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草履蟲時代的終止 4.玩得非常嘿皮

話說曾國藩正在安慶城中度日如年、如坐針氈、驚恐不已地等待著湘軍崩盤或是曾老九戰死的噩耗,卻突聞太平軍竟然搶在湘軍前面崩盤了。頓時,曾國藩立即走筆如飛,寫信給曾國荃,叮囑弟弟立即佯追太平軍,乘機後退到安全地帶。

曾國藩可不認為這場勝利有什麼決定性作用,戰場這地方是人類社會變數最多的所在,倏忽突變、變幻無常才是戰場上的規律。倘太平軍發了狠,再行集結組織反攻,那可就說不定誰輸誰贏了。

可是曾國荃收到書信,並無回應。曾國藩知道弟弟仍然是功名心太盛,死也捨不得離開天京城下,就一封接一封地不停寫信,並臨時創造出呆兵、活兵之理論。大概的意思就是,聽大哥的話速速撤兵保命,就是活兵。非要跟大哥抬槓,趴在天京城下等死,這就是呆兵。曾國荃被騷擾得煩不勝煩,乾脆明確表態,管他什麼呆兵活兵,他絕不退兵,沒二話。

曾國藩急了,生恐什麼地方再冒出一支太平軍援兵,就讓水師統領楊載福去勸說曾國荃,讓曾老九趕快撤回。不曾想,楊載福卻反過來勸說曾國藩,為什麼要撤兵呢?嗯,此時太平軍已經是驚心喪膽,不堪一擊,正好直擊而落天京,一戰而收全功,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要退兵?

嘿,楊載福居然也不肯撤兵。他這樣想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是水師,而太平軍是沒有水師力量的,無論戰局如何凶險,也傷不到楊載福的一根手指頭。隔岸觀火,楊載福更願意冒險——倘有不測,付出代價的又不是他,他當然樂見其成。

曾國藩無奈,只好又去找左宗棠,讓老左說句公道話。不曾想,左宗棠旗幟鮮明地支持曾國荃和楊載福,為什麼要撤兵,嗯?為什麼?

左宗棠和楊載福都支持曾國荃——但要命的是,當時曾國荃就這兩個支持者。餘者,曾國藩的幕僚和智囊,眾口一詞,都在指責曾國荃孤兵冒進,輕陷死地。甚至有更尖刻的,直截了當地認為,曾國荃非克金陵之人。

也就是說,當時湘軍內部的主流觀點都是與王闓運同出一轍,認為曾國荃所謂血戰云云,不過是瞎掰胡說,根本就沒什麼真刀實槍的戰事,沒有嘛,怎麼可能有?眾口一詞,紛紛要求把曾國荃從天京城下調回,另行制定攻克天京的方略。

這時候的曾國藩全然沒了主意。他想,要不,咱們聽聽領導的?領導高瞻遠矚,聽領導的準沒錯。

這個領導,當然就是朝廷了。於是曾國藩上奏,再一次要求朝廷派出德器大員,前來主持工作。他還開了一個詳細的名單,列出需要朝中德器大員領導的地方官員的職務和姓名。只不過,與上一次的要求相比,他沒有再說自己要退居二線,但朝廷怎麼也得給他派個政委來,沒政委的部隊,不好帶啊。

可是很奇怪,這份奏折遞上去,朝廷卻悄無聲息,毫無響動。曾國藩把這個無聲的回復認為是對奏折的駁回。

沒有德器大員來領導,還得由曾國藩自己來。這一來可不要緊,從此大江南北,江浙四省,統統落入了曾國藩的手掌心。

那麼,朝廷這時候為什麼不吭聲呢?

其實,這個結果曾國藩早就預料到了。他明知道此時北京城中說話算數的慈禧及恭親王都是些稚氣未消的年輕人,正因為年輕,什麼事都敢幹,如政變這種事,成功率低到了微乎其微,他們不知天高地厚亂來一氣,居然成功了。但年齡局限了他們的見識與經驗,對於東南戰局,兩眼只有迷瞪。反正看著這個曾老頭玩得挺嗨,感覺還是蠻有味道的。

而曾國藩正是掐准了他們這一點,明知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德器大員這種生物,卻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朝廷委派。年輕的慈禧和恭親王哪裡曉得去什麼地方找德器大員,只好聰明地閉緊嘴巴不吭聲,以免出糗。

於是曾國藩一躍而成為清帝國實力最強的地方官員,再以他慣有的一根筋及低調,就足以保全身家而不會遭遇危險。

不管怎麼說,朝廷不吭聲,不派德器大員來主持工作,還得由曾國藩自己來。於是曾國藩率浩浩蕩蕩的幕僚班子離開了安慶,前往各地視察工作。

曾國藩視察了一個月,先是抵達天京城下的雨花台,檢查過曾老九的大營,又到滁縣、和州、巢縣和無為等地,把途經的湘軍營壘及壕溝都仔仔細細地檢查過。最後的結論是,圍城的湘軍營盤堅固,沒有危患,目前湘軍各部之間,關係和諧,哪怕是李秀成再來一波八十萬大軍狂攻,應該也沒問題。

曾國藩欣然撤銷了讓曾國荃退兵的命令。

此時天京城中,李秀成正向洪秀全苦苦哀求,他的老巢蘇州正被李鴻章的淮軍歡天喜地地狂攻一氣,老巢若失,李秀成死無葬身之地。他懇求洪秀全放他回蘇州,解決了李鴻章就回來。

這節骨眼上,洪秀全卻露出一副山大王的怪嘴臉,竟然勒索李秀成,必須拿錢十萬,否則不讓李秀成走。李秀成無奈,變賣家產,滿足了洪秀全的敲詐,臨行時洪秀全又限他歸來時日,限期不歸,嘿嘿,後果你自己考慮吧。

被這麼折騰一番,李秀成心神大亂。到了蘇州,察覺城中諸將都已經有了向淮軍投降之心,不忍手足兄弟自相殘殺,歎息而去。

蘇州被李鴻章佔領,城中諸王被李鴻章誘殺。而杭州也由左宗棠奪回,此後,太平軍所佔據的城池名單迅速縮短。很快,名單上就剩下天京城了。

孤城天京,就此成為曾國荃盤子中的美食。現在曾國荃坐下來,戴上餐巾,拿起餐刀,開始不疾不徐地切割、分食。

但這個過程,何其艱難!

《笨人的成聖之道: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