犨縣之戰,戰國年代的老將軍桓齮,面對著他的同齡人劉邦,或許他心裡會想,眼前這個五十歲的老頭,未必有二十九年前的趙國名將李牧厲害。有本事你不早使出來?都五十歲了,還折騰個什麼勁?
但甫一交手,桓齮就明白了,難怪劉邦要沉寂二十九年才出手,他必須要熬死他唯一的剋星秦始皇。
犨縣一戰,曹參、樊噲及周勃三員猛將殺得極猛,輕鬆攻破犨縣軍隊的陣列。當時老將軍桓齮歎息一聲,掉頭就走。他不入南陽,而是徑直逃入宛城,緊緊地關上城門,閉關自守。
劉邦氣勢洶洶地追來,將宛城團團圍困,開始攻打。等打起來的時候,劉邦這才發現,難怪桓齮老頭要逃入宛城。這座城,已經被桓齮苦心經營了二十九年,早在戰國年間他就守在這座城裡,把個宛城修治得固若金湯,根本打不下來。
一旦遇到打不明白的仗,必然有人立戰報——在宛城,在這座根本打不下來的城池前,樊噲的軍功表上,報稱他率先登城,斬首八級,俘虜四十四人。被賜爵,封號賢成君。
賢成君是個極文雅的爵號,跟斬首八級顯然不是那麼配套,這表明劉邦洩氣了。算了,照老規矩,凡是打不下來的城池,一律放棄不打,去找沒有秦兵守衛的空城,保準打勝仗。
於是劉邦下令軍隊開拔,丟下宛城不理,繼續向咸陽挺進。軍隊已經出發了,不想張良卻突然攔在劉邦的馬前,說道:「不可以,宛城必須要打。我理解你著急挺進咸陽的心情,但這時候秦軍的力量還很大,再往前走,必然會遇到更多秦軍。如果現在不攻克宛城,到時候桓齮這老傢伙突然從城裡衝出來,與前面阻路的秦軍兩面夾攻,你就死定了。」
劉邦一狠心,說:「對,你說得太對了,不過宛城真的打不下來,要不然……要不然咱們乾脆嚇死桓齮老妖怪吧!」
於是劉邦命令所有部隊,全部收起旗幟,悄無聲息地急行軍,走小道於黎明前趕到宛城腳下,突然之間亮出旗幟,把宛城團團圍困了起來——圍宛城三匝。
老將桓齮本以為劉邦已經走了,剛剛鬆了一口氣,突然發現劉邦又回來了,而且悄無聲息,來勢凶狠,明擺著是不打下宛城不罷休。史書上說,當時桓齮就絕望了,想要自殺。
桓齮好歹也是見過大陣仗的人,幾次和名將李牧對陣,怎麼會這麼脆弱,說自殺就自殺呢?
這是因為往後還有變局。相關史料稱,正當桓齮準備自殺的時候,他的門客舍人陳恢說:「莫急莫急,還不到最後時刻,等我去找劉邦談談,再自殺也不遲。」
於是這個陳恢縋下城牆,來見劉邦,說:「我聽說,足下和楚懷王有約定,先入關者,王也。現在的情形,是這樣子的,宛是大郡治所,與此相鄰的城市就有幾十座。人口多,糧食足,軍民之所以不降,是因為大家都認為投降之後必然被屠城,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大家才拚死防守。足下如果死盯著宛城不放,長期停留在這裡攻城,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多。如果久攻不下,被迫撤走,宛城軍民必然出城追殺,不死不休。這樣一來,不僅足下先入咸陽的計劃要落空,而且還要遭受強大的宛軍的襲擊。我替足下著想,最好能夠達成共識,定個條件,允許宛城軍民投降。再封南陽郡守為侯,還是讓他留守南陽,這樣一來,足下就可以帶著宛城的士兵,跟你一道進軍咸陽。那些還沒有投降的城市,聽到這個消息,也一定會大開城門,迎請足下入內。那麼足下就可以不戰而勝,兵不血刃,一路順風,通行無阻地入關。」
劉邦聽了大喜,就立即答應陳恢的要求。於是南陽郡守桓齮正式向劉邦投降,劉邦封他為殷侯。陳恢也因此受封食邑千戶,就是他可以領取一千戶人家的稅收的意思。
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桓齮所謂的要自殺,不過是這老頭賣萌,目的是打悲情牌,不僅要讓劉邦放過他,還想從劉邦這裡弄個爵位幹幹。原來這位戰國年代的老將軍,竟然是個老滑頭,見不得陣仗。這就難怪他在戰國時代,被李牧打得全軍覆沒了。
像桓齮這樣的人物,在秦始皇手下,居然也能夠平滅六國,可知當時的六國是多麼沒出息。正所謂滅六者,六國也,非秦也。秦始皇能夠滅六國,軍事戰場上的勝利只是一個側面,主戰場還在各國的權力爭鬥上。比如說,當年趙國的大將李牧,秦國這邊根本沒人是他的對手,但是秦始皇派人施反間計,唆使趙王殺掉李牧,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當秦國把所有的諸侯國全部消滅之後,現在終於輪到他自己了。老將軍桓齮對此看得明明白白,所以他才不肯為大秦帝國殉葬,從現在起,正式跳到了劉邦這條新船上來。
宛城這個處理辦法,叫約降封守。意思就是當地承認投降,但領導班子不動,而且還要封爵許願。條件是從此成為劉邦的後方,為劉邦進軍咸陽提供後勤支持。這筆買賣劉邦賺大了,桓齮投降後,郡西各城均大開城門,迎請劉邦軍隊入內。
於是劉邦繼續前進,抵達丹水,又出現了麻煩。但這個麻煩不是劉邦的麻煩,而是史書記載的麻煩。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述劉邦的下一步行程,稱:「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
這裡說,劉邦繼續行進到丹水,高武侯鰓,以及襄侯王陵,都跑來投奔了。這裡說的王陵,正是早年前沛縣的老大,劉邦年輕時節,就是在大佬王陵手下,做小兄弟的。現在老大來了,管以前的小兄弟叫老大,此誠人間極快樂事耳。
但是且慢,同一本《史記》,趁人不注意又推翻了這個說法: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少文,任氣,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
這一段記載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內容是說當年的大佬王陵,並不買劉邦的賬——「居南陽,不肯從沛公」。
那麼這個大佬王陵,到底買不買劉邦的賬呢?
他有買,也有不買,介於買與不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