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年輕時不做會後悔一生
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青春時光。
有些事,年輕時不做,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尤其是當我們還身在校園時,一定要做這幾件事:
第一,把自己的知識結構打造完整;第二,要在大學裡盡可能地多交朋友,因為你終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般都來自於你的大學;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話,在大學裡談一場比較專注的戀愛;第四,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打算。未來的工作跟你有多少朋友、跟你的專業知識是相關的。此外,還需要好好掌握一門專業,只要到熟練的程度,再差的專業也一定有人賞識。
我有一個朋友學的是越南語,越南語的確很少用,但中央領導去越南都要帶著他,因為他是一流的越南語同聲翻譯專家。我還有一個大學同學研究蔣介石,研究了10年,窮困潦倒。後來美國方面召開了一個中國現代史人物研討會,他在報告上講了自己的研究經過,結果下面一個老教授熱淚盈眶。下來後一問,這個老教授也在美國研究了30年蔣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接班人,沒想到中國有個「傻瓜」也在研究蔣介石。於是5萬美元獎學金一年,讓我同學跟著他在美國讀博士生。讀完以後老頭退休了,他就成為了那個學校的教授。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在紐約長島買了套小房子,買了輛車娶了個老婆養了條狗。當時他跟我說,俞敏洪你看,這一切都是蔣介石「給」我的。
其實,你研究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很喜歡,然後就會有人用你。反過來,如果你覺得這個專業你不太喜歡,但很適合找工作,這要不要學?當然也要學。我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我從來沒喜歡過英語,當初考英語只是因為數學不行。不喜歡英語是因為我的模仿能力不強。但後來我發現英語成了我生命的工具,因為英語,我在北大當了老師。專業有的時候是一種工具,能夠幫助你前進。在登山的時候,你會在乎登山杖你喜歡不喜歡嗎?不會,你只會在乎能否幫你登上山頂。英語就是我的登山杖,儘管我不是特別喜歡,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山峰就需要這個登山杖。我本來想把自己變成在中國的英語專家前100位的,後來發現一點戲都沒有,因為中國留學生歸國的越來越多,有的在國外待了10年、20年,回來了怎麼看英語水平都比我高。我就只能縮小範圍,開始拚命背單詞,結果成為了中國還算不錯的英語詞彙專家。
除了所學專業外,我們要在大學裡多讀書。新東方流傳一句話叫作「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底蘊的厚度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第一多讀書,讀了大量的書你的知識結構自然就會完整,就會產生智慧;第二就是豐富人生經歷,把人生經歷的智慧和讀書的智慧結合起來就會變成真正的大智慧,就會變成你未來創造事業的無窮無盡的源泉和工具。
我在大學裡讀了800本書。有的人會問我,讀過了忘了跟沒讀過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是完全不一樣。就像談戀愛,一個談過戀愛後又變成光棍漢的人和一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光棍漢相比是更有自信的。當他看到別人在談戀愛的時候,他會在旁邊自信地說:「嘿嘿,想當初老子也是談過戀愛的嘛。」所以如果你實在不喜歡讀書,也一定要到書店去看著那些世界名著,用手摸一下,這樣也能增加一點人文氣質。
在大學裡的第二件事情是要盡可能多交朋友。
要交到好朋友首先你要做個好人,要做一個讓人放心的人。如果你是個好心的人,在困難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幫助你。另外,交朋友盡可能要找比你更加出色的人,他們能夠在你的成長道路上幫助你。現在在新東方共事的很多優秀人物都是我在過去20多年裡學習的榜樣。
在大學的第三件事是用心談一場戀愛。但談戀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一心一意地愛。所謂一心一意地愛,不是說大學裡只能談一次戀愛,而是說一次只能談一個。要愛到一個什麼程度呢?要有這樣的一個感覺:「為什麼我的眼睛充滿淚水?因為我愛你愛得深沉。」當你真的愛上一個人後,要以恰當的方式告訴她你愛她,而不能只放在心裡。我在大學就吃虧在只把愛放在心裡,怕說出來被別人拒絕。但其實心意最好還是表達出來,就算被女孩子拒絕了,也能夠讓她知道你在愛著她。同時你追求她,她也不會不高興,她回家一定會在日記上寫上:「今天又有一個男孩追我咯。」有一年我去美國,跟一個以前班裡很喜歡的女孩以及她的老公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我跟她說:「其實我在大學對你特別有好感。」她當時一拍大腿說:「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談戀愛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要談得大度,所謂大度就是說當你愛的人愛上其他人的時候一定要大度地對她說,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儘管我的心很疼,但我會祝福你們一路走好。
我始終覺得人在世界上總是有緣分的,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還深深愛著她,但她已經不愛你了。但這就是緣分,既然緣分已盡,那就讓我們等待下一個緣分的來臨吧。在你以後的人生中總會有人愛你,等你一起牽手走向未來的旅程。
年輕人何時才能創業
人一輩子總是要為自己幹件什麼事情,創業就是為自己幹事情。但是你並不一定大學畢業就要創業。為什麼呢?因為創業需要經驗和許多前提條件: 第一,你的專業知識能在你創業中得到運用;第二,你有和同學朋友相處並且處理好利益關係的能力;第三,你要有對付中國社會複雜局面的能力;第四,你要有基本的商業操作或者商業運作知識;第五,自己要是個具有領導力的人。所有這些能力,都來自於你工作後和社會接觸後的積累,這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比如,你想搞個培訓學校,那你的運作知識從什麼地方來呢?通過你觀察別人怎麼運作來的。如果當初我直接從北大出來就做新東方,那我可能就做不成。
要創業,我鼓勵同學們先去某一個行業至少觀察一到兩年,最好三到四年,慢慢積累自己的才能,慢慢變得成熟,個性也慢慢穩定,最後再創業。這樣失敗的可能性也就少了很多。
創業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是從零做起,我自己就是從零做起,馬雲也是從零做起的。第二種創業就像聯想的楊元慶,也算創業。楊元慶是接柳傳志的班,最後成為了聯想老總。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企業家傑克·韋爾奇,也是從一個普通工人做起,做了20年成了GE(通用)公司的老總,然後在公司老總的位置上又干了20年,把公司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公司。這也是創業。
我們的成長和成熟都是慢慢來的,就像一棵樹長大也是慢慢長大的一樣,沒有一夜之間就長大的樹,也沒有一下子就創業成功的人。我是30歲開始創業的,30歲才有了新東方,慢慢地不也把新東方做大了嗎?
還是我的老話:把生命活得精彩一點。人的生活就像河流一樣,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流進大海。有的人這一輩子沒有夢想,就像河流沒有了方向,這條河就是不完整的。長江流向大海,黃河也流向大海,但長江、黃河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流向大海。長江開山劈石穿過大山流向大海,黃河沒有開山劈石,繞了九曲十八彎,最後也流向了大海。不管生命再怎麼拐彎,最後目標不會變。
我們唯一要記住的,就是要像黃河、長江一樣不斷地向前流動。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想要活得精彩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30歲前不猶豫,30歲後不後悔
人的一生不得不面對各種改變,要麼主動求變,要麼被動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在改變,我們周圍的人在改變,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這種改變,讓自己更加主動地把控自己的命運。
首先,我們不要只追求表面的改變。因為表面變了,生命的本質並不一定會改變。比如用名牌服裝來裝扮自己、通過整容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吸引力等,也許會增加一點外在的魅力,但從本質上來說,如果內心深處沒有本質的改變,所有外表的改變都是浮光掠影的表象,不會對你的命運產生本質影響。如果你感覺到某個人有氣質,那一定是來自於其內在。一個人如果博覽全書,就會對自己的知識結構產生自信;一個人經歷風雨,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自信。這種改變都是內在的改變。不同的人生經歷會造就不同的行為、神態、內在思想。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面臨的挑戰必然越來越多,如果他把面對挑戰的精神不斷內化,豐富自己的內心,這種豐富再反映到他臉上,我們就能從中讀出他的氣質和滄桑。
其次,要主動求變。比如科學家可以不必走遍山山水水,也可在同一個實驗室裡解決世界上其他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研究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主動求變的關鍵。
作為普通人,我們最想改變的是我們的現狀,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國有句話叫作「人挪活,樹挪死」,說明變通的人常常容易獲得新的機會。很多人在接受一份工作後,覺得工作不錯,開始貸款買房、買車,最後捨不得房子汽車,卻捨得自己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我一直鼓勵大家創業,鼓勵大家換換環境,儘管放棄了眼前穩定的工作,但對於豐富人生經歷卻大有裨益,而且還可能把握住更好的機會。「人生30歲之前不猶豫,30歲之後不後悔」,這是值得大家借鑒的一句話。
我在北大時,發現那個地方氣場太強,弄得我最後一點脾氣都沒有。你會講話,比你更會講話的人在那兒;你英語好,比你英語更好的人在那兒;你學習刻苦,比你更加聰慧的人在那兒。在這個氣場中,我發現自己根本喘不過氣來。最後我決定離開這個氣場。當你發現在一群人中你氣場很低時,一定要設法改變。如果進入一個單位,每個人都比你牛,上升通道中排了無數人,唯一的選擇是向他們學習一段時間,然後離開,去開闢自己的天地。否則你就像一棵小樹長在一片大樹中間,沒有出頭之日,因為小樹長過大樹的可能性非常小,大樹把陽光雨露都吸收掉了。但如果把小樹移栽到沒有大樹的地方,只要氣候適宜,小樹就能夠茁壯成長。我從北大出來,換了一個環境,心情變了,氣場變了,有了成長的機會,新東方也因此成長起來了。
如果你總是處於被動,一定要變被動為主動。在非洲草原上,野牛一被獅子追就會拚命跑,跑到最後獅子咬它的屁股,牛就會驚慌倒地,然後獅子再撲上去咬住牛的喉嚨,牛就沒命了。其實牛的體型和獅子差不多,但是牛害怕,只知道跑,不知道反抗。
不過,我看到過一次例外。有一次我看電視,鏡頭中獅子快要追上牛的時候,牛突然回頭,兩個角對著獅子,獅子突然很害怕,牛和獅子對峙了很久,最後以獅子跑掉而告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把被動變成主動,結局會比較悲慘。如果能夠像這頭牛一樣,正視恐懼,變恐懼為勇氣,讓自己勇敢迎接改變,結果一定會好得多。
大事可以想,小事必須做
年輕人找工作,一定要記住兩句話。第一句是:如果你想認識某個人,一定不用通過10人,你就能見到這個人;另一句是:任何事情都有個開端,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努力,沒有做不成的事。不管你現在處在什麼地位,你想認識哈佛校長就肯定會有機會見到他,找一個在哈佛上學的新東方學員,再讓這個學員找到他的導師,說不定你就見到哈佛校長了。想認識任何一個人,都是有可能的。中國有個攝影家,姓名我忘了,是專門拍世界名人照片的,剛開始誰也不願意見他,他拍的第一個人是當時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為了拍到李光耀,他整整等了半個月,終於拍成了。從此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對他開放了,現在是名人們邀請他去拍,而不是他求名人去拍了。所以想要做成點兒事,第一就是不能怕。你想認識我嗎?那簡直太容易了,都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紹,下課後上來給我張名片,明天請我吃頓飯,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了。
第二句話對大家更實用。世界上沒有大事,只有小事,大事可以想,但小事必須做。「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你一上來就想當國家主席,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上來你先洗洗碗,就很容易做。洗碗的能力總有吧,對不對?微笑著洗碗唄。
找工作並不意味著一上來就找一個10萬美元的工作,沒有任何人上來就能找到10萬美元的工作的。所以,你應該先做小事,同時相信你自己,隨著能力的提高,機會終會來到你的身邊。能力是逐漸積累的。我做新東方做了20年,隨著新東方的發展,我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加。
將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產生了投機取巧的浮躁心理,結果常常是欲速則不達。
其實成功有其既定的軌道,就像地球也有其運行軌道一樣。那麼,什麼樣的做事方法契合成功的軌道呢?
首先,我們必須設定做事情的目標,這個目標幫助你確立人生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運行軌道。
一旦目標確立,你的全部生活都會圍繞著目標運行。千萬不要隨便改變自己設定的目標,否則生活將會陷入混亂之中。我有一個朋友,做了十年生意,別人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結果今天做衣服,明天做音響,最後什麼也沒有做成。後來他總結經驗教訓,開了一個工廠,一心一意做指甲鉗,幾年後就成了中國生產指甲鉗的大王,年產值達到了幾個億。
第二,做事情要分成一鼓作氣完成和長期堅韌不拔做下去的兩種方法。
凡是在一段時間內把一件事情做完後不需要再重新做的,就應該一鼓作氣把它完成。比如考試,如果一旦考過去就不用再考了,就應該在一段時間內拚命考好。但有些事情是需要一輩子認認真真去做的,就應該長期一點點做,每天不斷地做。比如一個人思想和智慧的提高,是不斷經歷人生痛苦和挑戰的結果,必須每天思考,每天進步,絕不是讀完某一本有關智慧的書就能立刻變成有智慧的人。
第三,盡可能地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要做:一是盡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二是成就一番事業,獲得做人的尊嚴。我們要盡可能地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實現這兩個目標,千萬不要把時間花在和無聊的人侃大山,或者漫無目的地上網聊天上。凡是我們認真做的事情,都是能讓我們有所進步的事情。當然,在努力之餘,和朋友一起喝杯啤酒、打打牌,或者背上旅行包自由自在地旅行幾天,也是生活中無上的樂事,只要不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行了。
急事慢做
急事慢做,是指再著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先澄清一下,這裡的「急事」不是指那些緊急的突發事件,比如有一棵樹突然倒了,壓在路人身上,你若不迅速把樹挪開,那路人可能就沒命了。這裡所說的「急事」,是指那些我們主觀上想要盡快完成,但實際上卻需要巨大的耐心和長時間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時有過一件事:為了取得更好的收成,大人們在一塊地裡過量施肥,水稻開始長得極旺盛,最後結出的谷子卻又小又癟。佛經裡也有類似的故事:有一隻毛毛蟲,夢想有一天自己能夠長成最大、最漂亮的蝴蝶,所以它拚命吃東西,等到化蛹成蝶時,翅膀無法承載它超重的身體,最後掉在地上摔死了。
現在的中國父母們大都望子成龍,把自己的希望和榮耀寄托在孩子身上,加上中國填鴨式的教育和考試制度的推波助瀾,孩子們往往小小年紀就背上了沉重的書包。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並沒有培養出多少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才。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則顯得更加符合孩子們的成長規律。
我的孩子曾經在國外上小學,他們每天上課的時間要比中國孩子少一半,放學後很少有家庭作業,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旨在培養創造力的作業。我女兒某一學期的家庭作業就是研究北美的大角羚羊(bighorn sheep),到學期結束時,她不僅學會了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還能夠用充滿童趣的文筆寫出長達十幾頁的研究報告,並配上自己畫的精美圖畫。西方的老師經常帶孩子們進行野外活動(field trip),很多課都是在大自然中進行,讓孩子們小小的心靈伴著彩雲快樂地飛翔。後來女兒回到中國,每每和我談及在國外的學習生活,看著她嚮往懷念的模樣,直讓我心疼。
也許是由於從小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中長大,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缺乏成大事所需要的努力、忍耐和等待。大學生們很少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可能讓自己終生受益的書籍,很多人讀的是武俠小說或淺薄的商業書籍,只有極少數人讀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或其他有深刻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書籍。畢業以後,有的人一年就換兩三次工作,能踏踏實實堅持做一項工作直到取得成就或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的人就更少了。很多人腦子裡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是想去哈佛,就是想去牛津;不是想成為百萬富翁,就是想嫁給千萬富翁。
成功是長時間努力、積累和進步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絕不是心急就能做到的。
生長速度越快的樹木,其緻密度就越低,生命往往也越短暫;而松樹、柏樹、胡楊等樹種,要上百年才能成材,用起來卻可千年不朽。
如果我們想成就有價值的人生,我們擁有一輩子的時間,何苦那麼著急呢?
你究竟在為誰工作
由於中國的考試制度,很少有人從小就享受到主動獲得知識的樂趣。相反,一切似乎都是在被迫中進行,總覺得一切都是為父母做,為老師做,逐漸養成了一種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被動心態,繼而產生抱怨心理。因為是為別人做的,所以自然會不滿,會抱怨。我們抱怨學校和父母,工作和家庭,總覺得哪兒都不對勁。
但其實問題就出在我們凡事都被動的心態上。
正在尋找和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都要明瞭的一個道理是:做任何工作都是在為自己工作。你要感謝給你提供工作的機構,不管這個機構本身如何,老闆如何。因為,有了工作才能賺到薪水,賺到了薪水才能過日子,這是從最低層次上說的。從另一個層次上說,你在任何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資歷和智慧都永遠屬於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名譽、地位、金錢和財富別人都可以從你身邊拿走,但是你在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資歷和智慧,是別人永遠拿不走的。這就是為什麼在IBM、柯達等大公司工作過幾年的人再到其他機構應聘會更容易一些的原因。
一般說來,有工作經驗的人的工資比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要高。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能耐再大,起薪也不會很高,只有工作了一兩年,真正展示了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之後,工資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任何成就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要你的積累是正面的,你的資歷和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而你得到的回報也就會越來越高。
大家要明白的另一個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
現在很多年輕人顯得十分急功近利,到一個單位工作沒幾天,還沒展示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還沒有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印象,就急著提條件或要求漲工資,結果不是被掃地出門,就是被冷落一旁。
我經常看到有的大學生只工作了兩年,就換了五六個單位。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就會十分警惕,如果再發現他不斷抱怨工作單位,我就會覺得是他自己有問題。只有當把工作做到別人離不開你的程度,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僱員,你才可能有一天變成主人,變成你工作的主人,變成你心靈的主人,甚至變成你老闆的主人。就像阿杜在歌中唱的那樣:「是你讓我看透生命這東西,四個字堅持到底……不管有多苦,我會全心全力。」這種心態才是正確的心態。
我做新東方這麼多年來,真正的收穫並不是新東方學校,也不是積累起來的財富和地位,而是我在新東方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工作樂趣、積累的社會經驗以及面對挫折的苦惱和成功的喜悅。做成新東方固然重要,但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我有積累,有耐心,因為我知道如何等待,所以我永遠都能重新開始。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我做事並不聰明,但是喜歡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做完,而且常常樂在其中。我從小就養成了這樣的做事習慣,長大後受益良多。
農村人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年初一什麼活都不能幹,否則一幹就是一輩子。但在我高考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我下定了決心要在家裡學習英語。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天就背完了6篇課文,而且背得滾瓜爛熟。我發現如果拋開一切瑣碎的事情,一個人一天是可以有很多收穫的。當然也不幸被言中,我從此一輩子都在用英語混飯吃。
這件事情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做事的方式。從此我做任何事情,都會限定一個時間範圍,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規定的事情迅速有效地做完。我在修改《GRE詞彙精選》時,用了10天的時間就改出來了。從7月15日開始,到25日,平均每天花8 ~ 10個小時專心致志地修改,現在這本書已經到了大家手中。
有時我會被自己做事情的精神感動,越被感動就越想認真做事情。我吃驚於自己在新東方的匆忙和浮躁中,還能一天坐上10個小時,一動不動,把電話關掉,切斷和外界的一切聯繫,直到把一件事情做完為止。
因此,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功,與做事情的方式和狀態密切相關。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一心一意做完一件事情,並且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變得極其重要。
其實,做任何事情道理都是一樣的,隔行不隔理。所謂的天才,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別人所無法企及的程度的人。
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Tiger Woods)是世界上身價最高的人之一。他是怎麼變成世界著名球手的呢?
從小練出來的。他三歲開始練球,一練就是近20年,最後球在他手裡指向哪兒打向哪兒,打球幾乎達到了化境。我想,他可能從小除了高爾夫球之外,就沒有想過別的,一直打到今天。他擁有私人專用飛機,一大堆的保鏢,世界上最豪華的汽車,世界上任何高爾夫球場都向他開放,每打一次球,就可以拿到幾十萬到上百萬美元,還有世界上那麼多的球迷對他的崇拜。
我並不是說擁有這些東西就偉大,而是想要說明一心一意做事情可能帶來的結果。任何人一心一意地投入,都會得到最大的回報。
在浮躁的社會,如若能將自己的心培養到禪的境界你就了不得了,因為你心如止水,做任何事情都能靜下心來去做,怎會有做不成的呢?
年輕人應有的就業態度
我一直把職業之路分成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叫就業、職業和事業。有一件事我們千萬不能做,就是失業。對於很多學生來說,談事業目前離你們還太遠,真正要談的是失業的問題。要想不失業就要從就業做起。
就業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干,你能幹上這份工作,就可以賺錢,不至於再花父母的錢。22歲以前父母給你經濟資助幫助你完成大學教育,如果說這是父母的應盡之職,那麼到了22歲以後,大學畢業了,不管你是繼續讀研究生,還是工作,再多花父母一分錢都是不應該的。人就像動物一樣,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出去養活自己。從來沒有聽說哪一種動物帶著小動物過一輩子的,小動物遲早必須出去自己覓食。
我看過一部電視片,老鷹看到小鷹會飛的那一刻就再也不會去理睬那隻小鷹了,一定要讓它飛出去。中國的父母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有錢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繼續給他錢吧!結果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奮鬥能力越來越差,父母不知不覺剝奪了孩子們成長的權利,使孩子們漸漸失去成長的可能性,導致他們一輩子長不大,一輩子沒出息。如果一個人25歲左右還有依賴父母的心態,這種心態是幾乎一輩子都擺脫不掉的。對一個大學生來說,22歲是一個分界線,把自己跟原來的一切依賴關係全部割斷,自己走進社會經受風雨。
有同學說自己22歲以後讀研究生確實還需要錢,但讀研究生是為了自己以後更有價值,該怎麼辦?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錢出國讀書,有沒有可能向父母寫一個借條,並且以同期銀行利息來計算需要向父母歸還的錢的數目。這樣你就有了一種緊迫感,這個緊迫感就是:我未來必須找到更好的工作,這樣才能把父母的錢還上。
大學生一進入社會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能夠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這樣的機會確實不多。進入某個領域的敲門磚,通常是選定一家單位以後,從單位的最基層工作幹起,並且以自己的敬業和成績來證明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前途,證明自己對這個機構的喜歡,使自己在這個機構中能夠逐步上升。
總而言之,就業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別簡單,像我當初做的一樣。大學畢業時我留在北大當老師,當時我並不想當老師,但我知道我是丟不起這個工作的,因為如果我拒絕分配,戶口就會打回原籍,打回原籍就意味著我要回到農村,那我還上大學幹什麼呢。
從不會當老師到會當老師,我抱著一點點的敬業精神,抱著一定要努力的信念,一點點學,到一年多以後我喜歡上了當老師。最初我從來沒有想過一輩子當老師,我想,當老師只是一個過渡,最後我總是要出國深造或者轉到別的行業去的。但兩年以後,我決定把老師當作自己一輩子的職業。這就轉到了我下面要講的第二步:從就業轉向職業境界。
所謂的職業和就業的區別是:就業可以是臨時工作,能使自己活下去的臨時工作,它和你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相關也可以不相關,從事這樣的工作就叫作就業。職業就不一樣了,職業就是你選擇的這個行業你打算幹一輩子,這就是職業。比如我下定決心一輩子不離開講台,下定決心以後從來就沒有變過。期間我有很多機會可以做比做新東方賺更多的錢的行業,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改行,因為我覺得做那些東西跟我做老師沒有關係,所以我後來的整個事業都是圍繞著我的職業展開的。
以職業為一個中心點,再來擴展事業,是一條很好的路。
從大學生的就業或者大學生畢業以後找工作的心態來說,我覺得主要有幾個階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第一是準備階段,是指進了大學以後的前兩年。由於高考太辛苦,讓人變成了非人狀態,所以在大學的一、二年級,應該把自己還原成輕鬆狀態。大學一、二年級,你在把功課學得比較好的情況下,盡可能生活得輕鬆一點,把知識學得廣泛一點,這是一個綜合素質的準備階段。
真正的就業準備從大學三年級開始。
三年級和四年級這兩年要做幾件事情,才能使大學畢業以後找工作相對比較順利:
第一件事是從大學三年級起就應該搞清楚,我畢業以後找工作主要是什麼方向。
第二,就是增加通用技能的準備。所謂通用技能,就是指英語、電腦操作等技能,這是你到任何一個單位去工作都必須要用到的。
第三個就是實踐經驗。我一直告訴大學生,工作要有經驗的積累。美國大學生上大學期間一定要出去實踐,而且不一定要拿工資。你如果到新東方來,即使管理一個月的教室也算是工作經驗,至少你知道了工作是怎麼回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幹得很好,你走的時候老闆給你寫一封推薦信,對你未來找工作一定是有好處的。可靠的企業的老總給你寫的推薦信,是一種誠信保證,既然推薦你,就意味著你這個人不賴。通過企業老闆的推薦就業將變成大學生找工作的一條重要渠道,因為中國是一個整體上缺失誠信的社會,因此它需要一個誠信系統,這個誠信系統靠什麼?就靠人與人之間熟悉之後的互相信賴。如果你去上班了,並且做得很好,老闆樂意給你寫推薦信,未來的工作大門就自然向你敞開了。所以第三條是一定要的,在大學三、四年級兩個寒假、兩個暑假一定要去找工作實習。
最後一點就是,在大學三、四年級要準備好與人打交道的心態。
與人打交道就從你的同學做起。與人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與人打交道的心態,我把它叫作分享心態。中國的獨生子女比較自私,什麼東西都要獨享,跟別人從感情上到物質上的平等交往能力比較缺乏。我只舉一個例子告訴你什麼叫平等交往和分享心態,也許可以為你帶來一輩子的好處,因為我從小到大就是按照這條原則來做事情的,到今天也沒變過。記住這個原則你將無往而不勝:在大學跟同學分享,到了單位跟人分享,創業成功後跟合作夥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其他情況也一樣,100塊錢你可以自己吃一頓飯吃掉,你也可以用100塊錢中的10塊錢,另外的90塊錢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價值、擴大自己的朋友圈,而這些朋友是無價之寶。
一個人要找到好工作由兩個要素組成:過硬的專業知識加上綜合素質。從綜合素質來說,我講五點素質在我心目中的排位。如果你到我這裡來工作,在專業知識過硬的前提下,五種素質的排位是:第一,誠懇和誠信。第二,要踏實。誠懇和誠信不意味著踏實,我發現很多誠懇、有誠信的大學生最後很浮躁。第三是溝通能力。我發現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是一到辦公室以後就把辦公室弄得烏煙瘴氣,原因是他們缺乏溝通能力,還瞧不起人。第四是創新能力。你能夠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讓大家感覺到你想到的東西別人還沒有想到,同時別人覺得你想到的東西有價值,那麼你的位置就會上升。最後一種素質是無私。為什麼無私放在最後,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私心,關鍵是要把私心限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同時最好通過利他的方式表現出來。
如果把這幾點時刻放在頭腦中,我覺得你不僅會成功就業,你未來的事業也會勇往直前,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把每天當成一輩子來過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各種坐標之中,比如縱坐標是地位,橫坐標是財富等,然後一輩子就在這個坐標中和別人進行比較。
從小學開始,每次考試一結束,老師就會把分數和排名公佈出來,讓那些落後的同學無地自容。由此也產生了兩種人:一種人被激發起好勝心理,努力追趕優秀者,最後終於出人頭地;另一種人在不斷的打擊下自暴自棄,失去對生命的希望,最終在自卑中度過一生。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理念存在弊病,那就是它難以讓人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做人的尊嚴,從未將幸福和快樂作為教育的主題,也沒有對成功進行正確的定義,這樣就導致不管成功與否,人們都感覺不到幸福和快樂。
其實,每一個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對於自己而言沒有高下之分,當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到滿意時,那就是快樂的人生。
那些不和別人比較、專注於自己世界的人是幸福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體會,買了一個新手機會快樂幾天,買了一套新房子會快樂幾個月,然後一切都歸於沉寂和無聊。億萬富翁可以買到世界上的大多數物質,但其幸福指數並不一定比普通老百姓高。
我們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要求別人對自己同自己對別人一樣好:你對別人微笑了,就希望別人對你微笑;你幫助了別人,就希望別人一直感恩在心;你送給了別人一個蘋果,就希望別人能送你一個橘子。這樣我們就讓自己活在了計較之中,做任何事都總想著合不合算:工作的時候你會想著要不要努力,因為你努力了老闆不一定給你更多的獎賞;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你會想著要不要搶著付錢,因為你已經請過他一次,這次還是你付錢不合算;甚至在談戀愛的時候,你都會想著對方的家庭背景會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實惠。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無法豁達地生活,因為計較和算計中的生命是狹隘的生命,一顆封閉的心靈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記得在台灣出差時,我看到大多數人臉上的笑容都是燦爛的:過海關的時候,工作人員總是笑容滿面、言語溫柔;坐在出租車裡,司機總是禮貌而熱情;問路的時候,被問者的講解總是詳細又周到,甚至會帶你走一段。他們的善意與禮貌一定不是源於制度的要求,而是來自內心的寧靜和滿足。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很開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沒有自卑感,因為他們不和別人比。他們對每一個人都微笑相對,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對方不笑,心裡也一定感到了溫暖。這與我在內地的感受有所不同。在內地有些地方的大街上行走,我發現很多行人的臉上都充滿了迷茫、憂愁、不滿和痛苦。
當然,這和我們時代的變遷有關,一個不斷變遷的時代容易讓人隨波逐流、失去方向,心靈到處遊蕩。這也和我們的價值體系和內心追求有關,當一個人總是用物質和金錢作為判斷社會地位和尊嚴的標準時,就永遠失去了幸福和快樂的基因。
讓我們來改變一下看法,學會放開心靈地生活,不去和別人比較社會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而是和自己比較是不是每天都能夠生活得更快樂一點。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一日一生」,意思是把每一天都當作一輩子來過。
如果你的生命真的只有一天,你的心裡還會有那麼多的計較嗎?
感謝那些「逼」過我們的人
每個月我都要為《新東方英語》雜誌寫一篇卷首語,每次寫卷首語之前,我都會恨向我催稿的編輯,總是在最後幾天這樣「逼」我交出文章,讓我本來可以輕鬆的幾天變得心煩意亂、食不甘味。就這樣一次次被「逼」,一篇篇卷首語被「逼」了出來,幾年後居然結集出版了兩本書。儘管是自娛自樂的行為,也沒有多少人讀,常常只能免費送給學生,但見到漂亮的書放在自己眼前,依然免不了產生一點成就感,就像俗話所說的那樣,再醜的孩子父母都會愛,面對自己的作品,心裡總是欣喜的。
想起讀書年代的自己,天資並不聰穎,每次背課文都被老師「逼」著背出來,每次數學題做不出來就會被老師留下來「逼」著做完。凡是那些「逼」過我的老師,我到今天還能夠記得十分清晰,小時候對他們的恨轉變為現在對他們的感激;但那些沒有逼過我的老師,尤其是那些放縱我的老師,現在卻一概記憶模糊,而且越發覺得這樣的老師不值得尊敬。
在大學的時候,老師一般不會逼學生學習,因為學生已經長大,應該自己立志好學。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多少人會「逼」著自己在大學青春年少、男歡女愛的時刻,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呢。大學生真正認真學習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試前,為了考試及格,被「逼」學習兩個星期左右,考試結束,教科書一扔,萬事大吉。我對大學時代的很多老師都已經印象模糊,因為這些老師基本屬於寬大型老師,不管學生聽不聽,到期末出張考卷,給個分數就完事。老師仁慈的話,班裡每個人往往都能及格。
不過有兩個老師我到今天還記憶清晰,心存感激:一位是系主任李賦寧老師,一位是英詩教授王世仁老師。李賦寧老師教《新概念英語》第四冊,要求我們學一課背一課,弄得我們狼狽不堪,但卻成就了我們的英語功底;王世仁老師要求我們把教過的英詩都背出來,我們被迫在西風中背雪萊的《西風頌》,但對於英語語言的美感也就在背誦中體會得越來越深。現在想來,要是所有老師都對我們這麼嚴格要求,我們在大學也許還會更加長進一點。
我曾經讀過《我在美國做媽媽》(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該書中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講述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她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她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最終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傑出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能到卡內基音樂廳去演出。至於這兩個女兒未來是否會更加成功我們不妄加評論,但至少可以說蔡美兒用「逼」的方式讓兩個女兒走向了成功。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也從來不是唾手可得的。雖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逼」著做某些事情,但這些事情從長遠來看也許並不是壞事,比如被老師「逼」著背課文,被同學「逼」著參加活動,被老闆「逼」著不斷工作,被競爭「逼」得天天努力……
也許,適當地被「逼」一下,能夠把我們的惰性逼走,把我們的安逸逼走,把我們的勇氣逼出來,把我們的前途逼出來,也把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