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殺降卒

戰國末期,在范雎「遠交近攻」策略的指引下,秦國率先向韓國發起進攻,攻破韓國野王,圍困上黨。韓王為了使秦國撤兵,命令守將馮亭把上黨送給秦國。馮亭不願降秦,決定把上黨送給趙國。趙王欣然接受,並派廉頗率領軍隊駐守在長平,防止秦軍前來攻擊。

秦王不甘心上黨成了趙國領地,於是派王齕領兵,進攻長平。秦軍不斷發起挑戰,趙軍利用地形優勢,堅守不出。戰爭僵持三年之久,累及百姓。趙國百姓沒有糧食可吃,向齊國借糧,齊國坐視不理;秦國國庫也被戰爭掏空,士兵倦怠。兩國都難以承受戰爭的負荷,希望可以速戰速決。

秦國畢竟有范雎這樣的謀略家,趙國派使臣到秦國議和的時候,他們故意對使者熱情招待,讓其他國家誤以為秦趙已經和解,從而使趙國失去同其他國家聯盟的可能,被迫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秦國派人到趙國國都邯鄲,收買趙王身邊的大臣,讓他們散佈流言說,廉頗避而不戰是想向秦國投降,而秦軍最畏懼的人其實是趙括。

秦國散佈這樣的流言,是為了讓趙王召回廉頗。廉頗避而不戰,因為他知道秦軍一路跋涉,希望速戰速決,他想利用地形的優勢拖垮秦軍,等秦軍士氣低落以後再反攻。趙王不解,屢次催他出戰。廉頗仍然堅守,三個月不迎戰。趙王終於起了疑心,秦國的目的達到了,趙國果然讓趙括取代廉頗,統領全軍。

趙括為將後,一反廉頗的作戰方法,使趙軍上下軍心動搖。他還打算積極進攻,希望一舉獲勝,全殲秦軍。趙括為將的消息傳到秦國,秦國立即調整了作戰策略,增派軍隊,換武安君白起為將領。為了不打草驚蛇,引起趙軍的警惕,秦王下令,「有敢洩露白起為將的人,殺無赦」。

白起是秦國名將,從一名普通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的位置。他指揮過的七十多場戰役,沒有一次失敗的記錄。白起作戰不只是為了佔領城池,他對敵人窮追猛打,目的是把敵人殺光,凡作戰必殲敵。到戰國後期,武安君白起已經成了一個令六國軍隊聞之而膽顫的名字。

趙括缺乏實戰經驗,一心求勝又大意輕敵,這些弱點全部被白起利用。公元前260年八月,對敵軍情況幾乎一無所知的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大肆攻打秦軍。白起稍一抵抗就假裝敗陣,誘使趙軍追擊。秦軍向事先築好的壘陣撤退,引誘趙軍進入他們的埋伏地點——長壁。白起的包圍圈就像一個大口袋,待趙軍全部進入後,埋伏在包圍圈兩側的一支2.5萬人部隊,立刻從後方截住趙軍的退路,一方面給口袋收了口,另一方面監視留守在後方營地的趙軍,牽制他們使他們不能前來增援。這樣,就把趙軍主力死死地圍困在包圍圈中。

秦軍斷了趙軍的後路,趙軍失去糧草來源,只好在包圍圈中拚死抵抗,等待援軍。秦軍包圍趙軍的消息傳到秦國,秦王親自趕到河內,徵用了當地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組成一支部隊,到長平助戰。這支部隊開到長平以北,堵住趙國的糧道和援軍通道,使趙軍主力完全斷絕了後勤支援。當年九月,趙軍斷糧已經46天,被餓死的士兵不計其數,他們已經鬥志全無。

趙括希望可以突圍出去,他把軍隊分成四部分,輪流攻擊秦軍陣營,想以血肉之軀搏開一條生路,但是秦軍堅如堡壘。最後趙括親率精銳,意欲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的箭陣射殺。主將被殺,趙國軍心大亂,40多萬名士兵全部繳械投降。

投降的40多萬名趙國士兵讓白起發了愁:他們降秦,是在既沒有糧草,又沒有救兵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他們的故鄉在趙國,不會真的效忠秦國,所以這支軍隊不能為秦國所用;如果放他們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全部看守起來呢,看守這麼多人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供給他們的糧食,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都是不可能承擔的;更別說他們人數眾多,一旦發生叛亂將難以控制。思前想後,白起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選出趙國降軍中最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通風報信,然後把剩下的人全部帶入山谷活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半數以上的成年男子都死於此戰。這場戰爭使其他六國聞風喪膽,加速了秦國一統全國的進程,秦國一統天下幾成定勢。

《中華上下五千年》