲法,認識憲政,確保憲政制度,二、富有民主精神及民主思想,三、忠於戡亂建同之基本政策,四、深熟我國歷史、文化及民族傳統,五、對當前之周際情勢與當代文化有深切認識。

蔣介石還說:「吾人可提一具有此種條件之黨外人十出任總統候選人。」

蔣介石彷彿在給人們出啞謎,人們紛紛猜測究竟誰是蔣介石心目中的未來總統。按照蔣介石開列的這些條件,很多人推測是胡適。胡適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便頗享盛名;抗戰期間,出任駐美大使;後又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憲法》。

他和美國有著良好的關係,義是文人的象徵。

蔣介石常常叫人捉摸不透。他「決不競選總統」,人們竟難以知悉他是甭本意如此:真的吧,可能如此,推出胡適當象徵性的元首,如同當年以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一樣;假的吧,也可能如此,仿照古賢,總是要先來一番遜辭再三。

蔣介石再三堅辭總統候選人,倒是張群明白他的心意;《中華民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作了一些限制,必須進行修改。

於是,在4月5日下午的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上,通過了南陳佈雷起草的一項決議案:「總裁力辭出任總統候選人,但經常會研究結果,認為國家當前的局勢,正迫切需要總裁的繼續領導,所以仍請總裁出任總統,以慰人民喁喁之望。常會並建議在本屆國民大會中,通過憲法增加『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在戡亂時期,得為緊急處分。」

這新增的「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予了總統以「緊急處分」的特殊權力,蔣介石滿意了。於是,蔣介石也就不再「堅辭」了。

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了「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介石也就在總統候選人討論會上發表演講。蔣介石追述了自己的奮鬥史,從最初追隨孫中山,到領導北伐,再到進行「剿共」,直至領導抗戰。最後,蔣介石說了這麼一番話:「我是國民黨黨員,以身許同,不計生死。我要完成總理遺志,對國民革命負責到底。我不做總統,誰做總統!」

蔣介石既然說「我不做總統,誰做總統」,當然就一錘定音。他成了總統候選人。

不過,光足他一人成為總統候選人,也就談不上競選,缺少民主的味道。於是,由居正參加陪選。居正那時擔任立法院院長。

翌日,國民大會進行選舉。蔣介石得兩千四百三十票,居正得二百六十九票,蔣介石的得票數差不多是居正的十倍。這樣,蔣介石也就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從此集總統、總裁於一身。

總統的選舉頗為順利,而副總統的選舉卻風波迭起。

副總統的候選人,蔣介石原本內定孫科。孫科為孫中山嗣子,擔任過立法院院長、行政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孫中山乃國民黨的締造者,孫科作為孫中山之子在國民黨內頗享聲譽,而且與蔣介石關係不錯。由孫科出任副總統,也表明蔣介石對孫中山的忠誠之意。

事出意外,忽地殺出一匹「黑馬」,角逐副總統,打亂了蔣介石的陣腳。此人便是李宗仁。李宗仁與孫科同齡,小蔣介石四歲,乃桂系首領。

李宗仁向來與蔣介石齟齬頗多:

他先是在1927年8月聯合何應欽逼蔣介石下野;

1929年3月,爆發蔣桂戰爭,李宗仁兵敗,出走香港;

1929年11月,他又聯合張發奎反蔣,又敗;

1930年,他與閻錫山、馮玉祥一起反蔣,再敗;

過一年-1931年5月,他和陳濟棠聯名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

1936年,他再度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兵變……

在抗戰中,李宗仁因指揮台兒莊戰役,給了日軍沉重打擊,名聲大振。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委任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

李宗仁此人錯綜複雜,既反蔣、抗日,也反共。他在1927年4月,支持過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支持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

李宗仁一向「凡事不為天下先」。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李宗仁會跑出來競選副總統。

就連李宗仁手下的大將白崇禧都感到驚訝。

幕後的底細,若干年後由李宗仁的政治秘書程思遠道出:「後來我才知道李宗仁所以要競選副總統,完全是出自司徒雷登的策動。」

原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在1947年夏去北平。9月8日,他在向美國國務院提出的一份特別報告中,寫道:「在一般學生心目中,象徵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已日趨式微,甚至目之為過去人物者。」

司徒雷登又指出,「李宗仁將軍之資望日高」。

這表明,美國已把希望寄托在李宗仁身上。

有了美國的支持,李宗仁也就「當仁不讓」了!他出馬競選副總統,自然使蔣介石心中不快,他曾說這「好比一把刀指著胸膛那樣難過」。

除了李宗仁、孫科之外,還有程潛、於右任以及莫德惠(社會賢達)、徐傅霖(民社黨)等作為副總統的候選人。當然,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李宗仁和孫科。

副總統的競選,近乎白熱化,那角逐的激烈程度絕不亞於一場精彩的球賽。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的結果是:李宗仁得七百五十四票,孫科得五百五十九票,程潛得五百二十二票,於右任不足五百票,莫德惠、徐溥霖各得二百餘票。

李宗仁得票數雖然居於榜首,但不足當選票數,即未超過全額半數——一千五百二十三票。

24日重選,李宗仁得一千一百六十三票,孫科得九百四十五票,程潛得六百一十六票。李宗仁仍未過半數。

這時,蔣介石對李宗仁施加壓力。會場上散發種種傳單,對李宗仁進行激烈攻擊,說他的台兒莊的勝利是假的,說他的競選口號跟共產黨的口號差不多……

25日,各報爆出大字標題新聞:李宗仁退出競選!

李宗仁以退為進,這一著棋是高明的。因為他一旦真的退出競選,蔣介石的臉上也不好看了。

於是,蔣介石只得出面,表示在選舉中「不袒護、不支持任何一方」。李宗仁又重新參加競選。

28日,進行第三次選舉。李宗仁得一千一百五十六票,孫科得一千零四十票,程潛得五百十五票。李宗仁仍未過半數。

不得已,只好在29日進行第四次選舉——這一次是「決選」,以誰多誰當選,不一定要過半數。李宗仁最後以一千四百三十八票,險勝孫科。

就在南京忙於競選的那些日子裡,4月22日,延安重新回到中共手中。不過,毛澤東沒有重返延安,卻東渡黃河,由山西進入河北阜平縣境內。

蔣介石和李宗仁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毛澤東當即作出反應。以中共中央名義發表的《紀念「五一」節口號》,共二十三條,其中的第二條是:「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是中國人民死敵蔣介石走向滅亡的日子,蔣介石做偽總統,就是他快要上斷頭台的預兆。打到南京去,活捉偽總統蔣介石!」

蔣介石呢?他則在5月10日的日記中這麼頗為微妙地寫道:「深夜靜慮,此時只有前進,方是生路。凡事不能必其成功,亦不能過慮其必敗。」

一個「敗」字,已在這位新總統的腦海中不停地盤旋著……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