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27年,國內外局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的最大變化是南北力量開始失衡,南方的國民黨力量日益強盛。一般人都認為,北洋各派即便聯合起來,亦難以阻止北伐。
據顧維鈞分析,主要是北洋一直都不團結,彼此混戰不休,導致民心逐漸傾向南方,另外一個原因是北伐軍似乎有「一種中國前所未有的新因素」,那就是建立起了支持軍事的政治組織。在此之前,北洋各派軍事首領往往都只注意加強自己的軍力,而不太看重政治。相對而言,國民黨就知道把政治觀點加以綜合運用,以迎合民眾的期望,尤其是國共合作之後更是如此。北伐軍在出征前會把許多政治幹部派出去,為民眾接納他們做好準備,等北伐軍佔領城鎮,這些政治幹部又能夠立即把民眾組織起來,使其不需留駐太多軍隊,就可以在新的佔領區立住腳。
顧維鈞看出,由於「新的政治因素加強了軍事力量」,所以北伐軍能夠「緩慢而堅定地向前推進」。換句話說,如果北洋不改變陳舊的觀點和方法,失敗將不可避免。
原屬北洋的一些人也不同程度有了這種認識,只不過他們選擇的不是繼續與北伐軍對峙,而是乾脆改換門庭。在安國軍成立之前,馮玉祥已由蘇聯考察回國。他派人到廣州,向國民黨報告,說已在莫斯科率全體西北軍加入了國民黨。國民黨中央遂視他為自己人,任命其為軍事委員。
得到多方面支援的馮玉祥重整旗鼓,在五原誓師,擬出兵潼關,進軍河南,以便與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南北呼應。張作霖由此將馮玉祥視為北洋叛徒以及「北赤」(國民黨為「南赤」),按照楊宇霆為他制訂的軍事計劃,他準備假道河南,先打垮國軍(指馮玉祥的國民軍,也就是西北軍),再援助吳佩孚收復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