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肉,老友記

在臨軍寅你已的陪伴下,馮道緩緩走進裝葺一新的驛館。

也許為特意為了迎接馮道的到來,驛館裡的裝飾一如中原風格,桌椅茶具,皆依南朝。馮道在這裡,並沒有感覺到不適。

住宿沒有問題,馮道需要適應的,是這裡獨特的飲食。契丹人是漁獵民族,逐草而居,飲食習慣與中原漢人決然不同。

因為契丹地處極北冰寒之地,氣候較冷,所以需要大量的肉來補充熱量,契丹人以肉食為主。主要肉類供應有熊肉、豬羊肉,牛肉、鹿肉,以及兔子肉、大雁肉等。契丹人善食肉,每餐必以大盤盛之,以大刀叉割肉食之。

契丹人自己是這樣吃的,接來南朝的外交使者,也是這樣吃的。

寅你已與馮道寒暄畢,到了飯點,寅你已輕輕拍了拍手,便有兩個十幾個的契丹兒童,穿著鮮亮的衣服,雙手各舉一個大盤子,輕輕把盤中的肉放在馮道眼前的案上。

馮道看著盤中餐,經寅你已介紹,盤中是馮道從來沒有吃的熊脯,還有新烤製出來的野兔肉。

劉昫看著這些稀奇古怪的肉食,面露難色,他吃不慣腥肉。

馮道輕輕掃了劉昫一眼,嘴角含笑,問寅你已:「貴國人如何捕得大熊?」寅你已的興趣被馮道撩撥了起來,繪聲繪色地給馮道講述契丹人在深山老林如何捕殺黑熊,並剝其皮,制其肉的過程。馮道聽得津津有味,一邊用不太熟悉的手法執刀叉,有些生硬地割下一塊熊肉,嗅著這發怪的味道,牙關一咬,沖寅你已輕輕一笑,把肉送進嘴裡,輕輕嚼著。

入鄉隨俗,於理當然。

馮道當然可以向契丹外交部提出抗議,要求契丹提供中原食物,但馮道面對不合口味的待遇,依然安之若素。這是一種自信與寬容,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的是盡快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而不是讓這個陌生的環境去適應你。馮道知道自己將在契丹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契丹方面不可能事事做得如自己心意,馮道經過幾天略有不適的反應,已經樂於品嚐這些稀奇古怪的肉食了。

耶律德光並沒有立刻接見馮道,而是由接伴使寅你已日日陪伴。皇歷一頁頁掀過去,劉昫有些等得著急,埋怨耶律德光為什麼還不見面。馮道含笑勸親家:「再等等,不急。」

劉昫略有氣惱地捶了捶案子,案上的茶壺被捶得叮叮光光的動,馮道依然端坐如山。何時召見自己,耶律德光自有見馮道的那一天,馮道耐心等待。但有一個人,是馮道特別想見到的。

韓延徽——一個馮道在夢裡經常遇到的朋友。

根據《遼史·韓延徽傳》記載,韓延徽與馮道生於同年(882),而只比馮道晚五年去世(959)。也就是說,馮道出使契丹時,韓延徽還健在。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載,馮道這次出使,奉石敬瑭之命,給兩位在契丹用事的漢人重臣各送一頂貂蟬冠:一頂給了吏部尚書張礪,另一頂給了韓延徽。從這一點上來看,馮道應該是在正式場合見到的韓延徽,但考慮到大情天性,分別已經二十三年的老友突然來到自己的面前,身體康健的韓延徽怎麼可能不來見馮道。

五十七歲的契丹崇文相公韓延徽(契丹人對他的尊稱)跳下牛車,掙開侍人的臂膀,拄著杖,逕直闖入鐸館,四面觀望,大聲呼叫著:「可道何在!可道何在!」

五十七歲的晉朝首輔馮道已經得知了韓延徽要來的消息,忙顫著身子,也拄著杖迎出來,與韓延徽四面相對。馮道激動地回應:「可道在此!可道在此!」

兩個黃土埋到半截的老人,扔掉枴杖,各上前兩步,兩雙瘦筋枯老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

「可道,你老了。當年最後見你一面的時候,你挺拔如松,而今背也駝了,頭髮也花白了。」

「藏明(韓延徽的字),你也老了。」

老淚縱橫,兩位老者互相感慨著各自的人生際遇。宦海沉浮,從何說起。

等重逢交往深入,馮道也許會向韓延徽提出一個問題:「當年我回景城守喪時,是不是藏明你向貴國太祖推薦了我。——當時若不是南朝看管得緊,也許我也會像你一樣,已經習慣了吃這裡的熊肉。」馮道指著食案上的熊脯,微笑道。

韓延徽笑了:「這是自然,食人之祿嘛。不過你不來北朝也許是對的,這裡也是刀光劍影,不比在南朝為官輕鬆。」

馮道也笑了,「為什麼貴朝皇帝還不接見我?是不是他很忙。」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