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被斬後,嚴嵩在朝中奠定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從河套事件中,他再一次感覺到了加強國防的重要性。因而,他在發展農業,鼓勵商織,加強國防建設中使出了吃奶的勁兒,無奈人算不如天算,今天這裡澇災,明天那裡旱災,偌大的一個國家就像一件破爛的衣服,補了這裡那裡破了,補了那裡這裡破了。不過,面對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的全國人民,嘉靖皇帝還是感到非常滿意。為了表彰嚴嵩的突出貢獻,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嘉靖皇帝加封嚴嵩為上柱國,意為宰相之首,有誇耀嚴嵩是宰相楷模的意思。嚴嵩謝絕了,他說這一切是自己應該做的,是自己的職責所在。歷屆宰相都有不同的實際情況,都有傑出的功德和政績,自己不敢妄自尊大。
嘉靖皇帝見嚴嵩這麼謙虛,十分高興。榮譽他不要,官位又到了極點,怎麼辦?為了勉勵他再接再厲,嘉靖皇帝就把恩惠轉加到了嚴世蕃的頭上,封嚴世蕃為二品太常寺卿,仍執尚寶司事。這說明嘉靖皇帝不但國事離不開嚴嵩,身邊的雜事也離不開嚴世蕃了。
曾有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魏、趙、韓三國聯合攻秦,一直打到了函谷關。秦王問大臣樓緩:他們來勢兇猛,我們有些抵擋不住了,我想割河東的一些地方去求和,你看怎麼樣?樓緩說:這是你們的家事,你回去跟家裡的人商量吧。於是,秦王就召公子池問這個問題。公子池回答:割地求和大王會後悔,不割地求和,大王以後也要後悔。一句話說到底,今天不管怎麼做,大王以後都會後悔。秦王說:你講個道理我聽聽。公子池說:割地求和後,三國之兵必會退去。三國退去之後,大王就會說,哎呀,早知三國之兵會退去,我為什麼還要向他們割地求和呢?說不定我不割地,他們也會堅持不住要退兵呢!我真傻。如果不割地求和,三國之兵危及了國都咸陽,那時大王必然也會說,哎呀,我不應該因為貪愛河東的那些地方而不顧整個國家的安危呀!所以,今天無論大王怎麼做,以後都會後悔。秦王聽了公子池的話,明白了其中的含意,就斬釘截鐵地說:反正都是後悔,寧叫我割去一些地方後悔,不叫危及了整個國家而後悔。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情:某甲身高力大,某乙弱不禁風。某甲欺負了某乙,某乙還手後被打,人們就會說:哎呀,識時務者為俊傑,明明知道不是人家的對手,還硬要跟人家拚命,純粹是個白癡!如果某乙不還手,人們又會說: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我要是某乙,就是明知是送死,也要跟某甲干。就是說,某乙還手和不還手,怎麼做都是錯。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嚴嵩剛剛做了七十歲的生日。蒙古首領俺答為封貢數額再次興兵威逼明朝。兵臨城下,搶掠鄉間。此時,國庫已經空虛,內債還有373萬兩銀子沒有補上,許多地方仍然還在餓死人,要想征服這十萬能征慣戰的夷兵,明朝也會被打得千瘡百孔,甚至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毋庸置疑,就像當年的秦王一樣,嘉靖皇帝也遇到了一個難題:戰,肯定會危及國家,人們必然要說他窮兵黷武,是個昏君。求和,人們也會說他昏庸無能,喪權辱國。一句話說到底,無論嘉靖皇帝怎麼做,都會遭到朝臣甚至是後人的攻擊。
睿智的嘉靖皇帝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擺脫自己的歷史責任,將皮球踢給那些大臣,到時從他們中間找一個替罪羊。他迅速召集群臣廷議,徵求大家的意見,問大家打還是不打?
嚴嵩深知,打與不打都是禍,嘉靖皇帝聰明,他也不是傻瓜。所以,在廷議中,他自始至終不發一言。很多大臣因為沒有決定權,不承擔什麼責任,因而發言踴躍,爭論激烈。司業趙貞吉血氣方剛,力主出戰,他反駁主和者,說:「自古以來,不曾聽說有一味委曲求全而能富國強兵的事情,大家為了自己妻子兒女的安全,站在這裡一味唱高調而不管人民的死活,這種人還配站在朝堂之上享受國家的奉祿嗎?」
主和者見趙貞吉這麼說話,就都沉默不語了。嘉靖皇帝見主戰者佔了風,就對趙貞吉進行了嘉勉,令他招募五萬義勇軍,朝廷供給裝備,準備同夷兵作戰。不過嘉靖皇帝也知道,這麼大的事情,趙貞吉一個小小的司業是不夠資格去當替罪羊的。於是,他又嚴旨趙貞吉,五萬兵招齊後,什麼時候開戰,要聽兵部的,實際上是把皮球踢給了兵部。
兵部尚書丁汝夔對主和是種什麼情況他不關心,但對俺答開戰後會是一種什麼情況,他心裡卻有一定的數,這個責任他是不願意承擔的。但到底是戰還是和,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便來問內閣首輔嚴嵩:「相爺,現在朝野上下一片迅速出兵的呼聲,但皇上又無明旨,下官到底該怎麼辦啦?」
嚴嵩說:「夷兵來,不過是為生活所迫,並不是真的想跟我們打仗。等他們搶到了一定數量的東西,便會自動退去。」
丁汝夔說:「相爺的意思是不出兵了?」
嚴嵩在廷議中不發一言,就是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但嘉靖皇帝可以往下面推,他是國家首輔,卻無處可推。聽了丁汝夔的話,他就直截了當地說:「坦率地說,戰與和都是國家的災難,但皇上既未明旨,大家就不妨都保持沉默。但有一點你要牢記,到時切不可說是本相要你沉默的。」
丁汝夔不解:「為什麼?」
嚴嵩:「假若皇上要追究不出戰的責任,你若說是本相的意思,本相會被追究責任,丁大人作為兵部尚書,也會難辭其咎。與其本相和你一起被問罪,大家等著落井下石,還不如你自己承擔了不出戰的罪名,本相就可以在皇上面前替你開脫,保你平安無事。這個道理你可明白?」
丁汝夔對其中的奧妙有些明白了:「到時皇上若是追究吏部不派使者求和的責任,相爺也是這般應付?」
嚴嵩:「正是。」
丁汝夔:「好,下官明白了。」
丁汝夔在嚴嵩那裡得了計策,遂置大家出兵的呼聲於不顧,回到家裡心安理得地睡起覺來。趙貞吉懷著一腔報國熱血,半個月內募齊了五萬義勇軍,在配備了必要的兵器盔甲後,就不斷請纓出戰。丁汝夔開始是敷衍他,讓他耐心等待,後來被糾纏不過,乾脆不見他了。
趙貞吉氣急,率軍五千,私自開城出戰。夷兵措手不及,一夷將被斬,千餘夷兵被殺,被迫後退十幾里,重新安營紮寨。一時國人歡欣鼓舞,對夷作戰的呼聲一浪高一浪。
俺答對幾座城市圍而不攻,十萬兵馬糧餉無著,便在鄉下大肆搶掠。見朝廷出兵襲擊,並無和談誠意,便調動兵馬,連陷三座縣城。那些主戰的大臣們急了,對仍然按兵不動的丁汝夔進行了百般的攻擊,使整個京城猶如一桶火藥,隨時都會爆炸了。
嘉靖皇帝見時機到了,便下旨將丁汝夔抓了起來,以貪生怕死玩忽職守的罪名要將其處斬。嚴嵩深知,現在的人們已經失去了理智,誰敢為丁汝夔開脫,誰就是在自尋死路。他對丁汝夔說:「你放心,儘管將責任承擔下來,我在皇上面前,絕對保證你平安無事。」
嚴嵩穩住了丁汝夔,面對主戰派一片 「嚴懲賣國賊 」的呼聲,不慌不忙地來到金鑾殿,對嘉靖皇帝說:「外夷壓境,形勢危急。丁汝夔身為兵部尚書,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竟然貪生怕死不出一兵。微臣懇請誅殺此賊,然後發兵痛擊俺答,以雪國恥,以保人民安居樂業。」
嘉靖皇帝也急於要殺一個替罪羊來安定人心,聽了嚴嵩的話,便說: 「嚴愛卿所言極是,不殺丁汝夔,難解朕的心頭之恨。」然後下旨,先殺丁汝夔,而後出兵痛擊俺答夷兵。
卻說丁汝夔被關進大牢,心裡坦然,獨自承擔了一切罪責,一點危險的感覺也沒有。直到被押上刑場,太監宣讀了嘉靖皇帝處斬他的聖旨,他才知道自己上了嚴嵩的當,大呼道:「嚴嵩騙我,是嚴嵩讓我不出兵的。我冤枉啊!」然而聖旨已下,劊子手的鬼頭刀已經壓在了他的脖子上,他再怎麼喊也為時已晚了。
刑部郎中徐學詩極懷正義,他聽說了丁汝夔在刑場上的大聲疾呼,心懷不平,忿而上書:外攘之備,在意修內治。內治之要,在於正本源。大學士嚴嵩,位極人臣,卻貪得無厭,輔政十年,釀成敵患。其子嚴世蕃,大肆受賄,讓敗軍之將李鳳鳴升任薊州總……徐學詩的意思是:對外用兵,首先要整頓內部,而整頓內部的要點,主要是溯根求源。嚴嵩輔政十年,不加強國防,致有今日之禍,他逃脫不了干係。特別是他的兒子嚴世蕃,賣官鬻爵,竟然讓敗軍之將李鳳鳴出任薊州總兵……要求殺嚴嵩父子以向天下謝罪。
嘉靖皇帝看了,很不高興。實際上,嚴嵩擔任國家首輔不過兩年,徐學詩這樣說,不是結黨營私,想為丁汝夔報仇麼?於是,他下旨將徐學詩下獄問罪。
嘉靖皇帝殺了丁汝夔,便下旨對俺答夷兵開戰。那些滿懷愛國熱忱的人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他們人人當先,個個奮勇。開始還互有勝負,到後來就屢戰屢敗,主戰派終於全都蔫了。因為俺答這些人都是缺衣少食的亡命之徒,為了求生,只要有一人還在,他們就不會放下武器,困獸猶鬥。而明軍中的敢戰之士在經過幾番拚殺後,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那些人便都被夷兵的野蠻殘殺嚇破了膽,一聽說開城出戰,大家就軟了腿,哪裡還能打勝仗啊!那情景就是一群草木皆兵的烏合之眾。
俺答夷兵不過是一群乞討的花子,明朝雖有百萬之兵,但不可能為了這些叫花子就不顧一切的在全國調兵。所以,條件許可講和是為上策。俺答看起來兵強馬壯,但事態繼續擴大,對他們也絕對沒有好處。既然沒有分出勝負,那麼講和的條件就不能哪一方說了算。要增加封貢,嘉靖皇帝不答應。要俺答再灰溜溜地回去,那也不可能。最後經過反覆商談,決定仍在邊境大同、宣府等地開設幾個馬市,雙方才罷了兵。
什麼是馬市?就是貿易市場。因為蒙古缺乏生活物資,明朝不肯供給,他們通過貿易換取也行。既然是貿易,雙方人民互取所需,明朝也覺得有益無害。於是,幾萬將士的鮮血,就以雙方在邊境上開了一個馬市而落幕。
此次事件史稱 「庚戌事變。」嘉靖皇帝不想落個歷史罵名,他的這個替罪羊就應該是歸嚴嵩承當。但嚴嵩金蟬脫殼,讓丁汝夔當了替罪羊,人們除了在心裡小看他以外,似乎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因為丁汝夔不被冤枉,他就要被冤枉。他不想被冤枉,這又有什麼不可以理解的呢?人們都知道丁汝夔冤枉了,但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不出兵是錯,出兵照樣也是錯,所以,人們對丁汝夔之死都極力迴避。趙貞吉因違抗軍令私自出戰,被發配嶺南,終生不被赦免回鄉。徐學詩因上書要誅嚴嵩,被貶為庶民,永不錄用。
這是一個糊塗的歲月發生的糊塗事,糊塗的人們說不清的糊塗問題。這就是人類歷史,在生生不息的生活中,還會有許許多多的糊塗事讓世世代代的人們繼續糊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