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輔成王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是周朝歷史上第一代周公。文王時,他就孝順仁愛,武王即位後,又全力輔佐武王伐紂。在周滅商之戰中,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雖然他姓姬名旦,卻不直呼姬旦,史稱周公、叔旦,因謚號為文,又被稱為周文公。

周滅商後的第二年,約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就病逝了,他的兒子姬誦即位,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只有十二歲,還是個年幼無知的孩子,根本不懂什麼國家大事。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政權也還不穩固,商朝舊貴族們蠢蠢欲動,成王的叔父姬旦唯恐諸侯藉機叛周。為了能及時、有效地發佈實施政令,周公決定親自攝政當國,代成王行事。

周公旦以其過人的謀略、果斷的處事風格,使周朝的政治很快穩定下來,百姓一心發展生產。同時,他還加強對成王的教育,希望他能盡快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君主。雖然周公和成王是叔侄關係,但是畢竟成王為君,自己是臣,就算成王做的不對,也不便直接教訓、責罰,於是周公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陪伴成王學習,並對伯禽進行嚴格的管教,做得不對的地方,懲罰起來毫不客氣。在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下,周成王明白了很多道理,學習了許多為君之道。

天下大事由周公決定,成王也受著他的管教,周武王的另外幾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見周公雖無君王之名,卻在行君王之實,心裡就有些不服氣了。尤其是管叔,本來他想繼承王位,現在看到姬旦掌權,心中極為不滿。於是他散佈流言,說周公野心勃勃,想謀害成王,篡位奪權。

周朝出現內亂,讓殷商那些懷著復辟幻想的貴族們看到了希望,其中的代表就是紂王的兒子武庚。武王建立周朝後,為了便於統治商朝的遺民,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殷侯,管理殷商舊都朝歌,並更名為豳。同時,為了監視武庚,又將朝歌以東、以西、以北的地區,劃分為衛、鄘、邶,分別由自己的弟弟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霍叔姬處來掌管,共同監視武庚。這樣一來,就對武庚形成了包圍之勢,是為「三監」。

武庚不甘心寄人籬下,受人監視,巴不得周朝內亂。如今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旦不滿,他便藉機煽動他們聯合各諸侯反叛,他也好趁亂復辟商朝。管叔等「三監」本為提防武庚作亂,現在卻與武庚聯合,勾結幾個部落一起反叛周朝,這就是歷史上的「三監之亂」。

在這個緊要關頭,周公經過冷靜分析,毅然決定發兵東征,平定叛亂。發兵前,他先和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召公進行了一次真誠的交談,說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如果這時江山生變,百姓遭難,太王、季王、文王三世辛苦經營的江山將不能保住,自己百年後也無顏面對他們。自己是擔心周朝的天下,才不顧個人得失,主持政務的。周公的一番話贏得了召公的信任,兄弟二人同心穩住了政局,也爭取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接著,周公便開始組織東征軍平叛戰亂,出征前,周公把大臣們都召集起來,進行了一番宣傳動員,正式組織起了大軍,並親任統帥,揮師東征叛亂勢力。

周朝大軍徑直攻向武庚的領地,殷軍當即潰散,武庚敗亡。攻向武庚的同時,周公分兵直取管叔駐地衛,迅速佔領了城邑,消滅了管叔的叛軍,管叔自覺無顏面對兄弟和侄兒,自殺身亡。周師乘勝攻克了蔡叔的駐地鄘,捉住蔡叔並囚禁了起來,接著,霍叔被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從而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平息了武庚及「三監」叛亂,周公想藉著東征的機會擴大戰果,掃除其他反叛力量,永絕後患,於是決定先向東攻伐奄國。奄國是商朝的舊都,是東部的大國,也是主要反叛勢力所在。大臣辛公甲建議說,大國難攻,小國易取,不如攻取眾小國,使大國難以自立。周公覺得很有道理,便改變計劃,先揮師東南,攻向了淮泗間包括徐、熊、盈等小國的九夷。九夷的各個小國之前長期與商作戰,具有頑強的戰鬥力,雖然面對周師的強大攻勢節節敗退,但因為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勢,仍負隅頑抗。周師經過艱苦卓絕地連續作戰,終於征服了九夷各小國。

接著,周軍便集中力量北上,佔領了奄國西、南兩邊的鄰國。面對勢單力孤的形勢,奄國國君不得已出城投降。奄國投降,沉重打擊了殷商勢力,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東博興東南)等國也相繼投降。

周公東征共歷時三年之久,《尚書·大傳》中記載道,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由此可見,攻打奄國的殷商殘餘勢力是東征的收尾之役。

東征中,周公俘獲了一大批商朝貴族。這些人仍心存復辟商朝的念頭,因此被稱為「頑民」。周公覺得都城鎬京在西,很不方便控制東部廣大的中原地區。於是,他決定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裡。同時,他又派召公派兵駐守,對他們加強監督,這就是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從此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邊的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邊的是洛邑,又叫成周。

建都洛邑後,周公便開始分封同姓諸侯和有功的臣子。周公在商故都朝歌建立衛國,封小弟康叔為衛君。周公還建立了宋國,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貴族微子啟為宋國國君。同時,他在奄國舊地建立魯國,封長子伯禽為魯國國君,分治殷民。伯禽臨行去魯國之前,周公對他說:「在朝中,我的身份地位幾乎是無人能及,可還是握發吐哺,唯恐失去天下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要勵精圖治,不能狂妄放縱。」他先後建立了71個封國,將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派到各封國去做諸侯,建起捍衛王室的屏障。周公東征,周朝的影響擴展到東海之濱,對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具有重大意義。

周公輔政七年,平定了叛亂,營建了東都,還為周朝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例如,封國內將封國內的土地統一規劃,廣泛推行井田制,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建立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另外,還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和「樂」制等,總算使周王朝的統治得以鞏固。

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決定還政於成王。《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還政前,周公作《無逸》,告誡年輕的成王謹記商朝滅亡的教訓,不要縱情於聲色享樂,而思「稼穡之艱難」,要勤儉愛民,選賢與能。然後,他就「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周公輔佐武王滅商,輔佐成王平叛建制,為周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重大貢獻。直至去世,周公仍忠心耿耿。臨終時,他叮囑子孫一定要把他葬在洛邑,以示至死也不離開成王。他辭世後,文王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將他葬在了周文王墓的旁邊。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為成王的統治營建了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周朝的統治越來越穩固,國力也越來越強大。成王在位三十年,後來他的兒子康王即位,康王在位十六年。在這前後四十多年間,西周出現了繁榮富強的盛世局面,史稱「成康之治」。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